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视角下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途径
2020-04-24张雨辰
摘 要:工业旅游是随着新技术革命扩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形态。近现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史有许多相通之处,是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的重要前提。博物馆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文旅游景观,是融合两种旅游资源的基本载体,具有将二者融合的独特资源优势。在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应在当地综合类博物馆中鲜明体现厚重的工业文化,把建设工业类博物馆作为宣传城市文化的主要举措。将工业文化和红色文化在博物馆中融合,在工业类博物馆中体现红色文化,在革命类博物馆中体现工业历史,可以有效解决工业旅游动力不足的问题,应成为未来博物馆建设的基本思路之一。
关键词: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博物馆;融合
工业旅游是随着新技术革命扩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形态,可以提升当地的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宣传当地工业文化,满足公众的好奇心、求知欲,培育公民爱国主义情怀。游览工业类博物馆是公众体验工业文明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工业旅游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动力不足的问题,公众对工业旅游的认知程度有待加强,工业旅游人数占旅游业总人数比例偏低。笔者认为,将工业旅游同红色旅游相结合,是目前解决工业旅游现存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在一些综合类博物馆、工业类博物馆或部分革命类博物馆中体现工业文化和红色文化的融合,应该成为未来两种旅游模式融合的基本方向之一。
1 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对博物馆的第4次定义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服务和向大众开放的概念。标志着博物馆开始从单一的研究、教育机构向社会服务转变,开始强调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此后历次定义均未超出此范畴。这种转变为博物馆和旅游进行融合奠定了基础,使博物馆作为一种旅游景观成为可能。
1989年,英国学者彼得·维尔戈主编的论文集《新博物馆学》出版,该书将人本主义纳入博物馆的考察范畴①,博物馆的建设开始更加重视观众的体验和诉求,加速了博物馆和旅游的融合进程。现代博物馆日益强调观众的主体作用,强调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中,将教育职能放到了突出位置,而提升教育职能的途径是提高展览和相关服务质量,吸引观众去参观博物馆。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展示的场所,符合旅游活动开展的所有条件,文化旅游是博物馆旅游的主要形式,教育是博物馆旅游的主要目的。博物馆应该有资源且有能力成为一个学习、交流、研究和社会交往场所。
博物馆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吸引游客特别是具有文化素养的游客,更加便利地来感知、了解一个地区、国家的文化②。随着文化消费比重的上升,博物馆与旅游的结合日趋紧密。城市旅游业的兴起,使博物馆成为一个城市旅游形象的象征,对于增强该地旅游吸引力具有重大作用。博物馆旅游可以使博物馆获得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自收自支的企业型博物馆而言,必须通过开发旅游产品的方式实现自我造血。
在旅游形式日渐多样化、大众对文化消费日益增加的今天,2018年3月,我国正式成立了文化和旅游部。同年3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③。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全域旅游的精髓。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在文化和旅游融合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的比重日益上升,旅游内容和旅游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文旅游的人数迅速增加,从传统的游山玩水转变到更加注重精神内涵、在旅游中增长知识。据统计,2018年全年全国旅游人次达到55.39亿,比上年同期增长10.8%①,其中参观博物馆人次约10亿。2019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次达到4.15亿,同比增长8.2%,其中40.5%的游客参观了博物馆②。博物馆作为旅游目的地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2 我国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的历史文化基础
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能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③。工业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旅游,其对象既可以包括正在生产的生产线,也包括已退役、遗址化的工业遗存以及工业类博物馆和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
2003年7月,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在俄罗斯下塔吉尔通过了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纲领性文件《下塔吉尔宪章》,认为工业遗产具有社会价值、技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④。工业遗产从时间段、机械化程度来讲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工业遗产包括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大型工程遗址和有着较大影响力的手工业文化遗产,如都江堰、蒲江铁牛村冶铁遗址等;狭义的工业遗产仅仅是产业革命以来的近代工业遗存,如伦敦铁桥峡谷、汉阳铁厂等。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在狭义的工业遗产基础之上的旅游,即奠定在近现代工业遗产基础上的工业旅游,不包括正在服役的生产线旅游。
