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世界图景研究
2020-04-26高立伟
[摘要]2013年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六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接受,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成为了世界公认的谋求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优势互补的有效世界途径。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文化习惯多样、语言种类繁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带一路”的整体联通和发展进程。因此,研究语言世界图景理论,发挥语言体系的沟通性、文化性、工具性以及民族性的优势,挖掘族群语言文化内涵,聚化沿线国家共识、凝聚文化智慧、汇聚发展力量已经迫在眉睫。要在尊重各类语言世界图景类型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语言体系优势,进而才能更好地构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区域大合作格局。
[关键词]一带一路;语言世界图景;发展;繁荣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0)01—0082—06
[作者简介]高立伟,男,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周边国际环境与中国边疆。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提出了建设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就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称。“一带一路”倡议是在人类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背景下衍生出的、由中国提出的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一条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发展和共同进步的道路。在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经济社会进步发展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搭建了一个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交流、民族认同、安全协作的共同平台,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区域合作模式,实现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形成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双边、多边合作的立体机制”①。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强有力推进也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语言世界图景理论体系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和要求,沿线国家的增多、语言体系的增多、文化风俗的差异都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世界图景体系,面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发展的时代趋势,实现各种语言世界图景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已经成为了当下需要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在解读和梳理“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上,结合沿线国家和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的内涵和实际需要,进而提出了在“一带一路”倡议大发展、大进步的背景下研究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的实际意义。
一、语言世界图景理论
(一)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的产生过程
语言世界图景理论是世界圖景理论的衍生理论。世界图景,作为现代认知语言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最初产生于物理学领域,在19—20世纪,德国物理学家赫兹认为“外部事物和内部形象之总和”是物理学领域的世界图景,即在认知主体的理念之中存在各种认知方式,各种认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认知主体的现实观念体系。由此可见,世界图景不仅具有观念性,同时也是现实存在的客观反映。人脑通过对客观世界形象的感知以及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概括出世界图景的基本轮廓,也就是说世界图景是一个世界综合体的体现和展示。俄罗斯语言学家谢列布列尼科夫认为世界图景就是一个完整的、综合的世界印象。这种世界印象来源于人与世界的不断接触之中,是人全部精神活动的总和。
(二)语言世界图景
20世纪50年代随着认知科学的迅速发展,认知语言学、语言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等一大批新兴交叉学科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进而扩充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研究者们摆脱了纯粹结构语言学的思维定式,研究的着眼点逐步放在了“话语中的语言”和“运用中的语言”,即把“人的因素”,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归宿点,以此为基础,开始了对语言单位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分析和对比,尝试探究和解析语言结构深处人的精神和社会现实,挖掘语言的认知功能。
这种文化探求的理论依据是来源于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提出的“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独特的世界观”的著名假说。这种假说在西方相关文献中被称作“语言世界观”,即早期的语言世界图景理论。简而话之,语言世界图景主要是指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对现实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语言中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语言文化对外在各种客观存在的认知总和,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和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的窗口。
语言世界图景又称作“语言世界模式”“语言世界观”或者“语言世界组织”等,是一种通过语言、思维和客观现实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反映群体世界观和人类群体各种思维活动的理论体系。语言世界图景理论展现了三种性质不同的世界图景①:现实世界图景、观念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其具有四种特点,分别为:民族性,即通过语言能够感知一定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现实,例如当地的文化、传统、风俗、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等;共通性,即人类的思维与认知总是要遵循客观规律的,在这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们也就形成了一些基础的、共同的认知理念。例如,无论哪种语言里水都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现实稳定性,即语言世界图景在一定程度上定型了现实的文化世界图景和概念世界图景;历时动态性,即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语言世界图景的自身表现形式也会随之不断变化。总结起来,语言世界图景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通过语言媒介展示出的整体文化类型。
