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2020-04-26景卉杨林
景卉 杨林
[摘 要] 教学课程改革和创新理念的推行促使高职院校对教学新形势的探索,同时财务会计课程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纽带作用。通过分析会计课程教学意义,围绕课程目标、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基地研究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途径,将实习与实训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财务会计;就业目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116-02
财务会计课程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充分掌握此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有助于学生今后在企业经营或财务管理中发挥实力。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方式、内容、学习积极性方面与就业模块衔接性不强,阻碍自身财务管理课程的深入开展。因此,将就业作为导向创新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概述
财务会计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在学生对会计核算方式、核算对象、会计科目、工作组织、复式记账、账簿、凭证等基础知识有了大致了解后,使其加强对会计要素的深入理解,系统地掌握业务核算方式。同时此课程具有良好的承接作用,突出对基础会计的巩固作用,并为之后的成本会计和管理知识奠定基础。因此,将财务会计课程与就业实践元素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二、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途径
(一)课程设计突出岗位就业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设计课程目标,需要定位知识结构、职业人才规格、能力结构,借助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岗位技术实现“三位一体”制订课程目标。由于课程目标将会精确到具体岗位中,因此院校的课程方案需要直观展示就业方向,实现就业目标和课程目标的深入连接,缩短院校教育和岗位需求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开展工作提供支持。当前会计行业在实际生活中定位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包含薪酬会计、材料会计、出纳、总账会计、往来会计、主管会计、报表会计、纳税核算会计、成本核算会计、固定资产会计等,因此院校在制订课程中可以围绕这些岗位需求进行科学设计。此外,建议学校构建新式教学体系,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围绕“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原则制定教学体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实践模拟的方式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程设计中,通过建立基础与模块结合的弹性课程机制,依据学生情况和就业需求,不仅应突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应展示学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优化学科知识框架,极大程度地减少教学盲目专业化引起的问题。
(二)创新教学方法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会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因此财务会计教师应结合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其积极融入课堂学习氛围中,由深入浅地理解理论知识,调动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例如,教师利用情境教学法在讲解“资金时间价值”时,可以创设年金终值与现值计算、一次性收付款的终值和现值计算、综合现金流终值和现值计算等不同情境,使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意识到资金关于多种时间节点的价值。又如,教师可以借助项目模拟方式,带领学生完成“财务报表分析”时,首先将大家划分为多个小组,整理和收集项目数据,其次分析相关指标,最后完成项目研究报告,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和实践操作提升其对财务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财务会计教学中,许多教师首先讲解原理与概念,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并解答习题。而现代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侧重在学习中应用,通过整合自身知识结构、查阅资料对问题进行分析、推论并解决。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构知识框架,以学生为中心,将需求作為动因,突出探索发现式学习优势。
(三)壮大“双师”课程教师队伍
“双师”教学团队是专兼融合的师资队伍,共同完成实践、理论的教学环节。大部分高职院校运用科学策略鼓励教师进入企业参与“计核算”工作,从而提升其实践教学水平,便于打造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教学团队。院校还可以通过鼓励中青年任职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报考会计师职业资格,帮助其更新自身知识积累,提升克服实践问题的能力。此外,院校也需要聘请企业中有经验的在职会计工作者到院校举办讲座、培训、教学,利用自身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化解学生在实训中遇到的问题,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四)落实双证书考核制度
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丰富其就业路径,积极落实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要求以培养优秀的应用人才,建议院校实行双证书机制,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放在同等位置,引导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基础上,参加会计电算化培训合格证与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考试,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实现职业技能、学历教育、职业认证三方面的有机结合[1]。同时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能力上,通过“以考助学”的方式锻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在财务会计考核过程中,教师应将整个考核过程分为平时、期末两部分,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日常出勤、作业完成状况、实训课程操作、企业实习过程、操作水平等要素进行综合测评,结合教学内容完成动态调整。在期末考试阶段借助卷面形式考查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掌握情况,对其进行专业能力、学业能力的测评,使其侧重平时知识积累和日常学习过程。
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创新考核方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由于传统财务会计考核形式培养的应试型人才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因此建议高职院校在完成课程教学后,利用“3+1”考核方式进行测试。其中“3”指的是笔试成绩、作业完成状况、课堂表现情况,“1”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际操作技能测试,利用这种方式可以衡量学生对管理课程的掌握水平。
(五)加强课程实训建设
1.实训基础设施建设
院校应加强實训教学力度,通过构建会计专业实训基地、模拟实验室等,加大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关联度,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在企业和事务所实习以加强对岗位能力的了解,提升其竞争意识。建议院校构建多功能会计模拟室,通过设置仿真财务室并将其划分为多个区域,分别设置负责人、财务物资核算、出纳、成本核算、工资核算等岗位,结合学生特点分配岗位开展模拟实训。同时,应保证岗位分工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在实训中随机模拟企业“一岗多人”和“一人一岗”模式。其中模拟实训室内包含教师使用设备,如电脑、投影仪;学生使用设备,如计算机、凭证装订裁剪机、针式打印机;软件包含多媒体学习光盘、模拟实训软件、实训资料等。可以全方位模拟学生今后参与工作的流程环境、岗位,有助于大家提前熟悉具体工作内容。[2]
2.实现分散—集中实训
分散实训活动主要是将实训过程融入理论学习中,当某一部分理论教学完毕后,再指导学生探究习题中的知识点对应哪些财务业务原始凭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和动手实践能力。集中实训过程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安排一段时间集中实训,帮助大家了解经济业务环节。可以将集中实习分为手工业务处理、会计电算化工作、竞赛活动等阶段,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支持。
(六)丰富教材资源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使用统编教材,很难针对性且全面地契合每个学校和学生的教学、学习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结合财务会计的主要课程特点,将企业财务岗位需求和教材理论知识充分结合,拓展教学范围。结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制课程材料,收集整理和教材相契合的实际操作资料,构建“基础学习—模拟演练—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同时创建校园实训基地,依托财务实训平台,使学生将课堂中学习到的内容融入该平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其实践能力、实际操作水平,从就业层面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质。
(七)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高职灌输式教学模式会极大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当前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教学领域。因此,教师有必要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中,使基础理论讲解课堂中不仅包含教师讲解部分,还有动画、图文等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应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实现师生双向知识交流,借助积极教学模式鼓励大家完成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补充。例如,借助情境模拟方式,为学生分配相关经济业务角色,模拟企业环境开展相关业务。通过明确负债增减、企业资产、费用、收入等内容,围绕“以生为主”的原则,将学生作为课程教学主体,培养其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拓展问题的能力,优化模拟操作过程,为其今后的实践与就业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若想培养出具有优秀决策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会计人才,需要以就业为导向,贴合新课改的目标。因此建议院校的教务管理工作需要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积极开展课程教学创新工作,提升教学质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融合,落实课程实训建设,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财务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江华.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21):462.
[2]孙志阳.基于就业导向关于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156,161.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