随着对国际工业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化,2012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台北通过了工业遗产的《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强调亚洲的工业遗产大部分与殖民势力及文化输入有关,这些文化遗产都应予以保护。近现代中国工业发展历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史有许多相通之处。一些工业遗产既体现了当时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又是部分中國革命历史的见证者。从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史看,涵盖了外国工业资本掠夺中国财富、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自力更生、新中国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历史。在这些工业旅游资源里,有旧中国工人阶级的反抗、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争取民族独立、新中国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国工业体系创新的历史。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具备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条件,特别是近现代大型工矿企业遗存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近现代工业文化中有红色文化因素,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独特性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亚洲其他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进程为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而这些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
狭义的红色旅游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广义上的红色旅游是指游览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时期展现反对外来侵略、奋勇抗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充分显示偉大民族精神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文化遗存、纪念物、纪念地。本文所讲的红色旅游,是奠定在广义基础上的红色旅游。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众对旅游认识的深化,旅游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旅游的形态和边界日益模糊。旅游业的多元发展为这两种旅游形态的融合提供了客观条件。
3 博物馆视角下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了工业旅游这一新兴旅游形态,当时主要是工业企业向公众开放部分参观项目,如1990年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收取门票供游客参观。2000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并于2004年根据该标准评选出第一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标志着我国政府部门开始正式关注工业旅游。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旅游有了较快发展,一批工业遗址公园、工业文化艺术区、工业类博物馆相继建立起来。但工业旅游人数占旅游业总体人数比例较低,而且从国家统计层面来看,笔者尚未找到关于工业旅游具体情况的官方统计。⑤
工业旅游和公众对工业文化、工业遗产的认知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对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旅游的认知较晚,这与我国近现代工业进程开始较晚有较大关系。和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和相关旅游项目相比,工业遗产与工业旅游在全社会范围内尚属于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工业遗产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被逐渐淘汰的一种物质形态。工业遗产被认为是落后的工业技术,经济效益差,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技术的运用,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往往将传统工业与“高污染”“高耗能”等负面因素结合起来,从而降低工业旅游的意愿。由于宣传乏力,缺少关注,很多有重要历史、社会、科技价值的工业遗址和工业类博物馆都处在一种无人问津的状态,毫无社会知名度。厚古薄今的心态也是制约工业旅游的一个因素,部分人认为文明越古老越好;也有人认为只有古代文明才能算是中国文明的正统,发展时间长,而近代工业文明是从外国传入的,不是中国正统文化,并且具有殖民主义的色彩。由于工业文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往往被公众忽视。依赖于公众的固有印象,人们对一些具有厚重工业历史的城市的第一印象不是它的工业文化,而是其他,如天津的城市印象是“相声”“狗不理”,唐山给公众的第一印象是“大地震”。更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工业城市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推进而被公众遗忘,如抚顺、大同、黄石等普通地级市,这都极大阻碍了工业旅游的推介进程。一些具有厚重工业历史的城市,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力度不够,或者不愿将自己厚重的工业文化进行展示。中央电视台都有各个省市投放的旅游形象宣传片,目前只有河北唐山一个城市打出了“工业文化”的旗帜。宣传的不足和公众的固有意识让工业旅游项目处于一种边缘地位。一些工业旅游景区之所以有较高知名度,是因为它们有些和红色旅游有重合之处,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是将其厚重的工业文化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捆绑在一起宣传的。
单纯的工业旅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由于涉及相关专业知识,受众有限,如果不和其他文化或产业相结合,影响力会非常狭小。从目前工业遗产开发情况来看,更多的是从其经济价值着手,强调其经济价值和娱乐性,存在脱离该遗产本身属性的现象。工业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园园区内如果没有反映该遗址文化的博物馆是不完整的,会弱化该工业遗产的科技、文化、历史价值。从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并重双赢的角度来讲,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结合就是扩大工业旅游影响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即使不考虑上述因素,成本问题也制约工业类博物馆和工业旅游的发展。革命类博物馆和工业类博物馆在运营模式、管理模式、人事管理、资金筹措等方面截然不同。革命类博物馆展览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其一般归属于当地宣传部门管理,是由财政拨款的全额事业单位,可以全天候(周一法定闭馆日除外)开放而不受影响。而工业类博物馆一般是企业类博物馆或行业类博物馆,是所属企业或行业的一个法人实体(如天津纺织博物馆隶属于天津纺织集团,中国煤炭博物馆隶属于山西焦煤集团),运营的模式是企业化运营,因此向公众开放必然要考虑到成本问题。根据工信部2018年工业遗产、工业博物馆摸底调查统计,在全国已知的488家工业类博物馆中,由母体企业自身筹办的博物馆为366家,占工业类博物馆总数的75%①。由于传统产业外迁,这些工业类或行业类博物馆也会随着母体企业一同外迁,导致远离中心城区,人流稀少,交通不便,客观上也阻碍了这些博物馆的社会影响。