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端”的道德建构

2020-04-24梁粱

中小学德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云端个体建构

梁粱

摘    要 “云端”既是一个庞大的素材库,也是一股信息的洪流。弄清德育知识的内涵和特征,以生产者和生产模式为视角剖析德育知识生产机制,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路径。通过对“云端”的德育知识生产案例的分析,探讨“云端”的道德建构机理,能为网络语境的德育带来新思考。

关 键 词 云端;道德建构;公共危机;德育知识生产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4-00-04

一、问题的提出:何为“云端”

“云端”是什么?百度的解释是:云端是一款采用应用程序虚拟化技术(Application Virtualization)的软件平台,集软件搜索、下载、使用、管理、备份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有一个基于现实的描述:“我们观看流媒体视频”,“App在更新流中不断改善……信息混杂的上万亿条信息流汇聚一起……便是我们口中的‘云端”[1]。这正是不少人在公共危机事件——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宅家”生活的真实寫照。 “云”,代表着一种虚拟与现实连接的状态。在公共危机事件下,人们为了减少接触,纷纷通过网络空间会面、交流、决策,现实中的“人”成了虚拟世界的“云端”。在抗疫期间,千万网友通过直播聚集在“云端”,当上了火神山医院的“云监工”,围观成为另一种“壮举”。

特殊时期,“云教育”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的热词。学校和课堂这些现实的教学场景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在“云端”的线上教育。教师、学生、上课、学习,都由云端连接起来。对于德育而言,一个庞大的素材库也出现在“云端”,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等信息扑面而来。但令人担忧的是,在“云云”众生中,人容易陷入一种“人云亦云”,甚至“不知所云”的困境。如何拨开云雾,观云淡风轻呢?本文将着力探寻 “云端”的道德价值建构,研究公共危机事件下德育知识的生产。

二、理论框架:德育知识和知识生产

(一)何为德育知识

德育知识,也称道德知识,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知识。从狭义上来看,德育可作为一门学科知识,如道德与法治课学科。德育知识不仅体现为知识化立场,还趋向生活化立场。以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研学旅行等为内容的德育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充实和延伸了德育的学科内涵。

从广义来理解,德育知识贯穿于一切知识的学习行为。杜威认为“学校中的道德教育问题就是获得知识的问题”[2]。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也经常会挖掘德育内容,“所有的真的知识都具有道德与价值意义这一内在结构”[3]。换言之,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也是获取道德知识的过程。

德育知识还具有以下特征:

确证性。知识是“一种确证了的、真实的信念”[4]。德育知识同样需要真实和信念,并满足一定的证据条件。

应然性。“道德所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审视”。[5]德育知识应引导一种向善的价值。

控制性。道德知识的控制性既有群体控制性, 又有个体控制性。[5]群体控制,更多地通过制度性安排形成一种意识形态;而个体控制, 则通过个体行为进行自我划定。

情感性。德育工作者需要有亲和力,用情绪去引领,用情感去对话,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情景性。道德知识的理解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才有可能”[6]。德育生活化与情景性是紧密结合的。

建构性。道德知识不是一种自足或自闭的体系,需要主客体的互动、内外化共同促进。

(二)何为知识生产

个体知识和公共知识是知识的两种类型。个体知识以经验和观点为基础,通过系统和逻辑形成的知识,公共知识是通过符号、工具将个人知识编码化而形成。个体知识必须通过社会化筛选机制才能成为公共知识。[7]一般而言,个体知识主要通过教科书、专业论文、学术交流等方式变为公共知识。知识要通过这些载体的“编码”才能获得公共性的样态,从而被社会所认同和接纳。这要求个体必须拥有能接受筛选的“合法化”地位,才能把个人的“学术知识”变为“法定知识”。由此,学者专家或某领域的权威人士作为个体具有显著的优势,他们及工作的机构也成为主要的知识生产者。

除了有学术话语权的个体外,社会中其他的个体是否能拥有进入公共知识的筛选资格呢?从对知识生产模式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根据迈克尔·吉本斯等的研究,知识生产有模式1和模式2。在模式1中,知识生产基于学科,以同质性为特征,由学术共同体主导,科学精英进行质量控制,是一个求同的过程。在模式2中,知识生产基于现实应用场景开展,不分学科,不分等级,是一个求异的过程。对比两者,模式1的知识生产更倾向于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交流和生产,同时体现了知识权力机构(如出版社、教育行政部门)的整合能力;而模式2的知识生产“对研究质量的关注已经不限于知识本身”,“同时要兼顾社会、经济或政治的因素”。[8]假设一种个体知识未能进入模式1,但有可能进入模式2。个体知识有更多机会进入筛选机制,这有利于公共知识的不断完善和更新。

