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怎么走

2020-04-24章政

人民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经济影响中国经济疫情

章政

【关键词】经济影响  疫情  中国经济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給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带来巨大影响。在疫情发生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当机立断采取了一系列及时有力的措施,全力阻断疫情传播扩散,目前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国家疾控部门统计,截至2月26日,全国新增确诊病例人数已经连续14天呈下降趋势。由于疫情拐点尚未到来,社区传播的可能性随时存在,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特点

第一,扩散范围广。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地区,无一幸免。除了湖北省内所有城市和乡村以外,全国主要城市,像北上广深和几乎所有的重点城市均有确诊案例,而且发病人数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截至3月6日24时,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累计确诊病例80651例,累计治愈出院55404例,累计死亡3070例,远远超过了2003年“非典”(SARS)死亡人数。

第二,影响程度深。新冠肺炎疫情下,全国延迟复工开学,几乎所有的企业、单位、家庭,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正常的生活节奏受到影响,给人民生活造成巨大干扰和冲击。全球多家航空公司宣布缩减或暂停往来中国航线,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也不同程度出现了确诊病例。

第三,防控难度大。由于疫情发生的时间与传统春节假期高度重叠,大量的人口流动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巨大困难,也使病毒传播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可预料。按照2019年统计数据,当年春节返乡期间,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1亿人次。短短几天内,如此庞大的人口流动加大了疫情传播的速度和规模,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和危险性。

疫情造成产业经济损失的影响分析

第一,疫情对生产造成的机会损失。所谓生产的机会损失是指,全国企业生产活动停止一天带来的经济损失。我们用来衡量生产规模的指标是GDP,GDP就是以货币计算的全国企业一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按一年365天,52个星期,每周休息两天计算,一年正常的休息天数是104天,加上国家法定节假日,合计休息115天。那么,一年实际工作日就是250天。按照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GDP规模是990865亿元人民币(接近100万亿元),这里用100万亿元除以250天,得出全国企业每天创造的财富规模是4000亿元。

由于疫情影响,目前全国的停工天数,按照年初五(1月29日)复工起算,从1月29日到2月19日共21天,扣除6天周末休息,此间停工天数共15天(根据央视新闻报道,2月25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当天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部分开工,其中浙江省达到90%,部分省份达到70%)。可以得出,春节后由于疫情影响,全国停工15天的经济损失为6万亿元,相当于经济发达的中国浙江省一年创造的财富总量。

第二,疫情对消费造成的机会损失。消费的机会损失是指,正常的居民消费支出由于受到外部影响无法实现,进而对商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按照去年统计数据,2019年春节期间(初一到初五)全国商品零售总额中,仅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就实现销售额约10050万亿元,相当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一个省一年的GDP总量。再做一个类比,中国出境旅游者规模和消费额持续位居世界第一。据统计,2019年中国居民在海外的购物和餐饮两项合计共1万亿多元,其中还不包括国际旅费和住宿等费用。由此可见,疫情带来的消费机会损失规模也十分巨大。而且很多消费有窗口期,特别是春节期间的消费,虽然有一定弹性,一旦过了这个窗口期会随之消失;而生产与消费不同,生产是刚性的,其背后是订单、是需求、是市场,如果错过了约定时间,生产出来就是过剩、就是库存和浪费。这是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决定的,如果违背了,带来的问题会更大。

此外,其实还有一项难以计算的损失就是因疫情肆虐导致不幸身亡的患者。经济损失可以计算,但生命是无价的,一旦生命停止了,再也不能回转。

由于本次疫情影响具有规模大、程度深、困难多的特点,接下来厘清病毒源头、传播路径、潜伏期限,以及新药研发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上如此大规模的疫情爆发和应急工作无先例可借鉴。因此,必须做好疫情处理有可能不会在短时间结束的思想准备。为了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今后一个阶段的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运行要时刻注意,必须保证经济发展不停步(保平稳)、社会需求不下滑(保结构)、市场信心不低落(保信心)。疫情防控是最紧急任务,社会经济发展是长期目标,两者具有同等重要意义。只有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这场危机,把自然、经济、社会力量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辩证关系统筹起来加以考虑,化解风险,才是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正确指导思想。

切实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努力保障生产生活平稳有序

第一,保平稳,防止经济出现加速下滑。所谓“加速下滑”是指由于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在趋利避害原则的诱导下,造成对社会总产出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对经济发展的拖累作用。本次疫情与2003年的“非典”(SARS)有所不同,2003年时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上行周期(2000至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3%、8.4%、9.9%,SARS危机后三年的经济增长分别达到10.0%、10.1%、11.3%),由于生产要素的报酬率处于上升阶段,危机过后经济活动迅速恢复正常,并出现了加速发展的态势。

本次疫情暴发前,经济活动处于下行阶段(2019年四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6.4%、6.2%、6.0%、6.0%),生产要素的替代作用难以发挥。例如劳动力可以在三大产业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由于三大产业的劳动报酬率(效率)存在差异,一个农民工务农一年可能获得2000元,如果转移到城市做工,一年可能会得到20000元。只要转变了就业和岗位,产出效果可能会增加10倍,资本、技术乃至物资也是同样道理。可以说,加速下滑就是由于生产要素不流动或逆向流动,造成经济活动的萎缩和停滞现象。

