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两身”: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设计
2020-04-26戴敏燕
【摘 要】在心理课堂上运用表达性艺术疗法,能够降低学生的防御心理,让他们全情投入课堂活动,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在体验、表达中收获成长。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的设计结合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般教学程序和表达性艺术疗法的操作模式,最终形成了“三心两身”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暖身导入、全心体验、畅心讨论、修心反思、具身实践。
【关键词】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24-0067-04
【作者简介】戴敏燕,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浙江嘉兴,314050)教师,一级教师。
一、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概述
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是指在心理课堂上以绘画、音乐、沙盘游戏、文学、OH卡牌等为媒介,让学生表达内心思绪、感受及经验等,从而达到疏解不良情绪、增加自我认识、规划生涯的目的,最终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课型,顾名思义就是课的模型,是课堂教学的教学结构或程序。课型设计可以使原本毫无关联、零散独立的课堂教学简化为几种基本的教学模式,形成教学的基本框架,从而让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变得有规律可循,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核心,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的设计结合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般教学程序和表达性艺术疗法的操作模式。经过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笔者对教学方法、教学观、教学策略、教学流程等共性特征进行抽象提炼,最终形成了“三心两身”的五步骤教学范式,即暖身导入、全心体验、畅心讨论、修心反思、具身实践。
二、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的教学实践
(一)暖身导入
暖身活动能够让学生很快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营造安全、轻松、开放、接纳的心理氛围。“游戏暖场法”和“情感渲染法”是两种常用的方法,对于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堂的导入具有较好的效果。
1.游戏暖场法。
游戏暖场法利用各种游戏达到暖场的效果,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氛围。一般采用趣味性的游戏,这类游戏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投入心理课堂。
如在“情绪绘画”一课中,教师采用了“情绪传递”的暖身活动。全班分成6组,每组1列纵队,领头的学生领取本组的情绪图,并且表演出该情绪,然后依次传递,看哪一组传递得最快,表达得最准确。该暖身活动既活动了学生的身体,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又引出课堂主题——情绪。
2.情感渲染法。
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更多地注重学生的情绪体验。课堂伊始,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或者渲染某种情绪氛围,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当下的感受是十分必要的。情感渲染法利用音乐、视频、故事、案例等引发学生相关的情绪体验,为接下来的作品创作进行情感铺垫。
(二)全心体验
“体验”是课堂的主体部分。教师讲解完要求后,学生开始进行绘画、沙盘游戏或OH卡牌等创作体验。同时播放轻柔缓慢的纯音乐,营造舒心放松的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全心体验”阶段的方法包括“个人创作法”和“团体创作法”。
1.个人创作法。
个人创作法适用于课程初期,这时候学生之间还不太熟悉,防御心理比较强,如果一开始便进入团体创作,个别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容易被忽视,强化退缩心理;个别擅长表达的学生则会成为主角,影响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一些特殊主题的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也需要采用个人创作法,如“随手涂鸦”“心理魔法壶”“生涯名片”等,让个体有充分的体验。
2.团体创作法。
团体创作法的其中一个好处是激发团体动力,个体在互动中促进对自己及他人的感知,得到支持、反馈,实现成长。团体创作法一般放在小组成员互相熟悉、信任之后。如“共绘曼陀罗”“OH卡看情绪”“别人眼中的我”等活动,需要小组中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力量,提供看待问题的不同视角,通过脑力激荡,扩展个体认知,增加个体经验。
如在“OH卡看情绪”一课中,学生组成6人小组,6张文字卡摆在团队中间。第一位成员抽出一张图卡,将它面朝上摆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文字卡上面,并且说出这个组合与情绪的关系。接着每一位成员轮流将同样的图卡放在任意文字卡上形成一个组合,并依次说出与情绪的关系。最后,重新抽字卡和图卡,每人依旧将图卡与字卡组合,以“情绪”为主题说一句话,最终形成一個故事。
(三)畅心讨论
创作过程本身是具有意义的,后期对作品产生联想,赋予作品意义,对于维持创作者内心的平衡也很重要,是表达性艺术疗法发挥作用的重要一步。当学生观察、体悟完自己的作品之后,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畅心讨论”阶段的方法包括“师生讨论法”和“生生讨论法”。
1.师生讨论法。
当大部分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提出与课堂目标相关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现象学”的方式提问,回到事物本身,让学生用直接的认知描述看到的现象,外化学生的心理动态。
如在“雨中人绘画”一课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如下:
教师:雨下得大吗?学生:大。教师:雨是什么颜色的?学生:黑色的。教师:黑色的雨代表了什么?学生:压抑的感觉。教师:画中人有遮雨的工具吗?学生:有伞。教师:对于遮雨有效吗?学生:伞有点小,还是会被淋湿。教师:画中人物此刻的心情如何?学生:有点悲伤。教师:你最欣赏他的哪些方面?学生:欣赏他迎着雨向前走。教师:你希望有什么改变?学生:雨小一点,伞大一点。教师:要怎么做才能够改变?学生:跑到屋檐下,或者换把大伞……
