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选点规律分析*
2020-04-25刘洪张任攀张良志刘晶陈斌赵红佳修忠标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州350004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35008
★ 刘洪 张任攀 张良志 刘晶 陈斌 赵红佳 修忠标*(.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福州 350004;.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州 35008)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变性疾病[1]。临床上以颈部疼痛,颈部僵硬,有时伴有颈椎生理曲度变小,颈椎小关节紊乱为特征[2]。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和年轻化趋势,据统计我国成人颈椎病的患病率为13.76%[3]。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早期常见的类型,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4]。目前针刀广泛用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大量文献证实针刀在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改善功能等方面疗效显著,然而关于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选点的共性和规律研究还显不足[5-6]。为此,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近年来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处方进行收集、归纳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和开展实验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检索收录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2000年1月—2018年10月以针刀为主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采用主题词检索与自由词检索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词为“针刀、小针刀、颈型颈椎病”等,同时追溯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来补充相关文献。仅限于中英文。
1.3 文献纳入标准 (1)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来源不限,符合《第三届颈椎病专题座谈纪要》界定的颈型颈椎病标准;(2)纳入研究必须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3)治疗组以针刀治疗为主,可联合其它疗法,不限对照组的干预方式;(4)明确给出针刀处方;(5)以针刀选点方式的比较为2个处方。
1.4 文献排除标准 (1)动物实验类、综述类、重复发表的研究文献;(2)以针刀为辅助治疗的文献;(3)未明确描述选点解剖位置或非常规选点的文献。
2 数据预处理、数据库的建立及数据挖掘方法
2.1 数据预处理 根据文献检索策略,初步得到相关临床研究文献331篇,经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除后,最终纳入符合的文献40篇。
解剖定位名称的规范:文献中所出现的针刀选点的解剖名称及腧穴参照《系统解剖学》及参考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7]进行规范,全部数据录入后,由2个研究员对解剖部位相同,但名称不同的定点名称进行整理归纳,如天髎穴、肩胛提肌止点归纳为肩胛骨内上角,天宗穴归纳为冈下窝中点,“T”型针刀术式定点[8]:项韧带止点、斜方肌起点、头半棘肌止点归纳为枕外隆凸;距枕外隆凸向左右旁开 2.5cm 的上项线上两个点、项韧带部分止点归纳为隆突外2.5;再距枕外隆凸向左右旁开5cm 的上项线上定两点、头夹肌止点、胸锁乳突肌止点归纳为隆突外5,夹脊穴归纳为椎板,小菱形肌起点归纳为肩胛冈内侧,棘突顶端、上下缘、外缘处归纳为棘突等。最终纳入选点共11个。分别为:棘突、关节突关节、肩胛骨内上角、枕外隆突、隆突外2.5、隆突外5、横突前结节、横突后结节、椎板、肩胛冈内侧、冈下窝中点。使用总频次达152次。
针刀处方的处理:本研究从40篇“颈型颈椎病”的文献中整理出42条针刀处方,将处方录入“处方选点表”中。
2.2 数据库的建立 根据上述筛选条件,采用 Excel建立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针刀处方数据库,将选点、频次等有关数据录入,然后采用数据挖掘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3 数据挖掘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SPSS Statistics19.0进行描述性分析及聚类分析,采用Clementine 14.0软件对选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3 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选点规律挖掘结果
