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美佛陀触地印史考

2020-04-24左应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4期
关键词:考察南美

摘 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山乡南美村佛陀触地印被当地居民称为“仙人掌”“观音镇山掌”。佛陀为佛教鼻祖释迦牟尼佛的别称。2015年11月10日至26日,作者对该文物进行了实地考察。

关键词:考察;南美;佛陀触地印

引言

澜沧县是云南省普洱市下辖县之一,县境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澜沧县总面积8807平方千米,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县城勐朗坝海拔1054米。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位于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三州(市)交汇处,辖20个乡(镇)、161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50.09万人。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有8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79%,其中拉祜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43%、全国拉祜族人口的1/2、全世界拉祜族人口的1/3,是打造世界拉祜文化中心和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首选之地。澜沧有2个边境乡、8个边境村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80.563千米,具有山水相连、民族相通、文化相近的区位优势,是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黄金前沿。

澜沧县博物馆(文物管理所)主要负责澜沧县境内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澜沧县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这次进行考证的南美佛陀触地印即为普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 南美佛陀触地印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现状

南美佛陀触地印位于澜沧县北部澜沧江畔南美后山的半山坡上,地处东经100°06′18.1”,北纬23°06′27.5”,海拔1550米,距大山乡政府驻地32千米,属低热河谷地带,常年雨量充沛、光照强、热量足,森林茂密,依山傍水,土地肥沃,食物丰富。从零星采集的新时期石器看,这里是人类早期活动并居住的地方。南美山下是波涛汹涌的澜沧江,因受澜沧江的常年冲击和地壳运动的影响,使这一带形成了巨大惊险的峡谷奇观。佛陀触地印就雕凿在这一峡谷奇观半山坡的巨石上。该石较为平整光滑,呈椭圆形,长4米,宽2.7米,为花岗岩,石质坚硬,坐西向东,形似一把巨型的靠椅,牢牢地镶嵌在南美后山上。与山紧连的西面犹如椅的靠背,背高1米,下部是一个宽敞的平台,掌印就刻在这一平台上面。手掌仿制佛寺里的释迦牟尼之手,指尖指向东偏南40度,全掌长2.57米,宽0.88米,为右手,掌心向下,腕、指、节和指甲纹络清晰,尺寸比例分明,雕刻工艺十分精湛,线条粗犷有力。现掌印上还残留着脂胶、金粉的遗迹,由于长时间受风吹日晒、雨水侵蚀,掌印出现了被风化的迹象。佛陀触地印的右方是一个面积为3平方米人工支砌的祭祀平台,并有石级台阶由下至上通往祭祀台。四周是陡峭的山坡和险峻奇峰,巨石林立,如奇形怪兽让人望而生畏,不寒而栗。

2 南美佛陀触地印的由来及石刻的历史背景考证

“南美”为傣语名,“南”为水,“美”为雾,意为有水有雾的地方。据调查,历史上南美一带的澜沧江流域是傣族居住过的地方,主要有大山乡的南美、南德坝和与大山乡相邻的富东乡打黑、芒召、南丁,以及新城乡的勐撒、腊撒等村寨,这些村寨都是用傣语取的寨名,并保留有大量的傣族生产及生活留下的遗物,如澜沧县文物管理所保存的、经云南省文物专家鉴定为明代的青釉碗、青釉盘、粗釉瓶、粗瓷胎、酱色釉壶等。大山乡南美傣族佛寺遗址是较为典型的遗址,该遗址有两个较大的平台,其上面的平台为佛寺,下面的平台为佛爷、和尚的住房用地,旁边是一棵古老而巨大的菩提树。后来由于这里山高坡陡,地质结构较差,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加之气候炎热、疟疾等各种疾病的肆虐,傣族居民都搬迁到了条件更好的坝区。傣族居民搬走后,拉祜族、汉族、哈尼族等其他民族又先后搬迁到这里定居下来。现南美村有36l户1609人,其中拉祜族878人、汉族509人、彝族191人、佤族24人、哈尼族4人、回族3人。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最终确定佛陀触地印为曾经居住在南美村的傣族居民所为。其佛陀触地印产生的原因:一是因南美一带地处高山峡谷,山势陡峭,巨石林立,地质结构复杂,泥石流频繁,危及当地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二是南美村地处澜沧江沿岸的地震断裂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强烈地震,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现南美村左侧有两处较大的泥石流痕迹;三是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是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同时又是原始宗教与南传佛教相互包容、相互发展的产物。