从德育知识特征出发,其应该为一种确定而真实的知识,更趋向于公共知识。我们尊重德育知识形成的建构过程,但不能脱离模式1或模式2的生产,否则其向善的应然性将打折扣。德育知识的学习者主要是在校学生,他们需要校园氛围和教师引导。因此,知识的生产者主要来自学术研究机构、德育行政部门、德育专业教师群体等,这也确保了德育知识在传播过程中的情感性、控制性。

(三)“云端”带来的影响

利奥塔曾说:“在如此普遍发生嬗变的环境下,知识的本质不改变,就无法生存下去,只有将知识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才能通过各种新的媒体,使知识成为可操作和运用的资料。”[9]在“云端”世界里,知识几乎唾手可得,知识生产者的地位也不断下移。从精英学者到普罗大众,个人到团体,知识生产进入一个“狂欢的时代”。

知识迭代速度也大大加快,这对新的公共知识的形成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个体知识拥有公共性的门槛大大降低,不再需要传统的纸质载体,甚至可以脱离常规的知识筛选机制,直接呈现在公众面前。当然,这些知识即使具有公共性,也不代表着能成为公共知识。因为网络世界同样存在着强大的筛选机制——流量、关注、评论等互联网特有的互动方式,确实能起大浪淘沙的作用,但因从众效应、极端思维的影响,被筛选过的知识也未必能符合公共知识的标准。

因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云端获取德育知识的确是一个挑战。在当下特殊时刻,德育工作的开展更多地依靠“云端”平台,缺少了真实课堂的现场感和师生面对面的互动感,传授德育知识的情感因素大大削弱。德育知识在进入“云生产”的状态后,生产者多了,建构性增强了,但真实性、控制性同时受到巨大冲击。

三、路径选择:公共危机事件下德育知识生产的案例研究

挑战归挑战,“危”中必有“机”。“云端”尽管冲击着传统的德育知识生产,与其唉声叹气,不如主动作为。“云端”为德育知识生产提供了可遇而不可求的情景,这种情景不仅能让德育知识生产百花齐放、生机勃勃,而且提供了与生活、生命对话的现实基础。以下将挑选三个在“云端”的德育知识生产情景进行分析。

(一)情景一:“云”班会课

“中小学德育”公众号在2020年2月25日发布了题为“战病毒之‘役,抵思想之‘疫”的“云班会课”,是由张玉石名班主任工作室联合学术研究机构、德育行政部门共同制作。班会目标以“了解新冠肺炎,学习科学防控知识”为主线,让学生懂得调适心理,学会分辨不良言论,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

这是一堂内容充实、选材恰切、生动自然的“云”班会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可观。在课堂上,教师主持人表现可圈可点,形象、教态落落大方,表达简洁而有感染力,教学节奏流畅,能充分调动起观众的情感。此外,采用课室实景拍摄,黑板、粉笔字、投影屏等常见物件都强化了现实场景的熟悉感,让德育知识的传递更富有亲和力。整节课的录制,讲究细节,既避免了易犯口误、网络不佳等直播课的弊病,也注重了画面切换、声音处理等电视技术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制作团队在知识生产过程的细致用心。

二是可知。班会课主要分两个部分,从战病毒之“役”到抵思想之“疫”,层层递进,配以大量图片、文字、视频素材,符合认知心理和学习规律。课程的第二部分,陈晓峰老师提出的“遇谣言、扬正气”的内容,非常切合当前生活实际,给予学生明确的导向。

因此,这堂课堂的德育知识生产既符合生产模式1,又符合“云端”的特点,即通过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专业主导,由当地科研部门的把关,最后以微信平台的方式传播,形成公共知识。

(二)情景二:电视栏目

疫情时期,《焦点访谈》精心呈现给观众一节节生动的思政课,内容涵盖当前党的思想和政策、深度报道、抗疫一线的暖心故事等。如2020年2月20日的一期名为《风雨同舟 志愿同行》的节目,介绍了武汉的两则志愿服务故事。一则是四川姑娘王利的故事。她曾在汶川地震后得到热心帮助,为了感恩自愿留在武汉担当志愿者,接送社区的慢性病病人。记者拍摄一组她接送老人到医院做透析的细节,真实感人。另一则是“最暖云咖啡”的故事。武汉一家咖啡店起初不计成本,免费为医护人员送咖啡,后来发现现金流只够维持两个月。这件事情被网络媒体曝光后出现转机:网友们发起了线上捐赠,为医护人员的咖啡“买单”。

