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着力点探析

2020-04-22苏瑞莹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高校思政课着力点

摘 要:如何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加强和创新课堂教学,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关键。我们要以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思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升教师素质,实现“引领性”供给;整合教学内容、实现“优供给”;创新教学思维、实现“有效性”供给等方面入手推进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着力点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福建省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课题编号:JZ180150)的阶段性成果;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年资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18D25)、学院2019年度科研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9XM02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苏瑞莹(1977~),女,法学博士,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思政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联系电话:15859598001;邮箱:309971767@qq.com.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次成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街谈巷议的热词,同时更是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作为经济学名词,“供给侧改革”强调的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通过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能有效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合理分配,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基本的动力。“供给侧改革”既是一种手段,同时更是一种思维。尽管其起源于对经济上的治理,但其实其同样适用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就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说,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一个重要主阵地和主战场,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失衡,导致供给侧自身所具备的引领力、感染力、吸引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现象。

基于此,从提高课程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出发,用改革的办法矫正教学要素配置,丰富教育供给结构,扩大有效供给和传递,提高高校思政课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侧”的利益需求,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等就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之所在。

一、从供给的主体来看,提升教师素质,实现“引领性”供给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心中有信仰,眼睛更明亮,语言有力量,行动有导向。作为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使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所承担的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为国家建设育才,为党的发展育人,为民族复兴添智的光辉事业。重任在肩,使命在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之路走向何方,学生之魂铸成几何,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不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思政课教师是决定性因素。由此,办好思政课,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铸魂育人的思政良师就成为重中之重。

首先,思政教师应铸牢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魂。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信仰归根结底是建立在理性认知基础上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所认定的人生方向以及价值目标的一种内在认同。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自身必须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就是自身必须有对所讲授的内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因為,只有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只有自身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在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保持清醒笃定的方向感;才能以自身坚定执着的政治信仰以及扎实丰厚的理论功底,把党的理论、路线以及方针、政策讲深讲透;才能以自身良好的思想品德、坦荡的胸襟以及高尚的情操、正直的为人去熏陶、感染学生;才能在讲清问题的同时通过引导青年学生感受身边、周围生活所发生的变化以真正感悟社会生活前进的脚步,从而有效地引导青年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以真正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其次,思政教师应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思政课教师的党性修养强与弱,政治站位高与低,既能直接影响广大青年学子第一粒人生扣子是否扣得正确,同时又会直接影响着我们党和政府在学生中的威望以及号召力的高与低,强与弱。因此,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政治素质、人格修养和党性修养,在信道、明道、问道、传道和悟道的基础之上,不断加固信仰的“承重墙”,不断增强情怀的“温度计”,不断筑牢人格的“压舱石”,就成为是否能够当好思想理论的“播火者”、是否能够守好高校意识形态的“责任田”的重中之重。因为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自觉提高政治站位,才能在增强“四个自信”的基础之上,通过更好地将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的经典故事特别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故事等,融会贯通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理论研究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

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

当前,科学技术加速变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为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知识视野。不仅必须通晓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相关知识,同时还必须掌握和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管理学、领导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全面发展成才的需要。因为,也只有具备如此宽泛的知识视野,才能有效实现不同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衔接以及融会贯通,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娴熟驾驭课程内容,更好回应学生关切。

第四,思政教师应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

有爱才有责任。在2019年3月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书记在深情地回忆了初中政治课老师含泪讲授焦裕禄事迹的故事之后指出,这一节课在他的一生当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对他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意义。他强调指出,“教师在课堂上的情怀,最能打动人,有了真情才能感染人”。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列宁曾这样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情感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具有异常的内驱力,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能够架通心灵的桥梁,也是温暖教育的旨归。一声问候、一个轻抚,都会温暖学生的身心,叩响学生的心灵。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具备这种“仁爱”情怀。因为思政课特别是高校思政课,直面的是人的心灵世界,所致力于要解开的是青年学生精神世界中的深层困惑问题,因而更应该在遵循青年大学生情感心理过程规律的前提之下,针对青年学生所直面的学业压力、情感困惑、经济困难,创业迷茫、就业惶恐等一系列问题,用自己的仁爱情怀去倾听、去陪伴、去指导。尊重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心声,以自身深厚的人文底蕴、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健康明朗的气息不断地感召学生影响学生,从而使青年学生的精神和气质在耳濡目染中得以升华,以逐步培育其对人类命运更多人文关怀和治国平天下的豪气,增强其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从供给内容来看,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优供给”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加速变革,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知识推陈出新的周期不断缩短。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自觉对标思政课的高标准、严要求,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以有效实现“优供给” 。

