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学校教育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
2020-04-26孟晓东
【摘 要】立德树人,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我国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深处思考,小处践行,正确处理“德性与德行、育人与树人、常态与常效”这几对关系,始终不渝地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德性;德行;育人;树人;常态;常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8-0047-04
【作者简介】孟晓东,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江苏省督学、江苏省特级教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关乎个人成长与前途,关联家庭和美与幸福,关系社会和谐与稳定,关切国家命运与发展的事业。每一个有情怀的教育人都应该从深处思考,从小处践行,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厘清、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德性与德行
德性,即人的自然至诚之性,指的是内在道德品性,是人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价值取向等的一种内在综合,内隐于人的自我意识。而德行,即道德品行,一般指的是人对自身内在德性的直接的、外在的自愿体现与实践。它外显于人,社会可对其进行评价。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德性还是德行,都不是天生的。高尚的德性,美好的德行,都是在长期学习和实践中锻炼培育而成的。只有拥有好的德性才会表现出好的德行。因此落实立德树人,第一对要厘清、处理好的关系,就是德性与德行。
(一)好德性哪里来
1.核心价值观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只有拥有共同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才不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广大学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从而让每个人明辨是非、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积聚奋力前行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2.优秀传统文化引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之根,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理念,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对应资源。譬如,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精神追求,都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为大众的基本行为准则。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引领,为的是更好地求大同,唤醒、激活这些融化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发挥文化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
3.自我认同感内引。
德性,一个人内心的品质,是一种自我的觉醒。它的生成,一方面需要德育把道德内容传授给德性主体,以此作为生成道德个性和德性主体的重要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在于自我的认同,使德性成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动的要求,成为道德自律、活的智慧。内引、内省,才是德性真正形成的基石。内引,就是要增强德性完善的自我意识,教育学生主动内省,寻找自身德性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去克服这些弱点,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作用,让学生在自我的“道德长跑”中不断定型,形成良好的德性,成为有德之人。
(二)好德行如何养成
1.榜样垂范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说:“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会对学生好德行的养成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教书育人,除了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发挥教师作为道德示范群体对学生德行的引导作用,要充分认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时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在职业情感修养等方面有自觉的紧迫感,谨慎笃行,先以“德”立身,再以“德”立教,给学生良好的道德示范。
2.仪式传递的效应。
中国人向来注重仪式感。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最直接的方式。好德行养成中,同样可以利用仪式传递的效应进行实打实的引导、强化,这是德育养成教育的良好契机。每个学校要善于挖掘仪式教育价值,结合节日、纪念日等创新学校独特的仪式教育活动,把一件单调或普通的事变得不一样,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能感觉的生活中把握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行为应有的准则,形成好德行养成印记。
3.实践行走的力量。
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好德行的培育不是停留在嘴上说说,必须是身体力行,躬行践履,一对一行为习惯的落实。宋代思想家朱熹创作了“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的通俗诗歌,让儿童朝夕歌之,并伴以舞蹈,使之在有趣的体验中进行道德养正,这就是实践行走的力量。身体有时比心灵更需要在路上,有能力行之知,才是“至知”,德性要在践行中转化为德行。
二、育人与树人
育人与树人,乍看似乎没什么区别,但细细品味,仍有诸多不同。育人“有教无类,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初心;树人,“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则是教育的使命。育人,更多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唤醒人的自觉;而树人,更多依靠自身内在的力量,自我反省体察,从而化于外形。育人千遍就是为了及早树人,让每个人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因此落实立德树人,第二对要思辨、处理好的关系,就是育人和树人。
(一)如何育人
1.文化育人。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本质在于用精神培育人。它具有彌散性和内隐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影响着每一个主体的生命存在,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德性、德行的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文化育人即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包括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等,形成积极向上、和谐优雅的校园文化,全面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以陶冶学生情操,构筑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课程育人。
苏格拉底曾提出“知识即美德”这一命题,认为知识与道德是统一的,人的一切品德如果没有知识,都可能是恶的,主张用知识照料人的心魄,改善人的灵魂。课程育人就是要认真分析本课程对于学生独特的发展价值,除了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还应该包括服务于丰富学生对所处的、变化着的世界认识;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中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等,并随时随地融入人文精神和生命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的德性成长打开一扇窗户,凸显育人功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活动育人。
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德育方式,也是道德认知扩展和向道德行为转化的重要机制。校园活动作为教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活动育人一方面要与生活连接,把静态的德育资源活动化;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及责任感,在活动中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德行,实现学生的道德生长。
(二)如何树人
1.自省。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他看来,克己自省是道德至高境界的途径。他的弟子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认为坚持自省,就可以少犯错误,使自己的道德品质日臻完美。修身自省,看清本我。
2.自律。
本我是目的,自我是行动,“夫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作为修养方法,讲究的就是自律,强调在没有外在監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自律,识大体、有取舍、合规范、守道德,不断完善自我,就能逐渐走向人生的至境。
3.自主。
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就是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和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它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当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就是一定意义的“自主”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一个人能真正做到“自主”,那么树人也就水到渠成。
三、常态与常效
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立足长远,着眼全局,也要关注平时,所以落实立德树人,不能不考量的第三对关系就是它的常态与常效,要“立”在当下,“树”在适时,只有落实常态,关注常效,才会有看得见的实效。
(一)落实常态
1.融入每一天。
学以明德,律以修德,教以扬德,坚持德育工作的常态化,“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的理念,健全各项德育工作制度,并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持之以恒地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每一天及一切活动与过程中,包括在课程、教学、课堂、活动、文化中,努力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在有意引导、无形渗透中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的道德与人格生长。
2.链接每一段。
立德树人,习总书记要求青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事实上,立德树人要从娃娃抓起,从打好这件衣服的底色开始,青少年时代是长身体、增知识,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只有遵循儿童成长规律,进一步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做好每一段的链接,才会显现丰硕的成果。
3.协调每一环。
打破“封闭式德育”的老路,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整体规划育人各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的作用,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密切家校合作联系,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从而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道德学习和人格养成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效率与质量。
(二)关注常效
1.做到“三全”。
德育不是一个人、一节课的事,学校德育也不能仅是德育副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团(队)工作者的工作,而应是所有教职人员的神圣职责。每个教职人员都要自觉确立使命感,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自身岗位上自觉推进德育建设,做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过程育人。
2.做细“三强”。
校长是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工作,因校制宜规划、部署,推动德育工作自上而下落到实处;教职员工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体力量,要自觉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心中,成为立德树人的引路人;相关部门应加强督导评价,通过适时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工作及时矫枉过正,规范德育工作机制和实施路径,从而建构良好有效的学校德育组织保障。
3.做实“三点”。
立德树人向上飞扬,引领育人根本目的和根本任务;向下沉潜,指导探索并建构育人模式。如何通过立德来树人,总要有落地的地方。落实在实效中,就是要做实“三点”:以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培养为根本,向着光明生长;以《指南》《守则》为抓手,遵循科学、规范;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基点,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基。
立德树人,关乎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计,任重而道远,正确处理“德性与德行、育人与树人、常态与常效”这三对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找准切入点,用更科学的方法立德树人,始终不渝地践行立德树人这一伟大的兴国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