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
2020-04-23林芳忆
林芳忆
鹧鸪天·戏题村舍
〔宋〕辛弃疾
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有何不可吾方羡,要底都无饱便休。
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
浣溪沙·渔父
〔宋〕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世间万事万物,皆可入诗。社会环境和自然形态为诗歌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們可以将眼前的山川河流、心中的喜怒哀乐都写成诗歌。
田园诗,指的是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作为接地气的诗歌,它一直在努力吸收天地灵气的过程中潜滋暗长。创作者多通过田园诗来表达对大自然的钟情与热爱、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懑、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出世入世之间的矛盾心理。
说到田园诗,我们一定要提其开山之人——东晋诗人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淡泊高远,他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然忘机……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歌摆脱了世俗功利,给人以明净单纯的冲淡之美。
宋代苏轼与辛弃疾二人在豪放词方面的成就可以称得上是两座高峰,但他们的仕途都不顺遂。言为心声,豪放派词人在被贬谪的岁月里,把山水田园作为精神寄托,留下的作品照样自然清新、幽雅经典。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的建议非但未被采纳,还遭到了主和派的打击,他无奈地过了多年隐居生活。“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农村生活从来没有什么大变化,无非是小溪去年从那边流,今年自这边流。“自言此地生儿女,不嫁金家即聘周。”民风古朴,嫁娶有礼有节。鸡鸭成群、六畜兴旺、桑麻丰茂,人们在此生儿育女,每日吃饱喝好便很满足,别无所求。“有何不可吾方羡”,辛弃疾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古朴恬淡的生活似乎打动了他的心。
带湖见证了辛弃疾落职闲居的岁月,从豪情满怀到老骥伏枥,可满腔抱负的将才不该被埋没于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夜深人静,辛弃疾还是拿起了笔,写下了他骨子里的侠骨之气——他渴望征战沙场,收复失地,保卫家国!即便官场充满污浊与倾轧,与田园的亘古不变截然不同,他还是想要回去。
当我们再次回到题目,会发现其实作者早就向我们透露过内心的追求。词人难以在农村田园生活中泰然处之,怡然自适。许是无奈太多,心头泛苦,只能以“游戏”“戏弄”的口吻描写村舍来道出内心对官场的愤懑难平。
是啊,古代官运亨通的有志之士能有多少?多的是那些郁郁不得志的人。像辛弃疾,能于田园山水间得一时安慰,也是一种幸运。所以中国古代隐士很多,隐居方式也很多,如隐居于田园叫耕隐,隐居于渔钓叫渔隐。陶渊明的诗里就常常出现村舍、鸡犬、炊烟等物象,是典型的耕隐。唐代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开创了渔隐的先河。
苏轼的这首《浣溪沙·渔父》属于檃栝词,词中有一半的句子出自《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向张志和致敬之作。当然,通过苏轼的加工,词中体现的都是其被贬地黄州地区的特有景色。
西塞山边白鹭在天空中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的白帆船随风微微飘动,桃花盛开,流水淙淙,鳜鱼长得肥美。作者将细节之处刻画得极其生动,给人以视觉冲击。“白鹭”“青箬笠”“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互相映衬,更显色彩的浓重。
苏轼热爱这一切,他把“青箬笠,绿蓑衣”扩写为“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说明他并不是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写的,而是写的自己。他体会到了隐逸的乐趣,也想像渔翁一样于春意盎然的江边垂钓,过着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
幸而苏轼有这份旷达超脱。当他寄情放浪田园山水间,这里便是他的精神家园了。
诗词小挑战
1.从这首《鹧鸪天·戏题村舍》中可以看出辛弃疾的隐居方式是什么?
2.所谓“檃栝”,是指根据已有的诗文内容或名句意境进行剪裁、改写来创作新词的一种方法,是宋代词人独创的创作方法。真正明确“檃栝”这一术语的是哪位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