笔者调研发现,一些工业类博物馆(如天津纺织博物馆、唐山陶瓷博物馆等)为节约成本,开放时间很短,而且一般不向散客开放,只接受集体预约,并且集体预约有人数和时间限制,这就大大限制了这些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但是部分工业类博物馆展陈内容本身就体现了当地的红色文化,承担了部分社会教育职能,如天津纺织博物馆展示了近代中国纺织工业曲折的发展历程,展厅里展出的国货精品“抵羊”毛线,展现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货当自强”、反对洋货倾销、实业救国的理念以及当时中国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革命传统教育工作,大量企事业单位会组织相关人员到红色教育类博物馆参观学习,这也为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结合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2006年在无锡通过的我国首部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文件《无锡建议》,指出“应依托20世纪遗产大力推进20世纪历史题材博物馆的建设,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学生素质教育基地”。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布《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2020年完成红色旅游人数接待人数15亿人次的目标并给予相应政策支持。红色元素加入工业旅游,是对工业旅游的一种提升,利于扩大工业旅游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参观。2018年11月19日,工信部印发我国首部关于工业遗产开发、保护、利用的较全面的行政法规《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教育”也是工业类博物馆的职能属性之一。目前一些工业旅游景区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和各省区教育研学基地,为二者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如2019年3月18日,广西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示范基地落户柳州工业博物馆;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4 工业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在博物馆的实现
博物馆是文明的窗口、记忆的殿堂。博物馆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成为“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绿洲”“知识的殿堂”“城市的客厅”“文明的窗口”,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更加自觉地关心城市文化的进步①。对工业遗产进行博物馆化保护,是工业城市传承工业文明的主要手段。从博物馆的角度而言,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联系博物馆和观众的纽带,因此扩大工业类博物馆的影响力,在工业类博物馆中体现红色文化,在革命类博物馆中体现工业历史,应该成为未来博物馆建设的新亮点。
展览是博物馆开展的基本业务,博物馆策展人需要向科技工作者和历史工作者学习,在内容允许的情况下将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综合类、革命类博物馆展陈融入科技元素,工业类博物馆要体现出人文情怀。工业城市的近现代历史本身就是科技和人文交汇碰撞的历史,工业类博物馆从业者可以和当地高校、地方志部门联合,深入挖掘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在展览的过程中将其进行展示;和革命类博物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申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或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扩大工业文化和所在城市的影响,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调整产业结构。特别是近现代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更需要旅游来实现产业转型,改变公众对传统工业城市的认知。
部分综合类博物馆可以加强对当地工业发展历程的展示,如天津滨海新区博物馆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纪念馆破产之后接收了其部分文物(气锤、机床等),在其基本陈列“自强求富 实业救国”部分予以突出展示;按等比例缩放了大沽船坞生产车间;展示了永利碱厂的创业之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滨海新区近代以来厚重的工业文化,展现了近代中国人抵御外侮、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
一些具有厚重工业历史的城市可以将工业旅游纳入全域旅游规划,将红色旅游与工业旅游相结合。如2018年7月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文化修身路线”,首次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市民修身活动结合起来,该路线整合了上海16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将上海市银行博物馆、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江南造船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这4家工业类博物馆纳入该路线,观众可以了解上海在20世纪前半叶一步步走向远东金融中心的进程,与之相伴的是上海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反压迫斗争的历史。
革命类博物馆中也可以将工业元素与红色元素相结合。如平津战役纪念馆作为全面反映平津战役的纯革命类红色博物馆,在其基本陈列改陈过程中注意与工业元素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前,天津是中国第二大工业中心,规模产值均仅次于上海,因此在基本陈列改陈版式设计稿中将“天津攻坚战”部分背景墙突出天津的工业元素,目前该设计方案已获得中宣部批准。2019年4月,该馆推出的临时展览“大地丰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暨京津冀红色遗址遗迹展”,将部分工业旅游景区与红色旅游景區相结合,将“滦河铁桥”“金汤桥”等列入“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工业遗产进行重点说明。如介绍金汤桥时,既提到它是国内仅存的三跨平转式开启的钢结构桥梁,具有极高的科技价值,又指出它是天津解放的见证者,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红色展览可以提升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知,推动工业旅游的发展。
5 结论
博物馆是载体,旅游是媒介,文化是灵魂。将红色旅游与工业旅游相融合,对二者是一种双赢的举措。二者的融合不仅增强公众的科学素养,还可以增强公众人文素养,而博物馆就是将二者进行融合的主要载体。目前我国工业旅游虽然发展较快,但仍然面临旅游人数偏少、动力不足的问题。我国近代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和革命斗争的历史具有相通之处,因此和红色旅游相结合是解决工业旅游发展动力的主要手段。展览是博物馆联系观众的灵魂,从博物馆展陈内容入手,扩大展陈思路,有助于扩大工业文化的影响力,强化公众对工业遗产的认知。具有厚重近现代工业历史的城市,在当地的综合性博物馆、工业类博物馆和部分革命类博物馆中对工业文化和红色文化进行整合,可以有力推动未来工业类博物馆建设和工业旅游的发展。
【作者简介】张雨辰(1988—),男,河北唐山人,硕士,平津战役纪念馆陈列保管部助理馆员,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博物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