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热潮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途径

2020-04-23刘瑜白冰荀雨恬赵于丽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业提升创新

刘瑜 白冰 荀雨恬 赵于丽

[摘    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话题,而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结合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通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政府和社会这四个角度提出相关的举措和建议,希望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途径,为高校培养学生能力提供更多思路,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完善,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3. 098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20)03- 0238- 04

0      前    言

21世纪以来,创新一直都是时代的主旋律。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随后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再次提及这一号召,从此在全社会出现了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高潮。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由此可见,创新驱动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

今年的两会当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如何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改变大学生培养方式,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时代的需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是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与此同时,企业国际化趋势也日益加快,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国家迫切需要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型人才,以发挥人才对经济和科技的促进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政府各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有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和文件,为鼓励和推动广大青年自主就业创业提供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倡导创新文化,为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

1.2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入手点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入手点。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出台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到,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随着社会对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关注度的提高,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因素制约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1.3   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提升自身競争力的重要渠道

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肩负着新时代发展的重任。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人数不断攀升,“就业难”一词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2019年毕业人数高达83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然而,与之相悖的却是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的不尽如人意。企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要求逐渐提高,而多数毕业生的能力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这一条件,从而造成了供需不平衡的状态。在这一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急需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创新型复合人才,更加积极地应对各种挑战。

2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2.1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愈发受社会各界关注

政府、高校等愈发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性,社会各界纷纷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大学生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比如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一系列便捷服务等,都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广阔的施展空间。

政府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度重视。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文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大对众创、众包、众扶等创新创业活动的引导和支持力度[2]。此外,政府对自主创业的应届生也出台了政策,例如在税收方面给予部分优惠,在创业担保贷款方面降低相关利率,参与创业培训的应届生还可享受培训补贴等,这一系列举措给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保障。

高校也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例如举办相关比赛,邀请专家学者指导点评,全方位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2016年教育部和科技部发布的《中国普通高校创新能力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高校SCI论文数量达到22万篇,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3]。《2018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也表明,2005至2017年间,我国高校专利发明数量和相关课题经费投入均呈现增长的态势,如图1-2所示,这些数据也从源头上说明了当前高校创新实践教育成果的丰硕。

2.2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尚不够完善

尽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仍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环境较差、创业帮扶措施不完善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

《全球创业观察2017/2018中国报告》显示,青年是中国创业者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在2002-2017年这15年间,尽管我国高学历创业者比例和创业活动的质量都有所提高,但是创业者对于创业失败的恐惧比例从2002年的25%上升为2017年的41%。并且,中国创业活动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不小的差距。

对于大学生而言,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无暇顾及其他能力的培养,自身能力得不到锻炼。就高校而言,可能存在设置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过于简单,缺少其他活动作为补充的问题。也存在很多高校在举办了相关比赛后,缺乏后续跟进,使得一些队伍得不到指导而放弃。在社会上,目前也缺少一套标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测评体系。大学生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创新创业路上遭遇失败,降低其积极性。

总的来说,社会各界已经为大学生这支创新创业的潜力军提供了许多优质便捷的服务,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一些措施还没有充分落实到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更多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3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

3.1.1   大學生缺乏主动创新的思维能力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虽有成效,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能够真正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的少之又少。并且,多数学生的学习仍然局限于课堂内容,却疏于消化和反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这些都使得当代大学生首先在思维方式上就受到了限制,更不必说进行创新创业。

3.1.2   传统家庭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处在目前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使得他们更易以自我为中心,继而缺乏自主创业所必要的团队意识和社交能力。另一方面,家长都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够找到相对安稳的工作,自主创业风险大且需要足够的启动资金,因而能够真正支持子女创业的父母并不多。这些因素成为当代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路上的绊脚石。

3.2   从高校的角度

3.2.1   创新创业教育盲目扩张

自国家大力倡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来,各大高校纷纷积极响应,表面上看来的确成果显著:“科技创业园”“就业创业中心”“创业孵化园”应运而生,创新创业类课程成为必修课程。但是,由于体系尚未成熟,这些举措产生的实际效果却比预想的要小很多,参与的群体有限,有些甚至带上了功利性的目的,这与最初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就创业能力的目的背道而驰[4]。

3.2.2   创业教育师资建设有待加强

大部分的高等院校中,拥有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的教师数量并不多。部分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还不足以达到能够引领学生进行创业发展的要求,甚至有些仅是照本宣科式地教导,根本不能对学生自主创业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并且,在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教与学分离的情况是常态,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脱轨,更是阻碍了一部分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5]。