3 南美佛陀触地印石刻的时间

对于南美佛陀触地印石刻的历史年代,石刻上没落款,在当地的县志中也查无记录。笔者对澜沧县大山乡的南美和景谷县半坡乡的班卡、芒铁等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走访。据了解,现居住在南美村的居民都是在原居住在这里的傣族居民搬走后才逐渐迁入的,最早迁入的居民距今已传7代,其中王氏家是傣族搬走后最早迁入的居民之一,现健在的第五代居民王发林,男,汉族,1921年生。据王发林老人讲,他家祖上即第一代到南美的时候,大部分傣族都已经搬走了,还有几十户仍在居住,他家来到南美定居至今已有185年。王发林说他的老太爷到南美,据当时没有搬迁的傣族老人讲,乾隆年间,一场暴雨持续了多日,南美山发生了罕见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粮食和人畜都受到了损失。后来在南美佛寺大佛爷的主持下,召集当地工艺精湛的石匠雕刻了佛陀触地印。为进一步考证佛陀触地印的年代,笔者还到与南美村一江之隔的景谷县半坡乡班卡、芒铁等傣族村进行了走访,多方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和有关佛陀触地印的传说,对南美一带原傣族活动的遗址作做一步考证,最终确定佛陀触地印为乾隆年间由当地的傣族居民所刻,距今已有220多年的历史。

4 南美佛陀触地印的历史文物价值及意义

南美佛陀触地印是一件饱含傣族社会发展、历史变迁的珍贵文物,它反映出当时傣族人民的信仰由原始宗教向小乘佛教的过渡。保护好南美佛陀触地印,对了解和研究傣族的历史、社会变迁、宗教信仰都具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南美佛陀触地印还具有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它与这里的澜沧江大峡谷、茂密的原始森林、奇丽的山川、优美的清涧溪流、奇异的怪石、美丽的河谷风光和独特的民风民俗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南美佛陀触地印位于糯扎渡电站建设规划区,电站大坝建成蓄水后,与淹没区距离不到1千米。到时水陆两路可直通佛陀触地印景区,波涛汹涌的澜沧江将演变成巨大的湖泊,游客们可在这里惬意地游览观光,一饱看南美佛陀触地印的眼福,充分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5 结语

綜上所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因人们对各种自然灾害缺乏科学的认识,又没有抵御这些自然灾害能力,认为这些自然灾害都是“山神”作祟。同时在民间还流传着释迦牟尼佛法力无边、能救苦救难的传说,傣族居民将菩萨做成雕像放在佛寺里进行供奉,称其为救世菩萨、救世净圣、大悲圣者、莲花手等,所以村民们认为只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释迦牟尼佛才能镇住“山神”。他们在南美后山找到一个认为是上天赐予的“宝石”,并在岩石上雕刻“佛陀”之手,以此来镇住“山神”,使它们不再危害生灵,祈求释迦牟尼佛的保佑,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平安无事、五谷丰登,不再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之苦。每年居住在这里的傣族居民都会到佛陀触地印举行祭祀活动。

参考文献

[1]彭治国.星云大师 人人可以成佛[J].优品,2004(1):54-56.

【作者简介】左应平(1973—),男,拉祜族,云南普洱人,本科,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现就职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

猜你喜欢

考察南美
败在优势上的南美鳄
南美小城
南美三大高海拔球场
复古又Chic南美插画家笔下不一样的女性力量
百色起义期间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组织的系统考察
南美早该这么玩
艺术设计考察与创作课的探索与思考
解析南顿故城
拓展国际视野提振创新精神
陕甘苹果生产考察及发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