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惟有“敬畏”,方可登上“高峰”

2020-04-26阴小亿

走向世界 2020年12期
关键词:山东人曲艺敬畏

阴小亿

提到阴军,爱听曲艺的人都知道,他是著名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省级非遗山东快书项目的优秀传承人,他表演的经典曲目《武松打虎》惟妙惟肖;他担纲主持的《快书故事》栏目,用山东快书形式播报民生新闻;他传唱山东快书39载,获奖无数,既有山东快书、快板电视表演大赛一等奖,还有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首届“高元钧杯”全国山东快书大赛金奖等,在曲艺界有着较大的影响......

不止如此,阴军还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山东快书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军旅曲艺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等。

那么,阴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如何为山东快书痴狂?本刊对话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孙立生先生,进行了一场关于阴军及其山东快书的对话。

天下泉城:很想听您谈谈对阴军和他山东快书艺术的总体印象。

孙立生:我从事曲艺评论。与职业特点有关,做人处事比较自信,总是相信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认为我的观点是正确的。我和阴军认识30多年,这是接近人生三分之一的长度。这些年来,我总是居高临下地“指点”他,甚至不间断地去批评他,而他却与我始终不离不弃。由此想作出这样的判断,阴军是有胸襟、能包容的人。回过头来再梳理、总结,其实我的观点并非都是对的,有些不过是视角不同而已。于是,阴军坚持与我交往30多年,便在我眼里成了难能可贵的气度。“有容乃大”,他的坚持,不得不让我把他看“大”。每逢听我唠叨,他听且思,从不轻易打断或辩驳。我的态度有时很极端,总觉得自己出发点好,所谓“爱之深,痛之切”。現在看来,反而是他用“30多年”这个长度影响了我——对比他,起码我在度量上“输”了。能够“包容”的人多是真心求上进,求真相的人。所以,阴军是个坚持往上攀登、不断要求自己有所提升的人。

我觉得,阴军的山东快书表演最显著的特征,是它具备这个时代的特点,即它是“今天的山东快书”。他的表演不陈旧,这和他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有关系,即他是从部队氛围成长起来的,是军旅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风格和前卫文工团、和解放军文艺的大环境始终没有脱离。所以,即使他说《武松打虎》,也是今天的《武松打虎》——其中一句现代的词语都没有,但是它依然给人感觉是“活在今天”的山东快书艺术。应该说,这极不容易。

我想说,主要是个人胸襟的宽阔与所处氛围的健康,成就了说山东快书的阴军与阴军说的山东快书。怎么判断阴军在山东快书艺术上的水平呢?虽说是,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但谁都不会否认,比赛的“奖项”是具体判断演员水准的重要“参照物”。我仔细想了想,阴军在全国山东快书队伍中,应该是得奖项最多的一个——甚至不是之一。他参加了很多的全国、全军的曲艺比赛,得过很多奖项。就是说,在我个人的记忆中,他获奖率最高,用“名列前茅”并不夸张。最近的一次全国性的山东快书大赛,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高元钧杯山东快书大赛”,阴军唱了一个新作品《凑份子》,留给我与众多评委、观众的印象很深。

阴军就是一步接着一步、一次比赛接着一次比赛、一个奖项接着一个奖项地走到了今天。他不间断地历练和超越自我,将自己由一个酷爱山东快书的热心青年,“锻造”成与时俱进的优秀中青年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

天下泉城:您对阴军的艺术发展,有些什么样的建议,就是说您觉得阴军在哪些层面上还需要再进一步地提升?

孙立生:我们判断一个山东快书艺术家的成就,往往要联系到他的“代表作”,即要参照“唯他独有”或最具他风格、品质的作品。我认为,阴军应该从“自我品质”上好好下功夫了。这需要个性鲜明的作品及表演,还要渐渐培养自己艺术品质的传承团队。现在阴军桃李满天下,但他与他们只是普遍意义上的“山东快书”,还没有形成“阴军风格的山东快书”。阴军演绎了很多紧随时代的山东快书新作,其中不乏优秀的,但是我觉得能够体现阴军独有个性的或者由他“首唱”而“影响一片”的似乎还不多。阴军继承了很多孙镇业先生的表演风格,但,如何将孙镇业“化”成阴军,这同样是阴军所要面对的。我始终说,山东快书只有用山东快书说话,其中的意思也包含你得要用自己的、别人不可取代的艺术创造,为自己的价值“验明正身”。这,是阴军走到今天必须面对,即前进征途上需要突破的“瓶颈”。

天下泉城:我们了解,阴军在艺术的传承上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他联合了一些学校等机构,推广山东快书艺术,而且人数上是大规模的。他建议并积极付诸于教学实验与实践,在某些职业培训中,融入进了许多山东快书艺术的形式特点。您对这些有何看法?

