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扶贫搬迁 建设幸福家园

2020-04-26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易地贫困户社区

灵宝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西部,南依秦岭,北濒黄河,总面积3011平方公里,辖8镇5乡2个管委会366个行政村,总人口6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2万人。灵宝因“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而得名,素有黄金之城、苹果之乡、道家之源、旅游胜地的美誉。全市共有贫困村5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224户32127人。易地扶贫搬迁共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879户6833人。其中,2016年涉及3个乡镇4个安置点,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268户1198人,2017年涉及6个乡镇14个安置点,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297户4540人,2018年涉及2个乡镇4个安置点,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314户1095人。目前,2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全部建成,群众已搬迁入住。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已脱贫1602户。

灵宝市立足这一基本市情,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盯“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目标任务,夯实责任,精心组织,精准施策,统筹推进,全力打好易地搬迁扶贫这场硬仗,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和表扬。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1879户6833人的搬迁任务。灵宝市被评为2017年三门峡市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市,在河南省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2018年,全国、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期间,灵宝市易地扶贫搬迁点五亩乡龙祥社区、朱阳镇幸福家园社区接受了来自国家部委、有关省、市、县领导的现场观摩,得到一致好评。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推进机制,确保把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扛稳抓牢

灵宝市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重头戏”,加强组织领导,用心用力推进。一是建立领导机构。坚持“党委主导、政府主抓”原则,实行重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市委书记任政委,多次主持研究易地扶贫搬迁领域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做好工作整体安排部署;成立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市政府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和主管扶贫、国土、住建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发改委、财政局、扶贫办、住建局、国土资源局等市直单位及6个乡镇一把手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手续办理、后续产业、资金监管等7个专项工作组,组长均由副市级领导担任,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安置点分别成立了由乡镇一把手任组长,1名班子成员任副组长,1—2名机关干部、1名村干部、3—5名搬迁户代表为成员的工作组,确保将工作压实压细。二是明确目标任务。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美好生活“5个新”专项活动实施方案》《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5个1”专项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拉网式全覆盖”大巡查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明确目标,细化措施,分解任务,促进工作落实。三是建立责任链条。明确发改、扶贫部门的牵头总责任,相关成员单位的部门职责;建立市、乡镇、村三级工作责任链条,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细化分解任务,严格奖惩兑现,确保工作件件有人抓、事事能落实。四是建立督导机制。建立领导分包联系贫困村制度,相关市级领导定期深入易地扶贫搬迁点开展调研,听取情况汇报,实地指导督促工作开展。建立“月点评、季观摩”考评机制,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列入点评考核范围,领导小组每月对各乡镇、各单位工作进行打分,作为评价工作好差的一项重要依据。强化跟踪问效,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组成联合督查组,坚持日常督导与专项督查相结合,采取“两不两直”工作法,不打招呼、不用陪同,直奔现场、直接向主要领导反馈,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处理,及时督促整改。

二、强化工作措施,加大执行力度,确保让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落地生根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强、工作专业的特点,灵宝市加强政策研究,主动与上级业务部门对接,在吃透弄清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强化工作措施,严格执行规定,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具体而言,就是做到严守“四线”。一是严守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采取“先申请、再识别、后核对”的工作方法,严格识别、建档程序,严格贫困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村委会研究、村内公示、乡镇审核及公示、市扶贫开发领導小组审批等六个环节,切实把好搬迁户调查登记、对象审查和公示公告“三关”,实现了系统数据、档卡资料和贫困户实际情况“三对照”,确保精准识别、精准确认。二是严守安置点选址和住房建设面积的“标线”。在安置点的选址上,坚持“有利于农民生产、有利于实现就业、有利于稳定脱贫”“三个有利于”原则,优先选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容易接入、基岩稳固、地形落差平缓的地块,避免大挖大填大建、浪费资源。全市规划建设的22个安置点中,城区安置点1个,产业园区安置点1个,乡镇镇区安置点10个,中心村和乡镇旅游区安置点10个。同时,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严格限定人均住房面积,确保不超过25平方米。三是严守搬迁不举债的“底线”。把住房不举债作为基本出发点,严格落实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分担搬迁贫困户自筹资金政策,市财政为搬迁户每人拿出1000元用于建房,切实减轻贫困人口负担,确保搬迁户不因搬迁举债。四是严守项目规范管理的“红线”。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作为民心工程,严把工程质量关,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招投标制”“四制”要求,明确由住建部门牵头,成立工程规范化建设及施工安全、质量监管督查组,狠抓工程质量,确保规范建设,全力打造“安全工程”“放心工程”。

三、强化基础保障,创新管理模式,确保让搬迁群众稳得住

坚持统筹兼顾,在满足搬迁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基础上,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强化管理服务,努力实现让搬迁群众住得舒心。一是坚持同步规划。严格按照“五通、六有、七化”要求,在搬迁安置点同步规划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科技防控中心、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实现群众购物、缴费等“一站式”服务,同时精心做好社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为搬迁群众提供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二是坚持协同推进。以解决群众就学、就医、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等问题为主线,整合行业扶贫力量,向安置点倾斜。各行业部门在安置点及其周边改扩建学校、幼儿园9所,卫生院5个,新建标准化卫生室14个,实现了通信、宽带、有线电视全覆盖,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三是坚持管理创新。积极创新方式,通过政府补助、行业助推、贫困户参与的方式,建立党支部引导、群众自我管理的社区管理模式。在搬迁社区设立保洁员、安保员等公益性岗位,社区党支部负责人员选聘、培训及管理,经费前期由乡镇政府垫资,社区便民超市、卫生室等场所盈利后偿还,安置点所有盈利均用于社区管理支出,充分调动了安置点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社区管理良性循环。