二、“一带一路”倡议及沿线国家的基本状况
(一)“一带一路”倡议基本情况
“一带一路”倡议由“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倡议共同组成,是2013年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旨在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创新治理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方案。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依托古丝绸之路②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我国与沿边地区实际情况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带和经济发展走廊,从空间上有三大走向,一是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二是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旨在促进海上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发展的海上合作走廊,主要有两大走向,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向南太平洋延伸。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途径范围、基本内容以及具体合作内容,可参照图1和表1、表2④。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按照中国一带一路网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国家共有64个①,分别是东北亚国家地区2个、东南亚国家地区11个、南亚国家地区7个、西亚北非地区国家20个、中东欧国家19个(如表3所示)。
可见,“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完全突破了区域的限制,构建了一种多区域、多民族、多国家间的互联互通机制。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签署合作文件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数量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截至2019年3月底,中国已同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已由亚欧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平洋等区域。随着倡议的深入发展,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已经不是主要目的,实现互联互通才是该倡议的功能性选择,即空间以及地域上的联通便利化、贸易投资便利化、文化衔接便利化,进而共同发展。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情况
“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4个国家之中,使用的国语即官方语言共计78种。其中有一种语言作为多个国家官方语言而共同使用的现象,综合而来实际使用的官方语言和通用语言有56个种类,在这56个语类之中实际使用的各民族语言多达2400种。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体系大体可以划属为7类,分别为: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亚非语系、高加索语系和达罗毗荼语系等。其中:使用人口超过一亿人的语种有:汉语、英语、俄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等②。
从语言学及世界图景理论角度分析,一种语言就可以展现出一种民族习惯、民族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类型,“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实际使用的语言达到2400余种,也就是说沿线可以划分出2400种语言世界图景,通过这2400种语言世界图景可以向我们展示出2400个民族文化图卷和语言世界观。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沿线的语言世界图景就是一个多种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的集合体,因此想要真正走进一个民族、沟通一个民族、融合一个民族,就应该了解这个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心相通”,进而逐步达到“五通”的目的。综上,语言世界图景已经不仅语言学领域和文化学领域的研究范式,同时更应该应用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实践中,用于指导实践,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民众的大融合、大发展,丰富“一带一路”的文化和交流内涵。
三、“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发挥语言世界图景作用的着力点
(一)语言世界图景的民族性
每一种语言世界图景都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定型”。通过语言世界图景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性格、生活习惯、文化選择类型。目前,“一带一路”倡议“上热下冷”、民间沟通“跛足”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就是民族文化转换不畅、沟通程度不深、宣传不到位。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不仅要通过语言的传输,还应该透过语言的表面,进行民族文化的传输,这就要求深挖语言世界图景的民族性,通过语言来划定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体系,在比对文化异同的基础上进行对等文化传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深入地沟通,实现全方位的交流。“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不是几个国家,而是沿线的全部国家,理念的传输不能是简单的语言翻译,还应该是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所以,发挥语言世界图景民族性的优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二)语言世界图景的历史性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多个沿线国家中有一些国家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其语言使用情况多样,语言世界图景复杂。因此,在与这些国家民众交流和沟通的时候,要结合语言世界图景的历史性特点来分析使用交流语言,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融入民族和语言感情。例如,阿富汗、不丹、菲律宾、黑山、阿联酋、卡塔尔、尼泊尔、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9个国家的官方语言不是主体民族语言③,但是这些国家的民众对于自己的民族语言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在与这些国家民众沟通时,能用主体民族语言尽量不要使用民众不愿意接受或者不愿意使用的官方语言沟通,确保沟通对象能够直接明了的理解传输对象的语意。再有,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都有自己的母语,但是由于历史、地缘政治等原因,这些地区的国家俄语使用范围非常广,有的俄语使用人数甚至已经超过了其自己官方母语的使用人数,因此,一些国家“去俄语化”已经成为了一项隐性的语言和民族政策①。因此,在与这些国家民众交流中,要充分考虑语言世界图景的历史性和现实性,使用沟通对象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语言世界图景的情感性
