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资源开展科普活动的机制研究
2020-04-26李保庆任随周范薇
李保庆 任随周 范薇
[摘 要] 以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环保科技创新平台为例,阐述了基于科研资源开展科普活动,将科研成果以科普的方式传播给大众的科普管理机制,通过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科普理念、健全科普管理体系、规范专业的科普资源、建立专业的科普队伍、运用“互联网+”传播资源、开设科普品牌项目和活动等机制来保障科普顺利开展,从活动特点和评估机制两方面建立科普活动评价体系。为进一步完善科研实验室的科普体系,建议深入整合实验室的硬软件资源,把技术服务、科技研发、成果宣传以及人才培养有机结合。
[关 键 词] 科普活动;科普机制;科研成果;科研资源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022-0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指出:科学普及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更是强民之策、强国之道。中共十九大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征程,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可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美丽中国,在新时代政府越来越重视美好生态环境的建设。然而,现阶段公民环保意识依旧相对薄弱,与建设美丽中国的愿景差距较大。因此,环保科普对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起到重要的作用,对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充分发挥其科普推广功能,提高教育资源共享率,在提高学生和公民环保科普知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科技机构、大专院校和科技工作者要积极投身于科普事业,通过举办公开讲座、开放实验室、参观等多种方式进行科普宣传,积极发挥宣传、教育职能。”科研实验室作为科学研究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优秀科研人员与优质大型实验仪器的整合,是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通过政策的改变,近年来,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发环保科普阵地和资源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为了扩大科普教育资源,许多科研实验室在推进科研与科普的结合和科研资源科普化上,开展了许多实践研究。新时代,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已大幅提高,但是,环保科普的发展仍跟不上时代进步速度,包括公民环保重视度、人员专业度和参与度、科普资源陈旧、不切实际、科普活动的特色性和多样性等,在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国内大学科研机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尚缺乏科普长效机制。
广东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重金属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成立于2012年,在院级重金属污染防治与土壤修复重点实验室在基础上组建,于2016年12月广东省科技厅立项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中心面向国家和广东省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科研需求,围绕重金属污染调查、重金属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重金属污染分析检测新方法及环境教育宣传与研究等方向,开展创新性应用基础研究,构建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基地和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在科技研发的同时,作为广东环境保护矿冶行业重金属污染控制与职业教育重点实验室,开展环保科普宣传工作,包括申报科普课题、建立科普制度、面向中小学、社区、企业等开展科普实践活动,是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科研机构和大学将科研设施、场所等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将科技进步惠及广大公众的政策口号。但是公众参观科研过程、科研实践和探讨科技问题等关于科技成果的普及进行的较少,为更好地发挥我校及其他院校科研实验室在社会上的科普功能作用,必须建立一套基于科研资源开展科普活动的完善机制,保证科普活动顺利进行。
一、科普活动的管理机制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科普理念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具有服务功能、培训功能、科普及推广功能。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要营造科普氛围,鼓励公民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科研实验室开展科普活动更是将科技进步惠及广大公众的行为,不但有利于激励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更有利于增强公众的创新意识,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质。要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普作用,需要管理机构转变思想观念,深刻意识到科研机构不仅是技术研发的重要阵地,更是通过科学技术普及激发大众投身环保事业的动力源泉。
(二)健全科普管理体系
科研实验室资源丰富,包括环保领域的科研项目、仪器设备、科研团队,充分具有科普基地开展活动的条件,适合的科普管理体系可以保障科普顺利运行。(1)建立专兼结合的科普工作小组,领导和指导科普工作开展,工作小组领导由科研骨干担任,坚持“科普来源于科研,回归于生活”的原则。(2)建立有效的科普管理机制。制定科普管理章程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重点和任务;确定科普对象,确保每年的科普工作数量和质量;建立科普经费管理和使用方案,严格按照经费预算支出。(3)加强科普工作激励机制。调动实验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制定表彰奖励措施;根据每次科普活动的开展情况,实施监测评估,构建科普活动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客观评价活动效果及存在的不足,促進校园科普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规范专业的科普资源
学院科技平台体系健全,包括院士工作室、工程技术中心、环保重点实验室、环保技术展示中心等多个省市科技创新平台,保障了科普方向和资源的专业性。科普资源以整合、开放的仪器、实验室等共享平台实体资源为主体,水、固废、大气方向的重大典型科研项目的转化为基础,以产学研资源为选材,在教学和科研以及校企合作中渗透科普思想,充分利用科研教学资源,不断积累和整理转变为科普资源,从数量和质量上满足科普要求,为科普资源的规范专业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