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艺术于教育2

2020-04-26潘雪松

小学时代·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融合小学数学

潘雪松

【摘  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求以情感人、引人入境、寓理于情的方法。情境教学模式与小学数学课堂的融合,为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感染力。基于此,本文从故事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梯度式情境创设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旨在通过多样化情境创设的方式,让数学教学像艺术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融合

一、创设故事情境,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

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斯宾塞曾表示,在以往的教育改革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把知识获取的过程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由此可见,趣味教学对于“教”与“学”是多么的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真实情境、真实内容搬到课堂之中,但是也不能完全凭空捏造。如何有效处理数学教学中的“真实性”与“虚假性”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小学数学教师。而故事化数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真实性”,同时也让学生在“虚假性”的数学故事中感受到乐趣,以数学故事吸引学生入情入境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如在《时、分、秒》的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早上,小闹钟无聊就与时针、分针、秒针开起了玩笑,小闹钟对分针说:“分针啊,你就不能勤快点嘛,你看看秒针跑得多快啊,秒针跑一圈只需要60秒,而你跑一圈却需要花费60分钟,哎呀,慢死了。”分针看见小闹钟满脸的嫌弃,有些不服气,说道:“那又怎么啦,时针跑一圈足足需要花费12个小时,跑得比我还慢呢。”还没等小闹钟说话,时针抢先说道:“我啊,那是因为工作需要才跑得最慢的,要是真比起来,你们谁也没有我跑得快。”小闹钟、秒针和分针听到时针说的话都哈哈大笑起来,认为时针在吹牛,可把时针气坏了,于是它们商量在中午12点的时候,时针、分针、秒针在同一起点开始赛跑,小闹钟觉得大事不好,试图劝阻它们,但是它们谁都没有听。于是,在中午12点的时候它们齐头并进,开始了这样比赛,跑了很久都没有分出胜负。老爷爷午睡醒来之后想看看几点,吓了一跳,喊道:“天啊,闹钟是坏了吗?三根针怎么跟电风扇一样,转得这么快啊!”于是,老爷爷找来了修理钟表的人,却没有修好,三根针根本停不下来,老爷爷只好将其丢到垃圾桶。

以故事吸引住同学们的注意力,接下来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从这则故事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时针、分针、秒针之间存在哪种关系?”“老爷爷最后丢掉闹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在趣味故事的带领下主动思考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若是时钟的运动不再符合这种固定规则意味着什么,以此增加学生对时、分、秒的了解程度。

二、创设生活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可接受性

情境教学法与小学数学课堂的融合,需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对数学情境的接受能力,创设学生易于接受的、乐于接受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深度挖掘。生活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引领学生在新知学习中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在“可接受”的生活化问题思考中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以“比的意义”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出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如“同学们,我们班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男女生是多少人?”学生查过后给出结果:“男生是24人,女生18人。”老师展示课件中的数据资料,让学生通过我省、全国新生儿男女比例数据的观察,进一步发现数据中的新生儿男女比例体现出了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让学生发现比是通过数据之间的关系说明问题,引出比的意义。又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测量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活动,如测量得出A同学的头部是20cm,身高是160cm,那么该名同学头部占身高的几分之几、身高是头部的多少倍、身长比头部长多少?

以生活中常见的人、事、物作为案例创设数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减少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理论性知识的陌生感,使其学会从已有经验考虑数学问题,树立数学应用意识,以此提升数学教学的实用价值。

三、创设梯度式情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学习个体,有自身的学习特点,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距。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距,所以造成了两极分化问题严重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梯度式情境,落实因材施教理念,掌握针对性的教育艺术,助力小学生在梯度式的数学情境中获得阶梯性的发展。

以“圓柱与圆锥”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应根据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隐形层次划分,以科学分层为梯度式教学情境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基础上,设置梯度式的教学目标:(1)认识并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特征,了解圆柱的底面、侧面、高,圆锥的底面、高;(2)理解并掌握圆柱体侧面积与表面积的计算公式;(3)能够灵活运用计算公式得出圆柱、圆锥的体积,学会利用计算公式解决现实问题。在明确情境创设目标的情况下,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梯度式情境,出示教材中图片涉及到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将这些物品进行分类,让低层次的学生说出分类的理由,这些物品都是什么形状的,以简单问题的提出提高低层次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度。接下来教师可以设置中等难度问题,如请同学们各自选择一个圆柱形物体,摸摸这个圆柱体的表面、两个底面,你发现了什么?同样摸一下圆锥体,说出你的发现。以中等难度问题情境的设置,帮助这部分学生掌握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想象将其展开后的图形,通过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过渡到圆柱体与圆锥体的计算公式,增加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计算公式了解程度与记忆深度。而对于相对处于高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通过较高难度情境的创设锻炼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如教师给出问题“彤彤有一张长为25.12cm,宽为6.28cm的长方形厚纸板,她想要利用这张厚纸板围成圆柱,请问有几种围法?”给处于较高层次的学生创造更多实践运用的机会。

梯度式情境设置的方式,可以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具备目的性与针对性,解决长期以来“一刀切”教学模式下出现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教育本身便是一门艺术,只是在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当,而让“教育”丢失了“育”的本质,只剩下了“教”的任务,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教”,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发展规律、学习需求,因此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冷、僵硬。情境教学模式与小学数学课堂的融合,以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与学习兴趣点为出发点,创设贴近生活的、充满趣味因子的数学情境,能够让小学数学教师掌握教育的艺术,促进数学课堂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玉华.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36-37.

[2]齐翠英.浅议情景教学推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5(09):105-106.

[3]陈雪玲.谈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学周刊,2017(17):41-42.

[4]魏如根.境在情中,情在心中——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初体验[J].华夏教师,2013(04):67-68.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融合小学数学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