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有嘉宾 跳芦吹笙

2020-04-26雷虎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歌铜片芦笙

雷虎

侗族是一个极富音乐天赋的民族,侗族大歌和吹芦笙便是侗族最重要的两项音乐活动。岩坪寨是远近闻名的侗族大寨、虽然唱侗族大歌的历史早已经不存,但是吹芦笙的传统却保存完好。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有时读古诗,会对诗中的场景“想入非非”。譬如读到《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这句,高朋满座的场景就映入眼帘。而现实生活中,这种场景已经很难见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观看到一则旅行者发布的视频,记录的是湘西某侗寨迎宾的场景:身着盛装的侗女们手拉着手围成圆圈跳舞,而头缠布巾的汉子们也闻声起舞。他们每个人手上端着竹制乐器——芦笙。虽然此芦笙和“鼓瑟吹笙”的笙有很大差异,但意蕴却很相似。于是,我们决定出发,寻访制作芦笙的乐师。

循声偶遇

我们坐着绿皮车在雪峰山诸峰中穿来钻去,终于来到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刚进镇子,一声声雄浑而高远的声响沿河道逆流而上,轻易就俘获了我们的心。我循声而动,但是还未等找到声源地,音乐就断了。只看到前方一个个穿侗衣的大妈有说有笑朝我走来——她们是吃完喜酒回村的侗民。

一打听,我们才知道,此声为芦笙。制芦笙者,岩坪寨芦笙世家老艺人杨枝光是也。

牙屯堡镇是一个汉侗混居的小镇,但是进山后就是一路侗寨了。每个侗寨,远观总能看到高耸的鼓楼屹立在层叠的黑色屋顶上;走近,必定有一座雄伟的风雨桥在村口迎接。

我们终于在天快黑时看到了上岩坪寨的风雨桥。走过风雨桥后,我们向一位着侗装的大妈打听杨枝光。而此时,雄浑而高远的声音正从眼前的居民楼里传出。“枝光,有人找!”侗族大妈往楼里一声吼,芦笙声停了。十几秒后,一位穿黄军装的老人出来了,手上拿着芦笙,眼前的两位便是杨枝光夫妇。

天光已暗,杨枝光带着我们逛了侗寨。岩坪寨由上下岩坪组成,有三千多人口,是规模最大的侗寨之一。“你看山坡上那一片黑色的屋顶,那便是老寨所在地。以前整个寨子的人都聚集在那里。最近几年,外出打工的人多了,挣到钱了,于是很多人开始在这四周建房。我家的房子也是最近几年才建的。”杨枝光说着骄傲地回望了一下自己家的三层阁楼。

山坡上的侗族木屋沿山势而起,层层叠叠,就像山腰上一团化不开的黑云。天慢慢黑下来,山体看不见了,那片“黑云”间慢慢开始亮起点点的灯火。于是这团“黑云”便开始从山腰流动到苍穹之下。而那些灯火,便成为穹顶上的星星——才十几分钟,人间和天上两种场景就自动切换了。

围炉夜话

天黑后,我们才意识到还没有找住的地方。这时杨枝光哈哈大笑:“来这里了当然得住我家了!”杨枝光带着我们参观他家:一楼是他的工作室,有两间宽敞的房间。靠外的一间摆满了长短不一的芦笙,这是他已经完工等着买家取货的作品。靠里的一间堆满了粗细不均的竹筒,那是做芦笙的原材料。二楼是客厅。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挂满了奖状,那是杨枝光多年来吹芦笙吹出来的名声。

秋日山中夜微冷,杨枝光把我们引到厨房前,一行人围着火炉坐定后,芦笙艺人讲起了芦笙的历史。侗族是一个极富音乐天赋的民族,侗族大歌和吹芦笙便是侗族最重要的两项音乐活动。这里是远近闻名的侗族大寨,虽然唱侗族大歌的历史早已经不存,但是吹芦笙的传统却保存完好。对侗族小伙子来说,吹芦笙不仅仅是民族大计,更是老婆本——侗族是一个以音乐为媒的民族。侗族男女恋爱有个规矩:小伙子有了心仪的姑娘,就在月夜提着芦笙到姑娘的闺窗下吹情歌。而姑娘看不到小伙子的庐山真面目,只能依据芦笙“闻声挑郎君”。如果姑娘觉得谁的芦笙吹得好,爱笙及人,那就推开窗户用歌声回应。大家都不说话,缘分尽在“笙来歌往”中。

