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援助
2020-04-26李树民
【摘 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疫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援助应遵循心理援助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心理疏导与价值观引导相结合、以学生为本与专业指导相结合原则。在策略上应强化能动意识,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力;塑造正确应对的良好心态,提升群体心理水平;加强情绪调节技术的学习;对担负重要角色人员培训,建立学校的心理援助队伍等,切实保障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安全。
【关键词】学校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援助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8-0016-02
【作者简介】李树民,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45)教务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导致学生寒假延期、部分学生隔离等,对学生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学校与社区在抗疫援助中不仅要注重物质帮助,更要注重心理援助,这也是学校疫情防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应做好“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组织部署工作,并采取特殊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因地制宜组织教师开展在线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授课内容、课程安排、授课组织形式,开展学生心理援助教育。
一、疫情防控期師生的心理特征
疫情从发生到消退的过程中,部分师生在危机到来时往往会表现出慌乱和不知所措,进而发展成社会焦虑;部分师生过于自信,漠视危机的存在。
疫情防控对师生的心理影响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共同的疫情经历和惨痛的现实环境极易产生疫情心理的共鸣,恶劣心境会互相“传染”导致整体情绪低落抑郁。而且灾难心理具有长期效应,如疫区师生恐惧心理长期难以消除,积极的生活态度难以确立等。
疫情防控期师生对政府和外来力量具有强烈的依赖性,一方面是等待物质的帮助,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外来的心理安抚。
二、疫情防控期师生心理重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应持整体观念,不能从单一部门、单一的视角看待问题,需要从整体上做出科学规划。基于疫情,学校围绕灾害心理教育的整体目标协调与动员各方面力量,发挥整体的作用,对学生深入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做好心理疏导和教育引导工作。
2.心理援助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原则。
面对疫情,学生的内心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严重者如果不加以及时干预和心理教育,心理阴影会持续较长时间,导致性格改变甚至出现极端行为。这需要学校精心组织学习辅导服务,开展心理健康辅导、防疫知识学习等,帮助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学有所获、健康成长。
3.心理疏导与价值观引导相结合原则。
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增强灾后心理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要注重人文关怀,注重贴近生活,认真做好重点宣传,难点释疑;要把握正确价值观导向,帮助学生重塑生活信念,勇敢面对未来生活。
4.以人为本与专业指导相结合原则。
心理教育援助要尊重学生心理需要,尊重其个人各项权益。在尊重其人格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辅导,坚持面向全体开展心理教育与援助的理念,对每一个人都不放弃、不抛弃。
三、疫情防控心理援助策略
1.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力。
社会支持对自我心理承受能力的形成有正面影响,通过和教师、亲戚、朋友交流,可以缓解紧张、恐惧心理,从而减少心理危机感,再经过有效的社会支持手段,可将不良的心理压力改变成有效的抵抗力和防御力。
2.塑造正确应对心理问题的方式。
宣泄。对学生的心理矛盾和情绪积压,不能靠压抑,而要开辟宣泄的渠道,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采取适当的方式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
疏导。针对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特点,着重从积极方面进行帮助和指导,以期达到适应环境的能力、预防心理偏差、发展健全个性、提高心理品质的目的。实施心理疏导可采取心理辅导、心理训练的形式。
移情。这是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导到能化解心理矛盾的活动和情境中去,把注意力指向无害的事物或从事有益的活动以减轻痛苦。
3.“他助”与“自助”相结合。
心理教育是一个“他助”与“自助”的长期理疗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心理还处在成长发育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心理自愈能力,因此,在“他助”的同时,还需要“自助”的辅佐,也就是自己成功建立生活自信心和自我独立能力。只有通过“自助”才能使“他助”的作用达到合理的效果。但要实现“自助”,就离不开学生的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通过这两者的结合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正确看待社会援助、摆脱疫情后“寄生心理”,才是疫情后学生心理重建的要义。
4.疫情后对担负重要角色人员培训,建立心理援助队伍。
疫情防控期间的校级干部、医务人员、教师不仅受到了灾难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心理创伤,而且他们是疫情防控的主要力量,通过对其系统培训,可以促进疫情防控期学生心理援助可持续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