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优势及困境分析

2020-04-24

农村.农业.农民 2020年8期
关键词:科技类精准资源

于 波

随着精准扶贫方略的出台和推进,给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攻坚战创造了更多的机遇,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战。精准扶贫要求社会组织能够提供更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全面性的服务。同其他社会组织相比,科技类社会组织在助力精准扶贫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优势

目前,学界对科技类社会组织并无统一定义,李研等人将科技类社会组织定义为“科技类社会组织是指那些拥有合法地位,通过开展与科技相关的公益性活动,所有能够促进创新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袁燕军等人认为科技类社会组织是指“科协所属的各类社会团体,包括学会、协会和研究会,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还包括以协会形式注册的科技产业联名,以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的新兴科研机构等一大批新兴社会组织”。结合《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中的规定,将科技类社会组织界定为以促进科技发展和普及为宗旨,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相关学科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分类来看,科技类社会组织主要分为“理科类、工科类、农科类和医科类、综合学科类、委托管理类和高校科协七类”。科技类社会组织能够“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助力自主创新”。

(一)具有良好的组织和人才基础

科技类社会组织对成员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要求较高,使其在招募成员上有一定限制,但由于同科协、科研机构和高校存在天然的联系,这一点并未成为其发展的阻碍。从中国科协官网公布的数据来看(见图1),截至2018年,我国共有全国性学会210个,省级科协所属省级学会3462个,全国学会从业人员3825人,省级学会从业人员31406人。各级科协组织3142个,各级科协从业人员39672人,企业科协20312个,企业科协个人会员290.2万人,高校科协1374个,高校科协个人会员72.8万人,街道科协(社区科协)12184个,个人会员67.4万人。乡镇科协22012个,个人会员142.9万人。农技协7.8万个,个人会员1166.3万人,其中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农技协3.9万个。可见,无论是在组织数量上还是成员数量上,我国的科技组织都已经形成了规模。另外,基层科协覆盖了农业、企业、高校、社区和乡镇,范围比较广泛。

图1 科协基层组织基本情况

(二)具有较强的推动社会创新能力

服务社会是科技类社会组织重要的功能之一,科技类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途径之一就是推动社会创新。仅2018年,中国科协及各基层科协共推动创建双创服务平台/中心793个,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3383项,分别涉及双创竞赛、论坛、展览、双创咨询、教育、培训、双创投融资、成果转化等种类,还“签订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合同2449个。参与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的科技工作者14.7万人”。同时,各级科协还对组建专家工作站给予大力支持,牵头组织专家进站,并组建专家服务团队。从图2可以看出,专家工作站和专家工作团队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专家进站人数持续增加,尽管参加服务团队专家人数主要呈现出上涨趋势,但在2016年略有波动,2017年这个数值的增长非常快。两级学会主要完成了研制技术标准的工作,2018年制定技术标准990个。各级科学类社会组织还通过举办学术会议、科普宣讲活动、专题展览等方式来推动社会的创新。

图2 各级科协指导组建专家工作站、专家服务团队情况

(三)具备较高的科技服务能力

科技类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专业技术服务、资源服务、技术转化服务等。贫困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教育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地方管理能力不足的老少边穷地区,需要得到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帮助,而社会组织在协调专业人才、行业资源、产业信息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科技类社会组织拥有大量专业的科技人才,可以通过下派技术人员和专家实地服务的方式,为贫困地区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培训以及咨询服务;也可以为贫困地区提供信息、数据、设备共享等服务;还可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完成需求对接和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提升精准扶贫的效果。

二、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困境

尽管科技类社会组织在扶智、赋能方面具有较强优势,但不可否认,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困难既包括科技类社会组织在自身发展上的困难,也包括组织与精准扶贫对接中的困难。

(一)科技类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困境

1.受管理体制影响,发展缺乏活力。目前,科技类社会组织还主要是以学会、研究会等形式存在,同科协、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十分密切,甚至一些学会、研究会还挂靠在政府部门,其管理人员本身就是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科技类社会组织的去行政化程度不高,在资源调配、人员管理、资金支持上对行政部门的依赖性较高。这同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规律相悖,制约了科技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同时,政府的运作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对组织的发展产生影响,有学者认为,尽管社会组织同政府之间的互动频繁,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并不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处在长时间不对等的互动下,政府对社会组织产生了一种“嵌入式”的影响,使社会组织对政府产生无意的模仿,这种模仿使非政府组织的去行政化进展并不顺利,也不利于组织的自我行为选择。一方面,我国的科技类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它们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还相对较弱。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由于各项规章制度的限制,在获取组织发展所需的资源上受到制约,存在着资源依赖行为。处在“强政府弱社会”的背景下,现有的科技类社会组织要么来自于政府部门的改制,要么是在政府倡导之下成立的,尽管也存在部分自发形成的组织,但还难以形成规模。这种模式之下产生的组织,自身占有和协调资源的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只能通过对政府的依赖获取生存所需资源,甚至形成制度性依赖。