当经济发展处于上行阶段时,高效率的产业部门对生产要素的吸附作用会更强,带来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加速,GDP不断增加。反之,当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时,由于市场萎缩,效率较高的产业部门更容易出现资源过剩问题。我们仍以农民工为例,由于就业机会不足,农民工外出变得困难,只能继续务农,从而使得产出效果退回到原来状态。

当前,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对人口流动进行了封闭和阻断,采取了最严格的措施,这个过程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出现生产要素不流动乃至回流的现象。从现实来看,目前城市建筑业、加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尚未正常运营,即使复工开业,大量远在外地的雇员和工人也没有全部返岗,导致很多单位处于“开工不足”的状态。长此下去,经济活动有可能会进一步受到拖累,加速下行的问题便暴露出来。

第二,保结构,防止总需求结构性收缩。经济下滑问题,光靠企业自身很难奏效,必须有外力推动。此时最大的外力就是市场,即创造和扩大有效需求。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总需求从原来的出口主导(外需),转变为投资拉动,现在已成为消费主导(内需)的模式。根据国新办1月2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我国“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57.8%,拉动经济增长3.5%(去年经济增长率6.1%),消费成已成为总需求中最主要的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在疫情严峻的当下,光看到“贡献率”远远不够。因为最终消费包括两类,一是居民消费,二是政府消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消费活动具体分为两种,一是在国内的购买,二是在国外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由于疫情的影响,政府消费和居民的国外消费无法准确反映国内市场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在服务业受到重创的情况下,应该剔除上述几个部分,把焦点对准居民在国内商品消费支出的真实情况。

中国居民在国内一年的商品消费支出是多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41.2万亿元,如果用41.2万亿除以当年的GDP(100万亿元),结果是41.2%。也就是说,来自居民个人消费的比重是41.2%。相比发达国家一般在70%—80%的水平看,我国的居民消费比重依然偏低。所以,在疫后恢复的各项工作中,如果不能改善和提升居民消費的比重,在长期封闭和悲观心理的作用下,现有41.2%比率完全有可能不升反降,或可能以替代方式呈现出“明升暗降”的结构性收缩。

第三,保预期,防止悲观心理情绪蔓延。为了保证居民在国内市场消费比率的不断提升,除了加强市场管理、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市场秩序以外,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建立消费者信心,特别是长期信心,给予消费者稳定的预期。如果消费者对市场不放心,任何政策措施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和封闭隔离时间的延长,不安、焦虑、抱怨情绪也会增加,消费者心理和情绪的变化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要防止悲观心理和情绪扩散,警惕消费者用脚投票。必须注意加大市场宣传和舆情引导,帮助消费者调整好情绪,恢复市场信心,摆脱疫情反应,否则我们期待的疫后消费反弹和恢复性增长有可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虽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变,但短期内的风险冲击还需要重点防范

第一,强化分析预警,防止经济活动出现大起大落。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表现在市场上就是价格波动。接下来,可以通过加强对价格信息的分析和预警,为调控政策提供依据。有两个价格可以作为参照:一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反映的是八类消费品零售价格的变动情况,二是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反映的是九类基本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化情况。PPI和CPI一个在产业链上游一个在下游,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如果“前低后高”反映出供给有问题,如果“前高后低”反映出需求有问题,如果“两者都高”则反映出市场有问题。

第二,加大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生产经营难关。在疫情的面前,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面临一定的风险。例如,民用航空领域的许多巨无霸企业,由于航线和乘客数量锐减,生产经营已经岌岌可危。为了防止航运、空管、地勤、机场等同时出问题,以至影响疫后经济恢复,在技术人员停岗待命期间,有关工资、社保、按揭和飞行器租赁、利息、税费等需要国家财政和金融部门给予直接干预和支持,否则很有可能出现技术人员逆向流动和服务能力下滑的现象。

第三,关注中小企业,切实缓解生存发展节点问题。突发的疫情,使得已经处于寒冬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苦不堪言。当前,准确把握中小企业的复工情况,采取针对性救助措施十分必要。为此,厘清中小企业的节点问题尤为关键。例如,不仅要了解企业的开工率,还要掌握开工企业的全员率(员工实际到岗比率)、准点率(每天准点工作时间比率)、复活率(未来半年能够存活的比率)等重要节点指标,对于开工率、全员率、准时率、复活率较高的中小企业和地区,应考虑给予税费减免等特殊措施。

第四,平稳市场信心,完善信息发布和危机管理机制。消费者是疫情肆虐下最弱势的一个群体。在疫情的冲击下,许多人出现焦虑、恐慌等情绪,这些情绪都属于正常心理反应,特别在看不清趋势、无法掌握科学方法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偏激和负面情绪。因此,应及时准确公开疫情信息、加强心理干预,做好信息发布。各级政府和机构设立的首席信息官(CIO)此时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做好消除疑虑、平息抱怨、化解风险工作。

【参考文献】

①《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会改变》,新华网,2020年2月17日。

②《坚定信心逆风前行 经济长远向好》,新华网,2020年3月5日。

责编/贾娜    美编/陈媛媛

猜你喜欢

经济影响中国经济疫情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浅析原油价格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高速公路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浅谈《中韩自贸协定》的经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