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职业技术技能提升的必要性及路径
2020-04-23刘宝磊
摘要 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要实现从农村人向市民的转移、从中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移、从以个人在城镇务工和居住为主向举家迁移到城镇转移、从低收入阶层相中高收入阶层转移,彻底转变为城镇人或市民,需要以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的提升为前提。本文分析了实现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的职业技能提升的必要性,提出了拓宽农村劳动力提升技术技能的途径,以期为加快实现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职业技能提升;必要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6-0254-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促进下,沿海“三来一补”工业、乡镇企业和城镇工商业的大规模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放松导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快速转移。这种转移仅仅是改变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性质,让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在农村没有工作或工作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转移到城镇工商业工作,这种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转移模式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下的一种合理选择,在城镇工资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但是,在户籍制度约束和相关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下,這种转移并没有改变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性质。他们在户籍身份上仍然属于农村居民,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仍然与城镇职工存在巨大差异。这导致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以后仅仅依靠微薄的工资收入养家糊口,他们在城镇没有户口,没有“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子女不能在城镇上学,当他们的劳动力不能为城镇工商业服务时就要回到农村,再次转变为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彻底性严重制约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不能长期在城镇居住、上学、消费和养老,限制了我国消费总量的增长和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发挥,限制了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同步推进。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在2.88亿人左右,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远远不能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如何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实现农村劳动力“二次转移”,让他们彻底从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利,是目前破解城乡“二元经济”、快速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1 农村劳动力实现“二次转移”提升职业技术技能的必要性
1.1 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效益低下、生产和经营模式较为落后,沿海地区依靠“三来一补”模式快速实现了工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增加,促进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第一次大规模转移,也造就了“农民工”这一专有名词。目前,农村劳动力第一次转移已经接近尾声,我国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88亿人,年增长数量逐步下降,预计到202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最高峰,之后将保持稳定或趋于下降。与此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劳动力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大量受过大中专教育的劳动力竞争下,很多低学历、低技术技能农民工的就业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导致就业质量低下、从业收入提升缓慢,亟须通过提升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来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需求。
1.2 农村劳动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和收入水平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务工前接受过技术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低。由于他们本身受教育年限平均只有8.2年,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其学习知识、新技术技能比较慢,在大量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下,他们选择就业岗位和提升收入水平的难度较大。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要实现高质量就业和获得高水平收入,只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和综合文化水平。
1.3 农村劳动力彻底转变为城镇居民的需要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虽然放开了中小城镇的户籍限制,但是大部分城市仍然对落户人口提出了或多或少的限制条件,在这些条件中学历和技术技能等级是最重要的条件。农村劳动力要想真正转变为城镇人口,获得城镇居民身份、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福利待遇,只有通过接受较高等级的学历教育或通过接受技术技能培训来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等级,才能顺利地成为城镇居民,实现自己和家庭的城镇化、市民化。
2 农村劳动力实现“二次转移”职业技术技能提升的路径
2.1 通过接受高职教育提升自身技术技能和学历水平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的战略任务,扩招对象包括农民工,为农民工接受正规的高职学历教育和技术技能提升提供了政策支持。高职院校按照政府要求已经开始面向农民工招生。作为国家正规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专门培养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拥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经验。高职院校为农民工接受高职学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高职学历教育也为农民工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机会提供了良好的学历基础[1]。
2.2 通过自学考试提升自身技术技能和学历水平
我国自学考试已经具有几十年的开办历史,拥有成熟的办学经验,特别是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大规模应用下,为学习时间不规律、不能通过正规学校教育提升学历和技术技能的人群提供了大量学习的机会。另外,自学考试有学习时间自我安排、考试科目弹性分布、不需要在校学习、国家承认相关学历等多重优势,很多农村劳动力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了提升学历水平的机会[2]。
2.3 通过企业校企合作开办的现代学徒制班提升自身技术技能水平
国家鼓励企业和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深度产教融合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提升企业职工学历与技术技能水平,校企现代学徒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为企业职工量身定制的提升技术技能水平的机会。农民工通过参加校企现代学徒制班,不仅可以做到边工作边学习,还能够将学习内容与自己所在企业的工作岗位进行有效对接;学习完成经考核合格后企业可以直接将他们安排在更加合适、技术技能需求更高、收入水平更高的岗位上工作。这样以来,既提升了农民工的技术技能,又解决了企业高层次劳动力短缺的問题,同时高职院校也拓展了教育培训市场,实现了企业、高职院校和农民工三方共赢[3]。
2.4 通过国家正规的技能等级考试和技能鉴定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制度是我国为达到一定理论水平和技术技能的在职工作人员和在校学生取得一定技术等级资格的制度安排。按照参加技能鉴定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技能水平一般分为初级职业技能资格、中级职业技能资格和高级职业技能资格3个等级。初级技能鉴定一般对学历的要求较低甚至无学历要求,取得初级资格后经过一定年限可以申报更高等级的职业资格鉴定,鉴定合格即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职业技能等级资格,可以从事与相关职业技术等级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型工作岗位[4]。
3 结语
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劳动力作为人才支撑。对于大量文化水平低的农村劳动力来讲,如何提升他们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是能否适应国家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可知,农村劳动力可以通过接受正规高职教育、自学考试、校企合作开办的现代学徒制班、职业技能鉴定等途径实现提升学历水平或职业技术资格等级,从而让自身更加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自身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升,最终实现从农民工身份转变为市民,完成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
4 参考文献
[1] 林海华,朱晓琳,高亚涛.内蒙古农牧民工提升学历与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来自373份农牧民工的微观调研数据[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2):3-10.
[2] 董长瑞,王秀燕,崔亚东.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决定:学历教育还是技能培训?[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2):84-93.
[3] 王海燕,彭红艳.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型的实践路径探析[J].工会理论研究,2019(1):51-58.
[4] 刘宝磊.株洲市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与创新研究[J].乡村科技,2018(3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