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课后题”之秘、搭“训练点”之梯、激“文言文”之趣

2020-04-23黄芳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0年13期
关键词:玩偶文言习题

黄芳

文言文素有中华语文的“活化石”之称,它言简义丰、富有韵味,原生态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帮助孩子打好精神的底子,文化的里子。

纵观统编版语文1-6年级的教材,我们会发现除了在语文园地出现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节选以外,从三年级开始还安排了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那么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落脚点在哪儿呢?如何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如沐春风似的教给孩子呢?

一、探“课后题”之秘,寻“文言文”之点

通过梳理统编教材3-6年级文言文课后习题,笔者发现小学文言文主要有以下三特点:体现在“文言”上:统编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故事性很强的文章,而且这些故事都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通过学习学生能感受到文言文的特点——短小精悍。

核心在“文化”上: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通过学习,能从说故事内容和品人物形象中领会中国思维和中国智慧,提高审美情趣,从而成为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

关键在“实践”上:小学文言文课后习题中展示的一切“实践活动”(朗读、背诵、交流等),既关注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体现出新课标对小学古诗文学习的要求——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即朗读中培养语感;背诵中积累语言;理解字意中学习语言技能;交流中培养高雅的言谈举止;思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些都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笔者认为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特点,初步了解读懂文言文的常用方法,以达到激发兴趣,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用优秀文化甘露浸润心灵,是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归宿点。

二、搭“训练点”之梯,激“文言文”之趣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老师说过“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其实,孩子学习文言之欲同样存在,也同样需要被激活。笔者认为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课后习题所折射出的语文要素,为学生“搭梯架桥”,必能激活其文言文学习之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1)巧用“故事”。“故事”是开启儿童智慧大门的钥匙,可以说孩子是听着故事长大的。统编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大多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因此“故事”是文言文教学的首选策略。

(2)听故事:如《司马光》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老师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再引出文言文《司马光》,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通过文言版和现代版的《司马光》比较,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短小精悍。

(3)读故事:反之,统编教材中不少课文是从经典文言文改编过来的,学生学完故事后去读相对应的文言文,既能拓宽知识面,又能丰富文言语感。如学完现代版的《曹冲称象》《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之后让学生读读文言版的《曹冲称象》《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

(4)讲故事:大多数文言文后面都有“借助注释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一习题。在文言文学习结尾让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等以讲故事的形式汇报,不仅能了解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

(5)演故事:表演是小学生的强项,而小学的文言文人物形象鲜明,很适合表演。如《司马光》《杨氏之子》《两小儿辩日》都可让学生演,在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能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又能体会文言的意味和情趣。

总之,巧用“故事”通过听、读、讲、演……能让学生亲近文言文,从而揭开文言文神秘的面纱,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6)巧制“玩具”。“玩具”是孩子最重要的伙伴,孩子天生就喜欢“玩”。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玩具”,并利用这些自制“玩具”快乐地学习。

1.文言“扑克牌”:

缘起:文言文课后习题中常会看到“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某个词”的要求。其目的是教给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常用方法,以及初步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通假字”“一字多义”等现象,此时运用文言“扑克牌”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

作法:①准备“扑克牌”大小的卡片。②卡片正面写所学文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字多义、古今异义”等字词,反面写它相对应的意思和带有这个字的句子。

玩法:一生抽出一张文言“扑克牌”,另一生说出卡片中某个字的意思,并说出相应的文言文句子。此“玩具”可两个人玩,也可多人以“抢答”的形式玩。

总之,文言“扑克牌”的制作培养了学生积累文言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语言重构能力。

2.文言“小主播”:

缘起:小学阶段所有文言文的课后都有朗读、背诵的要求。而当前手机普及,笔者发现学生课余很喜欢玩手机。因此,笔者让学生利用手机中的“录音”功能,开展文言“小主播”活动。

作法:进入班级微信群,下载“小打卡”小程序。

玩法:①通过“小打卡”语音聊天,将文言文的朗读或背诵录音发送到群里。②老师对孩子的朗读或背诵进行点评;同学间也可以相互学习、点评。

总之,这个创意激发了孩子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锻炼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3.文言“小玩偶”:

缘起: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故事性,一个个人物形象可以做成一个个“小玩偶”,通过它们展示文言文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非常有趣。

作法:利用旧布头、纸片等制作玩偶类的玩具;也可直接在手指上画,做成“手偶”玩具。

玩法:同学间或学生与父母一起将“玩偶”戴在手指上,模仿文言文中人物的语气进行分角色背诵(朗读);也可自己边摆动“玩偶”边背诵文言文。

孩子们把一个个文言小故事,改编成一个个手指“玩偶剧”,积累了文言文,培养了语感,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巧借“外力”

教师借助“媒体”和“家长”之力,能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达到学习文言文最核心部分——文化的传承。

(1)“媒体”助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微课、微博等已成为当前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也能助文言文学习一臂之力。①借力“微课”:微课生动的画面和声音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之美,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三个学期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文言學习能力。因此,四年级下册起,笔者常用微课引导学生自学文言文,传承中国文化。②借力“微信”:《论语》是儒家经典,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统编教材语文园地中也收入了很多论语章句,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文言语感。从2018年起笔者通过“每日一句”,带着学生一起学习论语,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开辟“芳儿老师陪你读《论语》”栏目,以“温故”“知新”“展示”等板块和学生一起学习,展示师生学习的风采,大家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语文素养。③借力“之江汇”:之江汇教育平台是一个开放性学习平台,笔者在“之江汇”班级空间开设“国学讲坛、国学天地”等板块,定时在班级空间中发布相关的“文言小故事”“国学小知识”等,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可以说“之江汇”教育平台是我们师生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路向前的好助手。

(2)“家长”助力。孩子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部分的阅读积累是在家里完成的。因此,笔者经常以“飞信”的方式,动员家长为孩子学习文言文给予支持。家长利用周末与孩子一起读《论语》《山海经》……学国学经典;一起交流心得体会;一起表演文言文小故事,这些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还提升了学生和家长的语文素养。

立足课后习题,关注学生特点,巧设训练之梯,激发学习之趣,让孩子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语言,传承文化,提高审美情趣,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做的事情。

猜你喜欢

玩偶文言习题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动一动,手指玩偶
当当心爱的玩偶不见了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可以激发无限想象的创意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