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古单位馆藏文物保管工作中的困难和建议分析

2020-04-24冀克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4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

摘 要:文章旨在客观阐述当前我国考古单位馆藏文物保管中存在的困难,探讨日后合理性的处理建议,希望推动我国考古单位的长远性发展,满足更多的历史研究和文化汲取需要。

关键词:考古单位;馆藏文物;保管困难;处理建议

考古单位馆藏文物呈现类型多元、数量巨大、体系完善、价值突出等特征,其文物保管工作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目前我国许多考古单位的馆藏文物并未得到妥善性保管,至于具体的困难问题和处理方式,则会在后续延展。

1 现阶段我国考古单位馆藏文物保管中存在的困难问题

1.1 基础设施过于陈旧

纵观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考古单位,往往呈现出文物库房空间范围狭窄、内部设备陈旧落后等弊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各类基建项目全面更新落实,且文物考古中出土的文物数量也持续增加,各个考古单位既有的库房势必难以再迎合文物保管的全新需要,特别是库房的空间也显得愈来愈狭窄。

首先,考古单位中只有一些比较珍贵的文物会配备囊匣,至于其余文物始终随意地被堆放在文物展架上。更令人头疼的是,这些展架基本上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木质、铁质结合的老器具,因常年经受虫蛀蚁蚀和自然腐朽老化,加上较高频率的搬迁,欠缺应有的稳固性,和最新的文物库房安全、消防管理等标准大相径庭。

其次,批量化的文物标本基本上都被无序地放置,当中还掺入一些遗址、遺迹各异的袋装文物标本,若进行太久的存放,便会令这些袋子糟朽,标签上的字迹也难以被清晰辨认。这样势必给后续整理和研究等工作带来不便,有关文物标本的科学价值就此大打折扣。

1.2 管理方式不够严谨

文物保管是一项严谨性要求较高的工作,若无视相关准则,将不利于更好保护、研究和应用各类文物。目前我国考古单位文物保管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入库前的监管不当。较多考古单位出土的普通文物或标本,还有对应的资料信息等,通常会先交由考古发掘者保管,若引发任何问题,便难以交代清楚,这是目前考古单位日常管理中最大的缺陷。

第二,库房保管员的交接不规范。考古单位的库房保管员要监管的文物和标本数量巨大,在离职或是退休阶段,很难确保予以全面性地交接,特别是经过多次转手之后,难免会引发账物不符状况,到时也很难核查。

第三,文物监测体制有待完善。文物库房一般会配备2~3把锁,出入库期间,必须要有两人以上同时进出,这可以说是文物库房的必要规范标准。相比之下,有些考古单位的文物库房则只有一把锁,反映出他们对文物保管工作的不够上心。

第四,外借文物未得到动态化跟踪监管。随着博物馆事业高效率发展,考古单位的库藏文物也开始一一亮相,并且被广泛地借给各个博物馆组织展览活动。按照我国文物局规定,这些文物的借展期限不得超过三年,可现实中经常会发生借文物超出五年的现象,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漏办手续的状况。另外,许多库房保管员认定只要审批过关,文物就可以借出,之后和自己也没有什么关系,导致后续管理跟不上。

1.3 专业人才的数量有限

目前我国各个考古单位中都拥有名校的高才生,可对于馆藏文物保管工作来讲,始终存在人力资源不够充足和优秀的状况。

首先,整体人手数量较少。文物保管工作职员基本上只占据考古机构人员编制的一成,而除了其他科室借调、休假的,最终能用的人甚至远远没有达到一成。

其次,业务技术干部匮乏。纵观各个考古单位文物保管工作人员,当中拥有专业背景的技术干部十分欠缺,和其余业务科室相对比,数量实在是少得可怜。而他们要面对的往往是几十万件文物和标本,基本上只能够做到简易粗线条的库房管理,根本无法进行深入性的整理研究,至于科学性监测与针对性保护,则更加是无从谈起了。

1.4 许多重要的文物标本有待高科技保护

考古单位中的馆藏文物时刻呈现出类型丰富、数量庞大、年代久远等特征,和一些传世作品相对比,呈现出更差的品相,同时由于埋藏、出土、库房等保管环境变化幅度较大,对于文物本身会造成较大影响。所以说,在将文物入库和实施保护过程中,要融入更多高科技的措施,任务十分沉重,需要考古单位深思熟虑来应对。结合某文物研究所实况观察,包括铜器铁器、漆木器、纺织品、壁画等文物,通常都欠缺科学性地监测,经常会衍生出铜器类锈蚀深入、木雕印版虫蛀蚁蚀、丝织品类霉变严重、唐宋和北朝壁画剥落等现象。若不能及时进行合理性保管,势必威胁到文物本身的完整性和应用价值。