每个语言使用者都对自己使用的语言有感情,每个民族都会对自己使用的民族语言有感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说,语言世界图景不仅展现出的是一种使用语言人群的现实生活“定型”,同时也可以展现出使用情感、文化诉求等虚拟“定型”。所以,在进行语言沟通中要充分考虑到语言世界图景所反映出语言个人情感和民族情感,切莫为了沟通方便、表达方便伤害了民族情感,为沟通制造障碍。例如,上文提到的中亚个别国家,在下大力度“去俄语化”,不仅是保证本民族语言传承和发展的无奈之举,同时也是强化民族认同的有效手段。在与这些国家民众交往的时候,要考虑到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感情、语言感情及国家隐性政策,用能够将对话感情拉近的官方语或者母语进行沟通,尽量不使用应用很广、掌握程度广的俄语。考虑到语言世界图景的情感性特点,不仅是一种语言沟通技巧,更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实现民心相通的“通心”之举。
(四)语言世界图景的时代性
毋庸置疑,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通过语言展现出来也是这个民族最真实、最直接的文化特征。语言世界图景所勾勒出来的就是语言使用民族经常性、直接性的文化形式。时代、环境的变迁,必然导致语言文化的转变,所以语言的辨识性也就有了新的内涵。例如,在我国“新时代”可以说是一个专有名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和时代模式的代名词,其辨识性要加上语言的时代特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多样,与时俱进的民族文化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在进行沟通交流中要事先“预习”语言世界图景的时代性,了解民族语言现状,与时俱进进行沟通和交流。
(五)语言世界图景的宗教性
“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均为有宗教信仰的国度,其宗教团体活跃度高、宗教思想影响力大,“宗教力”磁场作用发挥得尤其明显,宗教与民族之间呈现出了多元共生的发展和存在模式②。因此,要在尊重各民族宗教习惯的基础上,挖掘出语言世界图景的宗教特点,在进行语言沟通和语言转述过程中切实考虑到原语言使用民族的宗教因素,宗教传统,搭建出一种宗教认同模式下的共通性沟通平台,进而切实提升沟通时效。
四、语言世界图景的研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作用
(一)减少沟通障碍
语言世界图景是一种文化的直接体现,是一种区域习惯以及区域感情的再现。因此,吃透、摸准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语言世界图景状况,可以减少沟通障碍,实现方便快捷的语言沟通。语言是综合的产物,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直接沟通工具,因此语言之间直接的对接就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对接,要在尊重彼此文化习惯的基础上,绕过双方不喜欢、不愿意或者有避讳的词语和沟通方式,防止因为不了解对方的文化样式和习俗而为沟通制造障碍。例如,在与俄罗斯人交往时尽量不要与对方谈及克里米亚、导弹以及叙利亚等问题,因为在俄罗斯随便介入国内事务或者谈论起国家政策是被忌讳的,再有不要与俄罗斯人隔着门槛握手等等。在印度,不要随意评论一些特殊的宗教儀式,更不要谈及吃牛肉等。
(二)提升语言沟通能力
语言世界图景的实现是根据一个民族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文化总结而来,最终的目的也是为语言服务,希望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不仅凸显语言的文化学意义,还应该凸显语言使用者——人的核心作用。因为,语言是要为人服务的,是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发展的。所以,在进行语言沟通之前,详细了解语言背后的语言世界图景状况,不仅增进了沟通感情,还可以切实提升语言的沟通能力,如果沟通者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和文化背景下,往往需要几句话表达出的意义,可能几个词汇就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在与俄罗斯人表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意思时,如果了解俄罗斯的语言文化,用“Рыбаврекеаневруке”(鱼还在河里,却不在手里)来表达,则俄罗斯人就能够立即明白。
(三)提升国家和民族认同
因为语言世界图景展现的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所以,如果了解了一种语言的语言世界图景就相当于融入到了一种文化和风俗习惯之中,站在对方的文化体验中自然就让交谈方生出好感,能够产生文化认同,进而实现国家和民族认同。当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一种“文化取代、文化侵略”的声音,这些声音认为因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致使很多多元文化涌入了本土文化领域之中,进而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威胁。面对这种声音,我们更应该加深语言世界图景的挖掘和研究,实现的是融入本土文化,而非侵入和冲击本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和接受。
(四)拓展“一带一路”交流内涵
“一带一路”倡议最终要实现的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这五个目的之中,民心相通是基础之举,更是“通心”之举,只有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民众沟通畅通,才能真正实现其余“四通”。而“通心”的首要一点就是语言沟通顺畅,就是实现语言世界图景的精准对接。因而,“一带一路”的交流内涵还应该包括语言世界图景之间的畅通对接。无论是基础设施、资金贸易还是政策都要在尊重文化传统、促进区域发展的基础上开展和实施,这就凸显出了语言世界图景的重要作用。
(五)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当前世界处于国际秩序大变革、大发展与大调整的关键时期,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以及治理赤字的问题逐步凸显,这就为地球村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此世界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解决全球问题,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了动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步伐中的关键一步。所以,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世界图景的研究,挖掘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实现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精准对接,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体。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政治与经济的世界联通方案,同时也是语言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发展。这种跨文化、跨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归根到底就是一种世界各种文明之间的精准对接,是一种寻找契合点、进而共同发展的实践方案。语言世界图景展现的是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化、生活思维和社会状况,了解了一个民族区域的语言世界图景就相当于破解了一地的民族交流密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民族构成复杂,民族文化多样,在实际沟通与交往中,只有切合当地文化实际,利用好跨文化交流的规律,寻找不同语言世界图景之间共同点和契合点,才能在语言转换沟通基础上,真正实现各个区域国家之间的大融合、大发展。
责任编辑:彭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