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

2020-04-24王曦

人民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统文化

王曦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能够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纽带,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筑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逻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上是一种心理过程或意识过程。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意识是现实的人对客观存在物能动地反映,而意识需要放在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人的生存和发展,必然是在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实践之中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而逐步形成家庭、民族、国家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人民通过生产实践不断铸就,已成为客观存在的民族实体。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释义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实体反映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这种民族实体是超越于不同民族个体的实体,是具有“国家民族”意义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可体现为一种“国家民族”意识。

现代国家的构成,以多民族为主要形式。在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要想被纳入国家共同体之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其凝聚成为一个具有“国家民族”性质的共同体。英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指出:“多族群国家渴望民族一统并且寻求通过调适和整合将不同的族群变为统一的民族”。这里所说的“统一的民族”,实际上就是“国家民族”。“国家民族”是建立在“各个民族”基础之上并超越于各个民族。因此,“国家民族”意识的形成则是建立在统一的民族观念基础之上。这种观念的形成,文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精神属性,是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具有凝聚共识的功能。一旦全民族共有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塑造起来,就可以为“国家民族”的巩固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从而形成合力来共同对抗外部的挑战。

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归属、评价和认同态度,这种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现实文化特色的基础之上。中华民族作为“国家民族”的观念性存在,表现为依据中华民族精神来引导本民族的族性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并巩固。这种统一的观念意识,其核心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稳定的文化心理基础,是各民族通过不断实践而形成的自发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热爱以及崇敬之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必要的素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提供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华夏民族的形成孕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朝推行的“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汉武帝推动的“罢黔百家,独尊儒术”,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加深。唐朝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使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得到充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清朝末期的闭关锁国与固步自封,使原本明清时期出现的中西文化交流被打断,文化发展陷入了僵局。而此时,工业革命使西方列强急需进行产品输出和文化输出,天朝上国的大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存亡危机。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开了中外交流的通道,中国传统文化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桎梏,开启了新的时代。这一时期,中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意识空前觉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由原来间接模糊的意识逐渐转变成为自发自觉的意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各民族成为真正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巩固。邓小平同志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江泽民同志再次重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意识建构中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讲给人民群众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中逐渐内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觉意识,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

任何民族文化发展,都是在不同民族的交往中,不断吸收某些文化特质而逐渐形成并稳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建立在不同民族文化基础上的具有同一性的文化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将中华传统文化中各民族共有的理想信念,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共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功能。

首先,要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家间、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与多种价值观念的碰撞,构成威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潜在因素。因此,新时代不仅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警惕西方文化思潮的入侵,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纽带作用。

其次,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改造,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凸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

再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语言风格的有益元素运用到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化典籍。这些典籍不仅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同时又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要参考古典文献中严密的语言逻辑,运用典故或寓言故事来讲明哲理,使人民群众能够置身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而更好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强大的合力,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最后,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民族团结的历史记忆,用民族团结基因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需要在宣传教育中加入历史上各民族团结的英雄故事和史实,通过不同的文艺形式,保留和发扬由各民族共同铸就的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化经典,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各族人民的心中。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①[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统文化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