杨枝光坐在炉火前,摆好手势吹响了芦笙。这时,我才发现这芦笙和我第一次听到的不太一样:上一次是雄浑高远,而这一次却情意绵绵。

制作精妙

拂晓时分,听到芦笙声若隐若现,我仔细辨别才发现,声音从一楼传来。我披衣下楼,一楼房门虚掩。敲门而入,原来杨枝光在给芦笙调音。

“别以为芦笙只是简单的竹制吹管乐,制作芦笙的门道多着呢!”杨枝光拿起一只芦笙先给我解剖芦笙构造:芦笙由笙斗、笙管、共鸣筒、簧屯、箍等部件组成。木质的笙斗呈葫芦瓜状,其间是空的,是芦笙的声腔。共鸣筒则是连在笙管上的大竹筒,作用是用来放大声音……

杨枝光起身出门,指着家门口稻田对岸山崖上的几栋木楼说,他真正的芦笙作坊在那儿。原来,杨枝光近年来做芦笙的名气越来越大,他一个人已经忙不过来。于是决定和徒弟一起流水作业。徒弟负责芦笙零部件的制作,而自己则负责安装和调音。

制芦笙的材料一般都就地取材,开春前进山,选择皮薄、节长的“芦笙竹”,在每年农历十月以后至次年开春前采回、晾干。做共鸣筒简单,只需把竹子按一定的比例锯成段后,然后把里边的竹节打通即可。

制芦笙最难的是做笙斗和簧片。笙斗是芦笙的心脏。首先要选择一整块木质稍硬的木材加工成葫芦斗,然后把木材劈开,掏空葫芦斗内壁后,以两段用竹青编好的箍把空葫芦斗重新箍紧,再用电钻在斗壁上开若干出气孔。

“孔开好后,把笙管分两排呈六十度至八十度角插入笙斗,每根竹管均在接近笙斗处开一个音孔,再以篾片或麻线捆束,芦笙就成形了!”然后便是制芦笙的关键:安簧片、点铅、校音等工序。

杨枝光从工具箱里翻出一只薄薄的铜片,先是凑近看了看,中指轻弹了铜片后把铜片放到耳朵边听。似乎觉得声音不太悦耳,又把铜片放在砧上用铁锤敲打后,再看、再弹、再听……动作重复四五遍后,总算满意了。他把铜片在蜡烛上烘烤发热后抹上松香,再把铜片粘在笙管底端开口处,装入簧片,芦笙才算安装完。

寂寞芦笙

在杨枝光记忆中,芦笙不是用来吹的,而是用来跳的。跳芦笙是一项集体舞蹈,芦笙最少得三人吹才能听到音效,跳芦笙最少得十人才能看到场面。人越多越好,如果有十几支芦笙队同时争鸣,那场景就会气吞山河。

杨枝光描述的跳芦笙场景让我想想都沉醉,强烈要求杨枝光穿上侗家盛装表演跳芦笙。

没想到贵为芦笙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杨枝光却开始扭捏起来。好不容易哄杨枝光穿上侗衣,想让他到村口的风雨桥上跳芦笙,但是杨枝光要么只是呆呆地抱着芦笙不肯吹,要么只摆着跳芦笙的姿势。问其原因,杨枝光回答:“只有正月初三村里办芦笙节时,我们才会穿成这样去表演跳芦笙。现在吹笙唱歌,村民们会笑话的!”

我们找到杨枝光口中所说的那个曾经高耸入云的鼓楼。老鼓楼依然在使用,從鼓楼庞大的占地面积依稀能回想其往日的雄伟。可惜,鼓楼里已经没有一个年轻人,剩下的只有我们对往昔吹笙盛景的遐想。

(编辑 宦菁 huanjing0511@sohu.com)

猜你喜欢

大歌铜片芦笙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岜沙芦笙节
“果蔬电池”求真趣
你好,芦笙
土豆做电池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芦笙恋歌
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剧照
根性文化的芦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