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给华师贴“标签”
2020-04-26苏心竹
苏心竹
在武汉这片土地上,有七所重点院校,每一所大学都有响当当的名字,也有具有特色的“标签”,大家称之为“华中七校”。提到武汉大学,你可能会想到樱花,而提到华中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华师”),你脑海中的标签又是什么呢?
我高中的时候想当一名老师,华师从那时起就在我心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高中毕业后我走进了这所大学,成为华师的一分子。
“以人为本,以师为先”的“师范”大学
时至今日,华师已经走过了110多年的悠悠岁月。
华师素有“中南地区教师培养的摇篮”的美誉,在教育事业上贡献很大,据了解,湖北省60%以上的特级教师都毕业于此。每位师范生在刚入学的时候,就会被要求将《华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华师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文件汇编》这两本书作为案头书。这两本书结合华师本身教学内部质量特征和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为各位师范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
为了使每位师范生尽早地进入教师这个角色,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名师讲坛、技能大赛、训练指导、教学见习和教育研习等活动。在培训活动中,各位师范生认真研究教材,做好听课记录,对各位老师的教学进行分析;同时,通过模拟课堂探寻经验,寻找自己的教学方式,积累教学经验。经过这些实践活动,华师的师范生们能够在毕业前较为熟练地掌握必备的教师职业技能,学会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
如今,不只是华中地区,在全国各地的教育行业中,随处可见华师人的身影。他们或成为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或在国家的偏远地区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華,点燃山区学子对知识的渴望。
博学、博爱、博雅的“多彩”大学
华师人怀有这样一种精神——博学文化、博爱文化、博雅文化,这是华师百年的传承与创新。博雅大讲堂、华大论坛等讲坛的建立,各大文艺活动的开展,正是对这三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初入华师时,我并不懂什么是博学、博爱、博雅,直到我参加了“创新杯科学文化节”“树人杯艺术文化节”“博雅大讲堂”“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桂苑之歌”等传统校园文化活动,与来华师的其他学校的学生交流,我才渐渐体会到华师的“大学精神”。
华师在各种活动中营造了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和活跃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传承民族精神,提升着青年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情操。各具特色的社团组织既专业又开放,各类平台为你敞开,无论你是腹有诗书抑或唱跳俱佳,都可以在华师大放异彩。
华师人曾笑谈:“校园活动是我们的第二课堂。”而我们的“第一课堂”的氛围自然也是很好——从文院楼的灰墙红瓦到桃李园的阵阵芬芳,你能感受到传统质朴的校园气息,严谨治学的风气会让你洗去世俗的尘埃,专注学习与科研。
风华正茂、砥砺前行的“温暖”大学
华师建在武汉桂子山上,西区绿树成荫,尤以桂中路为美。
我记得我第一次走进来的时候,第一感受就是“古色古香”。走在桂中路,路旁几米高的参天大树配上周围的青砖红瓦,历史气息浓厚。白天,参天大树葱茏繁茂,树丫凌空展开绿臂,为师生遮阴;夜晚,在浓浓夜色里,密密匝匝的树叶像打了白蜡似的,朦胧地发出润泽的光。
华师有很多有特色的建筑:坐落于梧桐道旁的西区宿舍极具历史气息,桂香园食堂就像一座图书馆,九层楼之高的新图书馆宏伟大气,南湖校区新建的理科大楼科技感十足……
华师一年四季都充满盎然生机:校园里到处都是桂花树,每年秋季这里就是桂花的世界;初冬的银杏也很美,寒风起,叶儿黄,吸引了众多校外人士驻足欣赏……电影《最好的我们》和电视剧《独家记忆》都在华师取过景,不管是那油绿葱茏的树丫,还是斑驳和煦的阳光,承载的都是华师的美好。
在我的心中,华师就像是一部“青春电影”,有当下的美好,也有展望未来的希冀。在华中名校的包围中,华师也许并没有光芒万丈、气势逼人,可是风华正茂、温婉安静、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