2 考古单位做好馆藏文物保管工作的妥善建议

考古单位需要及时以普查为契机,持续健全有关的法律体制,增加成本投入,完善业务,并配合更加有效的物流物联库房信息化管理技术,全方位地保护和监管各类文物标本。长此以往,有机改善馆藏文物的保管质量,推动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长效发展。

2.1 增加成本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第一,扩充库房容量,即督促各省文物考古单位加大对文物整理基地的扩建力度,加入更多先进的硬软件设施,借此有机强化对馆藏文物标本的保护、监管实效。

第二,适时地进行馆藏文物储藏柜架更新,针对一些珍贵的文物配备有更多技术含量的囊匣。

第三,开发更加专业化的文物库房。考古单位习惯于针对文物遗址和墓葬等予以分库储藏。步入新时代后,要尽快调整该类思想,开始凭借质地来分别开发迎合文物保护环境需要的专业化库房,令金属、漆木器、丝织品、陶瓷器、石器等各类文物分别得到严密性储藏,并配合高端电气化设备来赋予它们各自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度、清洁度等环境条件。

2.2 完善管理体制,维持文物保管的科学规范性

考古单位的文物保管绝非单纯地进行收纳,而是有较强的系统性。出土的文物要经过登记、清理修复、科技保护、历史认证、入库储藏等诸多环节,涉及到的人力资源众多,延续的时间较长,容易令文物出现大面积的形状、色泽、质量等变化。为了避免这类消极现象,需要针对有关工序流程进行严谨、专业化监管。具体就是预先制订富有前瞻性和周密性的规划,树立起严格的规范体制,确保文物保管中所有环节的科学规范性。

首先,田野考古期间文物保护的体制。一直以来,考古单位凭借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来组织文物信息采集、登记、保护管理等事务,可最终实效却始终不够理想。基于此,则可以考虑引入数字化技术,树立起更加健全可靠的田野发掘数字信息集中性的备案体制,力求按期上交出土文物并完成入库。

其次,定期巡视监测和不定期专家评估体制。为及时了解文物保存情况,主张树立定期巡视监测和不定期专家评估等体制,确保针对各类质地和保存状况的文物,进行细致性鉴定。即细致化记录馆藏文物的一系列变化动态,定期予以分析,必要情況下邀请专业学者前来辅助评估,为日后提供更高科技的保护方案提供指导性依据。

2.3 革新理念,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文物管理水平

现阶段,我国较多考古单位的馆藏文物都停滞在低效率的卡片式管理阶段,而一些大规模的博物馆开始与时俱进,积极推广更高端实用的数字化信息技术来更加妥善地保管藏品。具体的成果表现为:文物信息收集得更加完善和精准、文物行踪与状态被了解得更加直观透彻、资料收集和编辑输出得更加便捷快速。事实证明,融合数字化技术来进行考古机构的馆藏文物保管的确有助于提升保管水平,为日后综合研究和广泛展示各类藏品提供更多便利。

2.4 开发平台、培养人才,促成考古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考古单位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编制有限,可文物保管任务量又十分沉重。因此,日后要积极地进行专业化文物科技保护平台创建,妥善分配和使用国家的科技保护资金,大幅度提升文物藏品的科技保护质量。再就是聘请更加专业的人才,并定期开展内部职员培训工作,组建更加可靠的人力资源团队,为日后考古单位健康、稳定性发展奠定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考古单位文物藏品保管中尚存在较多难题,包括专业人才匮乏、管理体制存在漏洞、高科技保护措施欠缺等。希望日后能够尽快革新理念,引入更多科学专业的保护技术,创建完善可靠的人才培养平台,树立起严格的文物保管监控体制等。相信长期坚持下去,能够令各类文物藏品得到妥善性保管。

参考文献

[1]焦迪.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发展与现状[J].黑龙江史志,2014(15):100-108.

[2]仇志琴.浅谈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J].上海鲁迅研究,2018(3):88-93.

【作者简介】冀克强(1971—),男,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考古发掘、库房保管。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
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的有效探讨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烈士手稿的精神意蕴及德育功能
馆藏文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浅谈馆藏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物中观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文物与三国文化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
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保护与利用思考
浅谈馆藏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保护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发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