3.3   从政府的角度:政府扶持力度不到位

近年来,政府也出台了许多大学生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例如《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6]中明确规定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从毕业年度起可享受三年税收减免的优惠。但是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这些政策力度还不够。此外,由于政府在选择投资项目进行扶持的时候,更倾向于考虑风险小的项目,这使得一些由于自主创业而风险相对较高的项目落选,缺少了资金的支持,保障力度不到位,就有可能损失惨重。

3.4   从社会的角度:大众对创新创业认同感不高

过去五年来,我国双创发展成果丰硕,科研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各地也都掀起了一股“双创”热潮,但是这部分热潮仅限于部分人,社会大众对于创新创业成功的认同度并不高。一方面还是受到缺乏资金等因素的阻碍,能够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案例实属凤毛麟角,创业失败率的居高不下使得部分人对于自主创业保持消极看法。另一方面,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的主流风气还是趋于保守的,人们更容易对那些安稳或者收益高的工作产生兴趣,而自主创业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且不容易成功,自然也就得不到普罗大众的认同。社会的认同度不高,更使得当代大学生创业热情下降。

4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4.1   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

4.1.1   主动学习和掌握创新创业知识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缺乏创新创业能力,与他们所接触的知识面范围较窄有一定关联。要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首先就应主动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了解就创业优惠政策,关注就创业动态,及时掌握此类信息。同时向一些有经验的创业者学习,吸取他们创业的教训,为以后的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4.1.2   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大学生应及时反思自己平时所学习的知识,而不是拘泥于课本,要学会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举一反三,主动进行思考。同时,大学生也要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所学应用到实践当中,这样一来,也能从实践中收获更多的灵感。

4.1.3   改善传统家庭思维

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影响重大,有了家庭的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也能事半功倍。因此,在自身主动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上,大学生也应将这种氛围带入家庭,让父母感受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给予相应的鼓励,避免把创新创业的种子扼杀在摇篮里。

4.2   从高校的角度

4.2.1   加强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校从来都不缺乏专业能力强的教师,但缺乏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具的教师。学校可以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加强他们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教学能力。此外,也可以向社会引进一批“双创”人才,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双创能力。教师的能力提升了,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素质的学生。

4.2.2   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结合

对于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可以进行进一步细化。不是笼统地讲解书本内容,而应当结合实际详细加以区分。此外,最好能与企业合作,给学生提供实际的创业平台,避免“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得到锻炼。高校也可以定期邀请成功人士开展创新创业类的讲座,或是带领学生真正走进企业考察,进行近距离的接触[7]。

4.3   从政府的角度

加大优惠力度,扶持政策落到实处。我国政府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相当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其中许多未能真正地落到实处。作为新时代的创业主力军,政府应当给予大学生更多的扶持:对于毕业后主动进行创业的学生,政策优惠力度要进一步加大,并且在筛选地方投资项目的时候,要适当放宽条件,扩大资金投入,关注那些涉足新兴领域的项目,将帮扶措施落实到位。

4.4   从社会的角度

营造更为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应当将目前只局限在小部分人中的双创热潮扩展至更大的社会全体,以提高社会大众对于创新创业的认同感。主流媒体可以加强对我国当前创新创业现状的报道,将成功的案例向社会进行宣传,树立典型,激发大众对创业的关注和兴趣。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利用微博等平台对这些信息加以传播,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扩大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5      结    语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作为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经成为当下发展的一个新态势。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教育理念和就业竞争环境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除了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更应当具备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和实践能力[8]。时代呼唤创新,时代呼唤创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社会中最有活力的群体,当代大学生更应当努力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高创新创业素养,成为新时代的领跑者,为社会增添新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05-04.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Z].2015-09-26.

[3][作者不详]科技部、教育部首次发布《中国普通高校创新能力监测报告》[J].中国科技财富,2017,(10):6.

[4]侯海荣,向欣,唐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思考——基于对吉林省25所高校的实证调查[J].现代教育科学,2017(12):30-37,42.

[5]李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4):74-77.

[6]财政部.關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Z].2011-01-01.

[7]张晓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5):214-215.

[8]姜骞,刘晓伟,胡国杰,等.以创新创业大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路径选择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89-91.

猜你喜欢

创业提升创新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双创”国策下的阶段性经营、资本知识架构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