孙立生:当年,我们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办了一个新纪元艺术培训学校,阴军是我们聘请的教师。他当时的学生,其中的一些优秀者,后来成了他的入室弟子。古人说“教学相长”,教学,逼着他必须不断提升。这个过程,使得阴军不得不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他对学习的热情、自觉,与他这个“过程”的存在不无关系,即他渐渐由被动而转向主动。他自身对综合素养的重视,当然也会影响到他的学生,他的弟子中不少是“多面手”。今天不少曲艺人把艺术视为“技术”,所以路越走越窄。厚积薄发,对所有的艺术行当都非常重要。阴军要求自己先为艺术家,再为曲艺家,再为山东快书艺术家——我认为,这个方向、路径都是正确的。

阴军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开办了一个“大班”,有近百名学生追随他和他的弟子学习山东快书。据我所知,阴军还是最早将山东快书艺术拓展到电视新闻和飞机广告荧屏上的人。所以,他对山东快书的热爱无可非议;而他将山东快书艺术的传承,融入到“齐鲁文化”这样的层面上去弘扬,也是可圈可点的一种理性与智慧。他力求把塑造齐鲁文化新人视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让“山东快书”成为一种有效媒介,从而培养、提升山东大学生、年轻人的综合素养。这种“眼光”是值得肯定的——他期待将山东快书艺术人才的发现、培养与大学生选修课或课外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积极探索,应该给予支持,我给他点“赞”。

我觉得这样的培训只能“边走边看”,年轻人将来不见得就是要从事山东快书这个专业,但是山东快书起码可以“提醒”山东人不要忘“根”。曲艺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乡情乡音”。我觉得,从这样的视角看阴军,他是一个有担当意识且尽己所能做出一定贡献的人。这,谁也不该否定。

天下泉城:根据您本人对山东快书的了解、认识,您觉得山东快书今天或者说将来应该如何去传承、发展?

孙立生:山东快书是我们山东人的一张“文化名片”。通过这张名片,可以对山东人的品质、性格、审美等有一个基本了解。在山东快书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中有两位大师级的人物,一个叫高元钧,他是高派山东快书的创始人;还有一位叫杨立德,是杨派山东快书的创始人。高元钧先生将山东快书推广到全国,使之成为流行全国的曲艺形式;杨立德先生则始终固守在山东。从文化名片的意义上说,高元鈞先生通过他的山东快书让全国的观众“认识”山东人;杨立德先生呢,则是通过他的山东快书,让山东人自己愈发“了解”自己,即,使观众懂得如何才是“名至实归”的山东人。认识并研究、发现山东快书艺术唯我独有、不可取代的审美价值,是包括阴军在内的所有山东快书人需要具备的“文化自觉”。

高元钧先生博采众长,“说新唱新”,使山东快书一步一步走向全国。阴军的恩师孙镇业先生得益于高先生的“真传”,当年对恢复、演出传统经典山东快书《武松传》做出了极大贡献,让山东快书艺术走进全国千家万户,使之尽享其独特魅力。这其中的缘由之一是,《武松传》无疑是别开生面的“新作”。现在“火炬”传到阴军这代人手里了,如果你依然抱着“武老二”的故事不放,恐怕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了。毕竟没有创新与个性,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不会走远。

孙镇业先生嫡传弟子很多,其中不乏非常优秀的。这其中与我走得最近的当属阴军。因为走得近,他的“行踪”我便了解,他并非像一些人所传言的“活的孤单”,相反,他“市场”很活跃:今天到深圳,明天去内蒙......现在哪里都有山东人,山东人思念故土,思念乡音,山东快书的“当里个当”传达的是浓浓的乡情。一定意义上说,阴军扮演了“乡亲大使”的角色。我对阴军日常的一些言行,也有不同看法,我从来不去掩饰他的毛病与缺点;但,在为坚守山东快书阵地、传播山东快书艺术魅力等“大节”问题上,他的付出与努力是不容置疑的。

艺术这个行当,容易互不服气。受众喜好不同,见仁见智,所以便有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之说。凭我个人爱好,当初最崇拜孙镇业先生的表演。孙镇业先生故去之后,在诞生山东快书的山东这块热土上,好在还有“阴军们”顽强坚守着山东快书事业。究竟谁是我们“山东方面军”的山东快书艺术扛旗人?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一定时间沉淀之后,让历史作答。但无论何时,评价它的基本尺度都不会改变,那就是用“旗手品质”的山东快书去说话、去证明——这,似乎与辈分、名分什么的关系不大。艺术需要有交流,更需要有竞争,水平的高低需要台下边下“死功夫”,舞台上见“活功夫”,即用货真价实的“玩意儿”证明自己艺术的存在价值。我觉得,对阴军弘扬山东快书而表现出的使命感、责任感,无可非议乃至值得肯定。但,使命感、责任感最终都需要化作能力——创作、演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优秀山东快书作品。

(本文图片由阴军提供)

猜你喜欢

山东人曲艺敬畏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曲艺泉城》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缺失
大清“北漂”族
Music education in the UK: Theory and Practice
敬畏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