人们谈到“云端”,会比较关注网络媒体的作用,而忽视传统媒体的价值。其实,“云端”也汇集着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资源。他们的声音由于公众的认同感会更有信服力。如上述提到的节目,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技巧,让情节跌宕起伏、细节真挚感人;以丰富的视听语言,娓娓道来的画外音,营造艺术感;故事的主题升华,总是发人深省,唤起对生活、生命的思考,这一切都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和内心。这些内容,就是极具生命力的德育知识,一个电视节目生动的讲述也许胜过课堂上一次次刻板的说教。

电视节目的制作似乎没有知识的烙印,但其流程与知识生产接近。记者和编导相当于学术共同体,电视台的内部审核机制相当于知识的筛选机制,而电视媒体让知识自然获取了公共性的样态。

(三)情景三:网络自制视频

2020年2月2日,哔哔哩哔哩网站UP主回形针发布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后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转发引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网播放量超过1亿,微博、微信阅读量上千万。这则视频拥有强烈的科普气质,内容理性详实、深入浅出,回答了诸如“这场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如何发生和传播的”“死亡率和传播速度有多高”“如何降低被感染的可能性”等问题。有媒体评论,该片在情绪类视频中,如同一股“清流”。[10]

回形针制作人吴松磊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他们制作的视频定位为“严肃专业的知识类视频”。这次制作周期为七八天,“文稿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发表的论文,一些数据也是引用论文中的数据”。片中“大部分都是晦涩专业的医学知识,以及数据分析”,需要“很多时间去查资料和研究”。团队有专家库支持,大部分都是有“学术身份”的粉丝,当做相关的选题时,也会为他们校对。[11]

由此可见,吴松磊所谈论的视频制作过程,就是一种基于“云端”背景的知识生产流程。个体知识首先通过内部的生产、审核,然后在自媒体发布获得公共性样态,得到来自网友、粉丝的认同和评论,最后经大众媒体转发,相当于二次审核和认可,进一步提升其公共价值,形成公共知识。这个流程符合生产模式2的描述,而且增加了网络的属性——知识建构者来自广大的网友和网络媒体。

德育知识源自体认。正如一位网友所言,这是他“见过最好的科普视频,感受到了真正学识的力量”。在视频观看、知识学习的情景中,个体内部产生奇妙的转化:个体生命“主动调动自己的体验去活化和内化”,“完成它们与现实生命的内在联系”。[12]这种云端的互动,虽为虚拟状态,但悄然形成了一种道德价值的自我建构。这是“云端”获取德育知识的最佳状态。

任何语境中的道德价值建构和德育知识生产,都离不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德”立于知,立于行,更立于思。在疫情之下,全国人民每天都盼望着“清零”,暂别云端的日子。在这段宅家的日子,同样需要“清零”思维,厘清德育知识生产的原理。以上所思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凯利.必然[M].周峰,董理,金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66.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72.

[3]孙彩平.知识·道德·生活——道德教育的知识论基础[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03):17-21.

[4]刘峻杉.知识生产视角下的德育专业化——内涵要素与路径选择[J].教育学术月刊,2017(09):15-24.

[5][12]易連云,邓达.学校德育的知识基础与德育课程变革[J].教育研究,2007(02):17-21.

[6]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张世臣,俞翔辉,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1.

[7]陈则谦.探析"公共知识"——概念、特征与社会价值[J].图书馆学研究,2013,(5):2-4.

[8]李志峰,高慧,张忠家.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与大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创新[J].教育研究,2014,(3):55-63.

[9]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35.

[10]玖柒.一个科普视频涨粉320万,回形针是怎么做到的?[EB/OL].(2020-02-04)[2020-03-07]. https://36kr.com/p/5289415?_t=b1581937299.

[11]中国青年报社."回形针"主理人吴松磊:科普内容的爆款方法论[EB/OL].(2020-02-24) [2020-03-0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411461803829386&wfr=spider&for=pc.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云端个体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在云端永生
云端旅行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建构游戏玩不够
在云端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