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高职课堂情境教学实践研究
2020-04-26周含
周含
[摘 要] 随着我国高职英语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的出现和应用为高职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向,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应用能力发挥出重要作用。基于以上情况,在介绍情境教学的基础上,从体会多媒体情境,模仿表演英语对话创建国际幼儿园职场情境,自我展示口语交际;创建国际幼儿园职场服务情境,灵活运用口语工作三个方面入手,为实现“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在高职英语课堂情境教学中的科学实践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高职英语教师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 键 词] 教学做合一;高职;英语;课堂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018-02
“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一教育理论不仅对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进行很好的传承,还对高职教育模式进行科学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实践效果,同时,还非常符合中国学生的实际学情。他明确指出了在“做”的前提下,要充分结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挥教师的引导者角色,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如何将“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科学应用到课堂情境教学实践中是高职英语教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情境教学含义
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具体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这一教学场景中,并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情境教学能够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将感官、思考和行动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对实际场景进行真实模拟,从而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高效学习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基于“教学做合一”理论的高职课堂情境教学实践策略
对于高职生而言,英语口语能力的快速提高离不开他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为此,教师要将英语情境教学分成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为:模仿阶段、展示阶段和运用阶段。让学生通过完成以上三个学习阶段,真正地说出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
(一)模仿阶段——体会多媒体情境,模仿表演英语对话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出现和应用为各大学校的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由于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影视等各种元素有效地结合起来[1],为学生展示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更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学生带来了良好的视觉体验和听觉体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发性被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来[2],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英语学习氛围中。模仿阶段作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教师在设计英文话题时,要保证话题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引导学生快速地入门,使学生逐渐消除讲英语的紧张和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表达。由于学生的应试心理根深蒂固,所以,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了英语语法、单词用法、试题等内容的学习和练习上,忽视了对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他们只要开口讲英语,就会出现恐惧心理,无法顺畅流利地表达。所以,这种哑巴式英语现象在中国学生身上屡见不鲜,相当普遍[3]。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教师可以以“自我介绍”为例,引导学生利用英语大胆介绍自己、展示自己,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首先,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自我介绍相关的PPT课件内容,当学生对自我介绍相关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后,教师要为学生播放自我介绍相关的视频,为学生更好地进入接下来的自我介绍发言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布置自我介绍任务,要求在自我介绍时,杜绝报户口式,内容长短无限制,允许犯语法错误。为了给学生创设营造宽松自由、轻松愉快的情境教学环境,教师要避免点名[4],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站出来介绍自己。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以下情境活动,如:让学生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并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然后不同的小组成员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然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英语表达活动中,通过自我介绍,锻炼自己勇于用英语讲话的能力。当然,对于高职生而言,克服他们的紧张情绪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培养学生不怕丢脸的精神,利用大量的时间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熟悉不同口语英语的表达方式,避免因为英语口音的不同而影响英语的正常交流和沟通。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选择和设计學生感兴趣的节目内容,要求节目在内容方面具有丰富性[5],在话题方面具有多样性,在场景方面具有多变性等,如,英式英语视频、美式英语视频、英文影视片段、情境式英语节目等。然后,采用学生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将节目内容生动逼真地呈现出来。由于听与说两种能力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口语的英语进行学习和了解,通过听更多的英语内容,培养自身的英语语感和英语能力。
(二)展示阶段——创建国际幼儿园职场情境,自我展示口语交际
在展示阶段,教师要重视对国际幼儿园职场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展示口语交际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的角色[6],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角色表演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分角色表演,以激发学生参与表演活动的热情和欲望。
1.国际幼儿园职场面试情境设计
在这一情境教学设计中,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和整理与国际幼儿园职场面试相关的视频,并将这些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视频[7],能够真正体会到英语在真实面试场景中的特定应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学生从所学更好地过渡到所用。然后,教师采用“模拟面试”的方式,锻炼学生用英语面试和交流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面试官的角色,对学生进行一对多面试或者一对一面试,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学以致用能力,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以有效提升。
2.国际幼儿教师的生活情境的设计
为了让学生对西方幼儿教师生活方式有更好的体验,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以下国际幼儿教师的生活情境,如:灯红酒绿的晚宴、夜夜笙歌的酒吧、精彩无比的剧场演出、休闲惬意的美容SPA,闲情逸致的咖啡馆等。让学生通过体验西方幼儿教师的生活场景,学习和熟悉中西餐礼仪文化的区别。例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对酒杯、盘子、叉子和刀子等西餐餐的准确排放,当每个小组摆放完毕后,教师可以采用生生点评的方式或者师生点评的方式,对每个小组的摆放成果进行系统点评和指正,帮助每个小组改正不足的地方,从而扩大学生的见识和知识面,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西餐中学习和联系常见的餐饮英语,让学生通过表演,体会到学习英语口语表达的乐趣。
(三)运用阶段——创建国际幼儿园职场服务情境,灵活运用口语工作
1.体会工作岗位情境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国际幼儿教师岗位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工作岗位内容,为学生创设以下不同工作场景,如:游戏化教学场景、班会举办场景、奖品颁发场景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分角色表演。首先,在游戏化教学场景中,学生要以幼师的身份,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发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熟练掌握和应用常用的游戏活动英语,如;“Wouldyoulikethegame?”。其次,在班会举办场景中,学生在表演之前,需要对每个幼儿家长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确保班会能够顺畅无阻地进行。同时,还要准确发言各种称呼。最后,在奖品颁发场景中,学生采用分角色表演的方式表演在如何说颁奖词,如何给每个幼儿发奖品,因此,学生需要对颁奖词和每个幼儿奖品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避免出现颁奖词发音不准,或者奖品发错人的现象。
2.体验不同幼儿沟通情景
为了拉近与幼儿的心理距离,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在扮演幼师与幼儿谈心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对沟通内容进行个性化设计,以尽可能取得愉快沟通的效果。同时,学生还要重视对英语沟通技巧的训练,不断提高英语沟通能力,确保与不同幼儿顺畅无阻地进行沟通。
综上所述,对于高职生而言,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工作所用,而不是为了考试修学分。而“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的应用为高职英语的情境教学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不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做”的能力,还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教”的作用,如,英语专业知识、英语口语表达、英语专门服务等内容的讲解,同时,还引导学生科学、高效地“学”,如,英语教材知识、英语应用知识和英语服务练习等内容的学习。“教”和“学”主要用于向学生输入更多的知识,而“做”是为了帮助学生输出知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对于高职英语教师而言,通过将“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科学应用到情境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雪莲.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探索高职英语情境教学新思路[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9(8):123-125.
[2]刘雅梅.基于“教学做合一”的高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4).
[3]刘雅梅.基于“教學做合一”理论的高职英语多元评价探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3):39-42.
[4]郑超男.“教学做合一”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环球人文地理,2019(20):204.
[5]陈春霞,陈梅.浅议“教学做合一”在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时代,2018(9):15-16.
[6]陈梅.用“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指导高职英语教学[J].青春岁月,2019(20):94-95.
[7]朱依萍.“教学做合一”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8(7):83-84.
编辑 郭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