整个师生讨论过程只用了“画中人”“他”这样的指代词,就画中人谈画中人,进行象征性的对话。这减轻了学生的防御与抵触,使学生敞开心扉,在问答中产生与自己的联系,思考作品对自己的意义,进而实现心理辅导的目的。
2.生生讨论法。
在体悟自己的作品、观察同伴的作品之后,让学生提出问题或想法,进行小组分享与讨论。讨论过程中遵循“不评价、不指责、不嘲笑”的原则,可以采用“鱼缸讨论法”“六六讨论法”等,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人都能说一说自己创作的想法、对自己的启发等。
(四)修心反思
当作品经过自己的自由联想、他人的解释之后,创作者本人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新的看法,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是修炼内心的过程。“修心反思”阶段的方法包括“作品重建法”和“反审认知法”。
1.作品重建法。
经过畅心讨论,学生内心有所变化,认知有所感悟,情绪情感有所改变,产生了行动改变的意向。这时候让他们修改作品,对作品进行重建和修整,有助于修复内心,增强实践意向。
如在“心理魔法壶”的绘画中,讨论环节有一位学生说自己画的是壶中有水,水不断上涨,自己在壶中划船,悠然自得,随着水上涨到壶口处,壶中的人就可以出去了,表现出“即使在困境中,也能顺势而为,利用资源帮助自己”的积极心态。而另一位学生画的是壶中人头发散乱,趴在地上奄奄一息,在壶中消极等待。经过讨论后,这位学生感受到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思维,于是在自己的壶中画了一本书,让“壶中人”有事可做,尝试利用身边的资源。
2.反审认知法。
这一部分主要是引发学生对自己以往的认知进行反思,了解自己的认知模式,评估这种模式的利弊并尝试调整,达到认知成长的目的。讨论结束之后,学生对自己创作和讨论的过程、感受进行回顾,思考哪些方面触动了自己、拓展了自己的认知,并将新的认知记录下来,进行新旧认知的对比,思考如何促进新认知的生长。
(五)具身实践
具身实践是课堂的延伸,课堂所获需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经历了“畅心讨论”和“修心反思”之后,学生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习惯化认知模式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尝试改变。这种改变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强化,直到形成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从而提升“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具身实践”阶段的方法包括“体验新知法”和“自我观察法”。
1.体验新知法。
“修心反思”阶段的“反审认知法”还停留在思维层面,而“体验新知法”则是行为层面的实践,将新的认知转化为新的行为。每节课后,教师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将本节课的启发、收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案例+方法+心得体会”的模式进行反馈。
如一位学生写道:在“情绪绘画”这节课中,我学到了用“随意涂鸦”的方法来表达、宣泄情绪。刚开始“随意涂鸦”的时候,我还是很刻意地去画,想要画得好,随着难度不断增加,我开始放下对自己的要求,随便乱画,突然感觉好轻松!上周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我的学习状态很差,心情非常糟糕。我找了一张纸随意乱涂乱画,闭着眼睛用左手画,整张纸都涂黑了。当我睁开眼睛,觉得内心“黑色”的情绪减少了些。这节课,我学到了表达、宣泄情绪的方法,同时也认识到不需要时时刻刻给自己提要求,在一些小事上让自己随意一下,也是件很开心的事情。
2.自我观察法。
自我观察法要求学生将自己当作实验对象,时刻觉察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试着去突破原来固化的认知模式,尝试新的行为,思考这些新的认知和行为对于自己的意义。但是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并不容易,甚至有学生会因为无法改变而增加自罪感。教师不能强求学生进行认知和行为的改变,只能拓展其认知,让他们意识到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改变的意愿。
三、高中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型的建构反思
(一)创作体验是关键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在教育实际活动中,个体认知的进行和心智的养成是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产生的。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堂利用绘画、沙盘游戏、影视作品等启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有多感官的具身体验,身体感官与情境产生交互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建构认知,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所以,在课堂上,充分的体验至关重要,“过程即疗愈”,只要学生创作了、表达了、体验了,辅导效果就产生了。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表达、体验,教师要营造安全、信任、自由的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让学生的情感形态自由流露。
(二)作品解讀要谨慎
表达性艺术疗法中的作品是创作者内心的投射,无论是绘画疗法还是沙盘游戏,都包含了从空间方位、色彩、物体的象征性意义等方面进行解读和分析的方法。但在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中的“畅心讨论”这一部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讲述自己的作品和想法,而不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因为作品投射出来的学生的潜意识信息是丰富多元的,学生自己对作品才有充分的解释权,仅凭一幅作品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够科学严谨的。
(三)步骤实施要灵活
“三心两身”的课程范式包括5个步骤:暖身导入、全心体验、畅心讨论、修心反思、具身实践,这5个步骤不要求在一堂课中全部呈现。在表达性艺术疗法心理课中,“全心体验”和“畅心讨论”两个环节是最生动的部分,教师需要很多的时间去观察、引导,学生需要很多的时间来体验与讨论。“修心反思”和“具身实践”指向的是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教学者,在课堂外的生活中学有所用。“三心两身”的课程范式只是提供一个设计思路,教师对于教学的信念和热情才是影响学生最深的因素。在课堂教学这条道路上,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灵活实施各个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