四、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就业增收,确保让搬迁群众能致富

牢固树立“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理念,坚持把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就业增收与易地扶贫搬迁同谋划、同推进,每个安置点在保证每户有一个稳定就业岗位的基础上,再打造2—3个扶贫产业示范项目,着力解决搬迁群众“明天怎么办”问题,真正做到让搬迁群众“有业就、可发展、能致富”。一是大力促进就业。全面落实短期技能、转移就业、职业技能等培训政策,积极整合资源,组织全市各类职业学校、有关行业部门开展技能技术培训进社区活动。搭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各类招工企业信息;设立乡村保洁员等公益岗位,组织脱贫攻坚专项招聘会;出台外出务工奖补政策,对务工时间、收入达到一定标准的,给予相应奖励,引导群众积极就业增收。依托搬迁点特色产业、地域优势等,因地制宜,积极打造安置点产业就业带贫基地,已建成盛源服饰、浩岩制衣、昌盛食用菌等产业就业基地,实现了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二是实施产业项目带动增收工程。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苹果、食用菌、烟叶、畜牧及小杂水果等特色产业优势,通过实施“三个带动增收”工程,增强扶贫后劲。实施特色农业带动增收工程,充分开展市场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全力为搬迁群众谋划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已实施苹果、樱桃、花椒、小米椒、黄金椒、连翘、苍术、食用菌、大棚蔬菜、养鸡、生猪养殖等产业项目50余个,户年增收3000到8000元。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增收工程,政府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让搬迁群众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以昌盛公司为代表的食用菌龙头企业,覆盖搬迁群众150余户,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以为民实业、温氏集团为代表的养殖龙头企业,带动搬迁群众360户1900人,户均增收1000余元。实施扶贫基地带动增收工程,出台《产业扶贫基地资金奖补办法》,积极实施产业扶贫“百千万”工程,建成培训就业基地12个、产业就业基地148个、产业增收大棚1520个,实现了产业项目对搬迁贫困户的全覆盖。三是开展金融扶贫。依托金融扶贫政策,积极推行“户贷户用”模式,为所有搬迁群众进行信用等级评定,针对有技术、有意愿、有基础但是缺少资金的搬迁户,为其提供小额贷款,帮助其谋划产业,提供培训,拓宽增收渠道,实现稳定脱贫。

五、强化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确保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就覆盖到哪里”的工作思路,在新增规模安置点建立健全社区党支部,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着力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一是加强支部班子和阵地建设。利用村、社区“两委”换届契机,精心组织选举,合理配置安置点党支部班子,通过严格考察,选拔出党性观念强、能力强、群众观念强的同志,组成党支部班子,班子成员同时以党小组形式分布到各个楼栋;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确保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有“主心骨”和“带头人”;建成高标准党支部办公室、党员活动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配套办公设施,构建“党支部建在社区、党小组建在楼栋、服务队建在单元”的组织管理架构,实现安置点党的工作全覆盖。二是强化党员表率作用。大力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责任单元,每名党员联系1个单元楼;党员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讨论社区党务工作、产业发展、小区管理、平安建设和后续拆旧复垦等事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亮身份、做表率,有困难、找党员,保证扶贫搬迁户“事有人管、难有人帮”,增强搬迁群众安全感和归属感。三是深入开展党建活动。定期开展党员先锋岗和励志之星、敬老之星、致富之星、奉献之星、卫生之星“一岗五星”评选、积分管理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教育引导群众积极投身社区服务、脱贫致富和文明创建工作中,形成了支部引导、党员服务、群众参与的局面。

六、强化宣传教育,注重文化建设,确保让搬迁群众人心凝聚

紧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以脱贫感党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注重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着力提升搬迁群众思想道德和文化生活水平,引导搬迁群众饮水思源感恩“新时代”,集聚发展正能量。一是营造浓厚氛围。在搬迁安置点镌刻、刷写“千秋万代、永沐党恩”“党恩惠民、幸福安居”等宣传标语,建设以颂党恩和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展板、文化墙,向搬迁群众发放“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感恩共产党”挂历;市级举办“脱贫感党恩”专题文艺晚会,邀请搬迁群众“现身谈感受”;开展“脱贫感党恩、文艺进乡村”巡演活动,送文艺到搬迁社区,寓教于乐、寓教于艺,增进群众共识,形成思想共鸣。二是倡树文明生活。以搬迁群众入住新房为契机,大力弘扬社会新风尚,开展“住新房、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活动,培育乡风文明,引导群众远离陈规陋习、非法宗教;倡导良好家风,在搬迁社区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脱贫致富典型”等“最美灵宝人”评选活动,树立身边好榜样、好典型;常态化开展“周行一善”活动,持续推进搬迁点人居环境整治,培养群众良好卫生习惯,打造美丽宜居家园。三是丰富文化生活。围绕脱贫攻坚主题,精选题材,编排节目,通过送戏下乡、文艺节目进社区等活动,为搬迁群众送去丰富“文化套餐”。市财政为每村安排文化活动经费,促进搬迁社区结合实际,积极创作特色文化节目,年终参加全市文藝调演活动,在全市范围凝聚激荡人心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易地贫困户社区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影像社区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