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心理不适感的诱因及表现
2020-04-24胡月星
胡月星
【关键词】基层干部 “舒适悖论” 心理不适感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基层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舒适悖论”现象。一方面,党中央围绕基层干部的现实处境和普遍关切,树立了加强正向激励的鲜明导向,同时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力争为基层干部营造更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基层干部的热情、提振了基层干部的信心。然而,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干部仍较为普遍地反映感到心理不适应,现实困扰和心理负担仍然较大。而且,这种心理不适感现象在担当作为的基层干部身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及时化解和有效防范基层干部的心理不适感,是为基层干部减负增能、激发基层干部活力的现实需要。
在民族复兴、国家繁荣的大局中攻坚克难、担当有为是基层干部应有的姿态,基层干部担当作为过程中的心理不适感是受多种因素诱发
大量的事务性工作的裹挟和执行中的被动处境。一段时间以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上面千张嘴,下面一条腿”等,成为了基层干部描述自身处境的常用话语。这些表述既反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也折射了基层干部的无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基层干部的心理不适感,甚至可以说是诱发基层干部心理不适感的主要因素。基层处于党政部门的神经末梢位置,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执行的最终落脚点,各项工作分解到基层已经属于最末端。位于基层的干部,只能被动接受任务和落实执行。尽管“文山会海”、工作留痕、检查督导等现象得到整治和大幅削减,但是基层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特点依然鲜明,加班加点依然是常态。尤其是,在压力传导型的工作模式下,上级单位仍然习惯性地将传导压力视为推动工作的“神器”,动辄就将所要推动的工作纳入考核、限期完成,而不顾工作的具体特点或者基层所面临的客观现实。考核和问责的“神器”,不仅带来很大的压力和被考核焦虑,还导致很多基层干部主责主业之外不得不承担许多临时性任务,而且有不少事情的优先级甚至还高于主责主业。有些事情受很多客观因素的掣肘,难以按时或按要求完成,但为了不至于被扣分或者问责,基层干部只能应付了事。这使得基层干部有很强烈的“身不由己”的被裹挟感,有时尽管也不想仅仅只是流于形式的被动执行,但又迫不得已不得不如此。这让很多基层干部感到工作没有成就感,虽然忙忙碌碌,但又碌碌无为。
工作中面临的复杂人际关系消耗基层干部大量心力。比如,被动加班现象。即为了不至于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领导不下班,哪怕自己已经完成手头的工作,也不敢下班;或者,为了防止上级领导的检查抽查,要长时间在单位值守等情况,无谓地牺牲休息时间。再比如,越到基层,在职责、规则、流程等之外,人情、面子、心情等对开展工作的影响越大,在需要跨部门的协调或者直接面对群众时,遇到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等情况,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花大量的心思去迎合或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为了公家的事,自己还得受委屈”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工作中的各种现实因素诱发心理冲突较多。基层干部的心理不适感还和心理冲突紧密关联,而且这些心理冲突都是具体的、现实的。比如,工作要求高,自主性低。对基层干部而言,几乎任何一项任务布置下来,都可以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来形容。为了确保任务的如期圆满完成,上级还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在任务的高要求面前,基层干部很难有工作自主的空间,产生工作缺乏控制感的心理冲突。基层干部的工作要求投入的时间精力多,但工作带来的物质待遇和政治待遇等回报少,尤其是与体制外的其他职业群体相比较,心理落差更是明显。此外,基层干部在工作过程上的努力可以控制,但工作结果不可控的情况时有发生。考核看结果而不看过程,尽了责但还是被问责的情况的发生时,不管是当事人还是其他干部,都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无奈感和无助感。而且,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休息和陪伴家人,工作和生活平衡方面的冲突也是导致基层干部心理不适感的诱因之一。
忙闲不均现象带来直接的心理影响。基层较为普遍存在的忙闲不均现象也是导致基层干部心理不适感的一个因素。显然,中青年骨干是当前基层担当作为的主力军,他们担负着各项急难险重的任务,承担着各种被考核的压力和干多错多的问责风险。不管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还是各种临时性任务,他们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忙碌着。然而,当他们辛苦忙碌的同时,身边另外却有些同事拿着同样甚至比自己更高的工资,却因为年龄大了、提拔无望了、能力跟不上了等主客观因素而过起了得过且过、自由散漫的职场生活。这种忙的忙到应接不暇、闲的却能自由自在的现象,让担当作为的基层干部心理产生不平衡感。能干的成为单位领导所倚重的“关键少数”,越干活越多,但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待遇或者荣誉,觉得很不公平;不能干的成为单位领导所顾忌的“特殊群体”,闲着也满腹牢骚,甚至还对别人的工作指手画脚,或者想方设法谋取更多的个人收益。当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会干的比不上会表现的等情况成为客观现实时,基层干部在担当作为过程中心理也极大受挫。
基层领导干部在严管与厚爱方面的不对等执行。可以说,在基层领导干部群体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责任恐慌”现象。在全面从严管理的大背景下,基层领导干部大多害怕因工作出现差错而担责,存在“宁可不出错,也不去试错”的求稳心态。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基层单位的领导往往更加愿意将严管作为兜底,抓严抓细抓早,确保干部队伍不出问题。这种心态反映在干部激励、容错纠错等方面,表现为在没有明确的政策要求、执行标准或权威参照对象的情况下,基层领导干部宁愿在正向激励干部方面没有作为或者力度小一点、措施少一点,也不愿或不敢大胆进行干部正向激勵的探索和实践;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对基层干部进行扣分或问责,而不敢底气十足地为担当作为的好干部撑腰。于是,就导致了基层干部对中央加强正向激励、为基层减负、容错纠错等政策导向的高期望值与实际工作中的低体验度的落差。时间久了以后,有的基层干部甚至感觉保护干部、关爱干部、激励干部是“做做样子”,“最后吃亏的还是老实人”,在工作中缺乏安全感。