3.1 描述性分析结果 对42条处方数据进行选点频数分析处理,共涉及11个选点,应用频次共计152次。使用频次最高为37次,频次最低仅3次,应用频次较多的穴位依次为:棘突、关节突关节、肩胛骨内上角、隆突外2.5、横突后结节、枕后隆突、隆突外5、横突前结节、冈下窝、肩胛冈内侧、椎板,详见表1。
表1 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选用频次前11位选点
3.2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选用Clementine 14.0 数据分析软件将11个选点进行Apriori算法,设置支持度(前后项同时出现的概率)≥10%,置信度[9](前项出现时后项出现的几率)≥80%,共获取29条关联规则,前9条关联规则如表所示(表2);其关联规则网状图如图(图1)所示。两个选点之间的连线越粗提示相关性越高。
表2 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选点关联规则
图1 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选点关联规则网状图
3.3 聚类分析结果 选用SPSS Statistics19.0统计软件对11个选点进行聚类分析,得树状图(图2)。分析树状图可知,将11个选点分为2大类,其中一类为“关节突关节-棘突-肩胛骨内上角”,另一类包括3小类,分别为“枕外隆突-隆突外2.5-隆突外5”“横突前结节-横突后结节”“椎板-肩胛冈内侧-冈下窝中点”。
图2 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选点聚类分析树状图
4 讨论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颈椎病与颈周肌群劳损、颈椎力学失衡密切相关[10-13]。张强[14]和张天民[15]提出的“弓弦网眼”理论认为软组织动态平衡失调为颈椎病的根本原因。由黏连、瘢痕和挛缩形成立体网络状颈椎病理构架,其中弓弦结合部是损伤最集中的部位。研究表明,针刀可以调节颈肌细胞凋亡[16],改善颈椎曲度[17],解除神经卡压,分离瘢痕组织,减少劳损组织纤维化效应,促进肌肉修复[18]。
本研究通过对针刀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中的选点运用规律进行分析,发现运用频次最高的选点是棘突、关节突关节、肩胛骨内上角。棘突为颈部众多肌肉韧带的附着点(弓弦结合部),其与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颈后伸肌共同组成韧带复合体在颈椎稳定方面有重要作用[19-20]。棘突是应力集中部位,承受过大的牵拉力,可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水肿、渗出,继而发生黏连、瘢痕和挛缩,形成持续性牵拉,相邻结构正常对位关系及各个位点的力平衡状态会被打破,最终引起颈椎动静态平衡失调。关节突关节病变是颈肩部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与头半棘肌组成的颈脊神经骨纤维管是颈神经后支卡压的好发部位[21]。关节突关节囊内富含神经末梢和多种感受器,损伤后引起神经元激活、神经肽释放以及炎症介质反应,诱发相应区域的疼痛[22]。头夹肌、颈夹肌和斜方肌腹肌覆于关节突关节表面,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重要部位[23]。肩胛骨内上角为肩胛提肌的附着点,该肌肉劳损痉挛,在止点处容易产生无菌性炎症,同时在起点横突后结节处产生弓弦样牵拉力,使支撑面的椎体及横突向患侧挤压,造成侧方压增大,成为椎体不稳因素[24]。针刀通过对结合部松解,释放结点中的异常应力,破坏本病的病理网络状构架,恢复动态力平衡使疾病得以治愈。
应用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来探析选点之间的规律性。应用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棘突-肩胛骨内上角-关节突关节,枕外隆突-隆突外2.5-隆突外5等关联度达到百分百。棘突-肩胛骨内上角-关节突关节与颈型颈椎病筋结压痛点好发部位相重合[25],也是重要的弓弦结合部[15],项韧带、半棘肌、夹肌、回旋肌、多裂肌和斜方肌等众多弦在此附着。枕外隆突-隆突外2.5-隆突外5所在项平面,这些区域可松解的肌肉群为枕后三角深层的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以及胸锁乳突肌和夹肌,这几块肌肉损伤很容易导致上部颈椎的生物力学系统的平衡失调[26]。
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得树状图。分析树状图可知,选点被分为2大类。第一类为关节突关节、棘突、肩胛骨内上角,是治疗颈型颈椎病的重要选点。另一类可归为3小组,各有侧重,可根据症状选点,如枕部症状,选点可选取“枕外隆突-隆突外2.5-隆突外5”类;颈部侧面症状,选点可选取“横突前结节-横突后结节”类;肩部症状,选点可选取“椎板-肩胛冈内侧-冈下窝中点”类。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不同维度对文献进行处理探析,关节突关节、棘突、肩胛骨内上角可以作为颈型颈椎病的基础针刀处方,可根据症状配伍相应选点。但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首先,选点的位置是静态体位下的相对位置,而针刀松解时的深度与方向与病变组织的层次和结构密切相关。其次,对部分处方的名称进行归纳整理,可能与原处方描述有所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