2.社会服务属性不强。科技类社会组织社会属性不强的原因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组织同政府之间存在着资源依赖,所以组织的行为必须受制于政府,很难独立。这就使得组织行为和目标更加倾向于“对上不对下”,会考虑政府的需求,为了完成政府的委托而从事活动。二是我国的科技类社会组织发展还不够成熟,学术性团体的属性比较明显,以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直接服务社会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三是科技类社会组织在发展中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时又“依附”于政府,缺少主体意识,缺乏参与社会事务的主动性,限制科技服务社会能力的发挥。

(二)与精准扶贫对接的困境

1.承接精准扶贫方式不够明确。尽管近年来,政府同社会组织在进行职能转移时主要通过招投标的形式,也会与中标机构签订正式的合同,并且有比较完备的监督和评估体系。但是由于科技类社会组织同科协、学会的关系比较密切,由这类社会组织承接的职能往往由挂靠单位进行定向委托,这对那些缺少独立生长的组织来说不够公平。并且,定向委托的方式也容易导致职能转移方式不够正规,口头委托多于正式协议,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评估过程不够严谨,工作推进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较弱等问题。

2.协调资源能力不足。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需要长期推进才能够显现成效,因此,对于科技类社会组织能够调动和协调的资源有较高的要求。当前,科技类社会组织在资源占有和协调上呈现相对乏力的状态。社会组织主要通过政府拨款、社会募捐和非营利组织提供有偿福利服务获得收入。同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不同,社会对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了解较少,相对而言愿意投入的资源也比较有限,科技类社会组织在提供有偿福利服务方面的经验还不够,较难形成规模。

三、科技类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展望

精准扶贫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多方合作共同推进。科技类社会组织要想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也需要其他扶贫力量的协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分工

精准扶贫是科技类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内容之一。因此,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在促进科技类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的同时,鼓励其更好地参与精准扶贫。政府部门要将科技类社会组织承接的扶贫任务进行清晰划分,明确科技类社会组织能够承担的部分。同时,还应与承接任务的科技类社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彼此的职责以及评估体系等,以确保后续的工作能够规范化、有序化和制度化推进。

另外,有学者依据登记性质,将科技类社会组织分为科技类社会团体、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科技类基金会三类。这三类组织在组织特征和功能定位上都存在着差异。科技类社会团体的优势在于搭建科研交流平台、服务政府决策、进行科学普及等;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优势在于促进产学研融合,增强创新能力;而相对于前两类组织,科技类基金会的优势在于筹集和优化资金,协调资金配置,助力科研创新。因此,在转移精准扶贫职能时,政府还应考虑不同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优势领域差异,来合理分配其在精准扶贫中的任务,并与承接工作的社会组织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

(二)推进去行政化进程,提升科技类社会组织扶贫活力

科技类社会组织存在双重化管理,既受自身组织体系管理,又要服从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组织挂靠部门的管理,很难激发组织活力。因此,需要推进去行政化进程,使科技类社会组织完成从双重管理向自我管理的转变。从人员上看,要改变工作人员的双重身份,不能由政府部门公职人员兼任,需要招募专职人员。从资源筹集渠道上看,要改变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的筹集模式,应向多渠道筹集转变。

(三)协调资源,提高扶贫能力

科技类社会组织拥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平台,这是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比拟的优势资源。科技类社会组织通过推进科技普及、提供决策咨询、促进成果转化等形式助力精准扶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可以进一步发挥优势,拓宽思路,以取得更好的帮扶效果。不仅可以将专家送到贫困地区提供现场服务,还可以将贫困地区的相关人员请过来,通过开放实验室、科研平台等提供更高级别的服务。另外,科技类社会组织还要吸引社会资源,并同其他参与精准扶贫的组织、机构和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和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四)建立科技扶贫的长效机制

扶贫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科技的持续助力。科技类社会组织应该在智力扶贫、产业扶贫等领域多下功夫。智力扶贫离不开教育和信息。科技类社会组织不仅要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实地提供服务,更要依托人才智力优势,精准发现有学习意愿和学习能力的当地人员,向他们输送先进理念和技术,提供实用技能培训,为贫困地区建立本地智库。同时,还要结合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打造适合当地的产业经济,帮助贫困地区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猜你喜欢

科技类精准资源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我给资源分分类
北京与上海新媒体的科技传播发展对比研究——以科技类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为例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西安市科技型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精准的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