基层干部的心理不适感集中表现为工作过程中的委屈感和无力感、长期消耗下的身心疲劳感以及职业倦怠感等,影响实际工作状态
委屈感和无力感。典型地表现为对临时性任务的不可预知、任务完成过程的不可控制、要对结果负责的刚性要求等所唤起的无力感和无助感。尤其是,尽责还要被问责时,更是增加了委屈感。有时一个干部被问责,波及一批干部的心理感受。另外,媒体对懒政怠政、不作为和慢作为的现象的监督和曝光多,而对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正面报道不够,导致在社会形象传播上对基层干部不利。社会各界对基层干部工作的艰辛缺乏了解,信任度不高,质疑声不断,监督过细过严,由媒体监督引发的问责泛化等,都加剧了基层干部的委屈和无奈。
身心疲劳感。很多在一线担当作为的基层干部长期处于压力应激状态,生理、心理的持续紧张得不到舒缓,在身心健康方面逐渐进入“疲态”,突出地表现为:身体乏力和难以消除的疲惫感;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问题;消化不良、胃溃疡、高血压、心脏病等躯体化疾病多发;紧张、焦虑、烦躁、易怒等情绪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强迫行为等心理行为问题;焦虑症、抑郁症、过劳导致猝死等极端个案发生率增多等等。这些身心健康的症状,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的身体感受和心理感受,但经常甚至没有时间休息、调整或治疗,又反过来影响工作的效率和实际感受。
职业倦怠感。不得不说,在基层干部队伍中,职业倦怠的现象一定程度地存在,这既影响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也影响他们的心理感受。概括而言,基层干部的职业倦怠感,突出地表现为:工作热情减退,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过程中的个人价值感和成就感降低,对自身及職业的认可度低,工作满意度降低;情感透支和损耗严重,对人对事缺乏热情,经常感到沮丧、无奈、无助和无望;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减退,对工作流于形式、疲于应付、得过且过;对工作的积极心理期待减少,对职务晋升等不抱期待,逃避或拒绝被提拔等。
为增强正向激励效果、激发基层干部活力、提升基层战斗力,要有针对性地化解和防范基层干部担当作为过程中的心理不适感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切实发挥党建激发活力、鼓舞士气的作用。越是到基层,党建工作越重要,尤其是通过党建为基层干部答疑解惑、加油鼓劲。为此,基层党建工作要着力避免“重宏观轻微观,重组织发动轻党员自觉,重组织主体轻党员个体,见物不见人等问题”,要把解疑惑、促认识、强思想、聚人心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任务,探索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通过基层党建工作的扎实开展,为基层干部营造精神家园,增强政治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同时,促进基层干部从战略与全局、长远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的角度更好地认识当前这个攻坚克难的非常时期,深入理解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工作任务的战略意义和时代价值,促进基层干部在不断的认识深化中增强基层干部的时代使命感和自身价值感。
把正向激励作为紧迫任务,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将激励干部作为工作的优先项。正向激励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是因为没有引起基层领导干部的足够重视。从压力传导、绩效考核的角度看,基层领导干部重点关注的还是干成事、不出事,但对于基层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的精神风貌如何和感受舒适与否,往往来不及充分考虑和给予足够关注,更谈不上做细做实正向激励了。为此,应该着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对正向激励紧迫性的认识,细化干部激励的政策要求,探索基层干部活力的评估指标,纳入对领导干部工作绩效的考核,促进领导干部重视探索和落实好干部正向激励的具体工作。同时,要注重对正向激励、减负、容错纠错等方面成功案例的搜集和总结,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扩大宣传效应,形成可供借鉴参考和推广的经验,使各级领导干部能够方向明确、理直气壮地开展好干部减负增能的工作,更好地激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获得感。
推动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促进基层干部的心理和谐,提高身心健康度,增强担当作为的心理能量。基层干部在担当作为的过程中经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但自身又缺乏调节的意识和能力,有的出现明显的职业倦怠,有的陷入消极被动的抱怨,有的因心理状态不佳导致躯体疾病。鉴于此,中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心理上关怀”“关注心理健康”。加强干部心理关爱,是改善基层干部心理不适感的直接调节手段。在忙碌的常态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应着力帮助基层干部优化心态,增强基层干部通过心理调节缓解心理不适感的能力。各基层单位应该把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作为干部关爱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聚焦基层干部在身心健康方面所面临的现实挑战,统筹做好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培训、心理咨询等工作,帮助基层干部及时化解心理困扰,增强调节身心状态的能力;同时,结合基层工作的客观实际,促进基层干部优化从政心态,增进自身心理和谐度,促进心理资本增值和积极心理能量提升。
优化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社会舆论环境,注重保护基层干部的形象和良好声誉。化解基层干部的心理不适感还应着重优化干事创业的外部社会环境,尤其是舆论环境。要在对懒政怠政、不作为和慢作为等现象进行监督和曝光的同时,更加侧重宣传报道基层干部不辞辛劳、坚守一线、默默奉献的先进事迹。尤其是,大力宣传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增进社会各界对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生态的了解,促进对基层干部的理解、信任与认同。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塑造基层干部队伍的良好形象,传播基层干部的良好声誉,在广泛的社会认同中,让基层干部体验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增强基层干部的职业荣誉感,在不断的价值认可中激励基层干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责编/于洪清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