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正确认识其中所蕴含的鲜明时代内涵和重要时代价值。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中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历史与实践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为一种科学、彻底的理论,不仅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同时也兼具有方法论意义以及价值引导的作用。为此,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所蕴含的鲜明的时代内涵和重要时代价值是什么等基本问题,思政课教师都应向学生讲清楚,讲明白。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并通过充分运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材料、新经验等以不断地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以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其次,应大力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积极地融入到对社会理想追求的伟大事业中。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家国一体”。正是这样的文化传承,涵养和塑造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从身为“天下第一师”的孔子所发出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到被誉为“亚圣”的孟子所发出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等豪情壮语均蕴含着浓浓的“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这不仅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同时也可以说是每个人的一种立身之本[2]。为此,作为一名新时代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该在厚植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覺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3],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着力于筑牢青年学生的信仰基石,着力夯实青年学生的人生根基,着力激扬青年学生的青春梦想。从而逐步地增强广大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和奋斗追求自觉地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洪流之中。

再次,应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理解我们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古往今来,一切现实问题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所以仅仅关注当下的发展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历史,追根溯源。我们不仅要看到我国当前的现状是个什么样,还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厘清历史线索,挖掘历史材料,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4]。要深刻地认识和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于改革开放40多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发端于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立足于近180年中华民族由近代日益衰败转而走向伟大复兴的壮阔历程;根植于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辉煌历史和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灿烂文化。而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从“站起来”、“富起来”到逐步迈向“强起来”的全新的时代。而直面这一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就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与紧迫感,以党史国史为最好的教科书,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历史、珍惜历史、敬畏历史,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的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也只有知历史,看今朝,想长远,才能在成长中保持一颗火热的心,保持一种追求真、善、美的品质,以“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执着,用爱国主义的激情拥抱时代、拥抱事业、拥抱人生,从而成就一个心系国家民族、情牵黎民百姓的光彩人生。

三、从供给的方式来看,创新教学思维,实现“有效性”供给

所谓创新教学思维,是指不仅积极践行“三个课堂一体”机制;同时在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成长规律以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的基础之上,重点打造实践育人“三个平台”,以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从而有效提高育人水平。

首先,积极践行“三个课堂一体”机制,确保三个课堂的实施效果。

一是做实第一课堂,夯实实践基础。“第一课堂”即课堂实践育人。包括思政课堂实践育人和专业课堂实践育人,以尽可能广泛地把育人元素调动和利用起来,最终回归到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上来。所谓思政课堂实践育人,是指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不断地挖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基础之上,把尊重大学生、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首要任务,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宗旨,通过不断地探索、丰富和拓展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如建构交互性、研讨式的教育教学方式等,把“话筒”交给学生,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深入问题”、“发散问题”、“总结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探究心理和辩论热情,以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设计环节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审美观、自己的案例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更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能够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去解读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直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使青年学生逐步形成与社会发展需要一致的正确政治路线和高尚道德规范,进而达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自觉“认同——赞赏——践行——追求”的境界。所谓专业课堂实践育人,是指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知识和传授技能的过程中,按照价值引领、能力达成、知识传授的总体要求,根据专业课程的内涵和特点,合理挖掘和准确把握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的过程中积极引导有效渗透,潜移默化地施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努力建设一批充满德育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是做活第二课堂,提升实践能力。“第二课堂”即通过开展校园内外实践活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谓校内实践活动,即以学院“青马工程”暨学生干部骨干培训班以及各系部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为载体,通过不同主题的理论宣讲、研讨会、励志微视频制作以及辩论赛、知识竞赛、论文征文、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4],积极地引导青年学生努力做到原原本本读原著,原汁原味学原文,逐字逐句悟原理,从而不断增强学习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及亲和力,以不断地激发起青年学子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所谓校外实践活动,即以“青春建新功”为主旋律,以“理论之光·国情社情调研”、“铭记历史·红色足迹寻访”、“聚焦时政·理论政策宣讲”、“走进企业·职业精神感悟”等为主题[4],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去,开展改革开放国情社情考察、“青年大学习”课题调研、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调查、脱贫攻坚新成果关注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活动,积极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五通倡议”和“绿色丝路”、“健康丝路”、“智力丝路”、“和平丝路”等发展理念[4],以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深刻了解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新成就的基础之上,积极宣传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做特“第三课堂”,强化服务应用。即以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为核心,以树行业新风为重点,通过组建“新能源·新制造”考察实践团、“永远跟党走”红色传承团、“暑期乐园”教育关爱团、“家校关怀万里行”精准家访团、“我是河小禹”护河环保团、“运动与健康”赛事服务团等重点实践团队,依托学生专业优势,在各小学、街道办事处等广泛开展政策宣讲、用电宣传、科技支农、文艺演出、文化帮扶以及应急救护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红色教育中传承精神,在踏实劳动中增长才智,在服务社会中滋润心灵,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民生发展。

其次,是构建“三个育人平台”,实现三个平台联动。

一是打造素质拓展平台,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即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专家报告会、读书交流会、专题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诸如“工匠文化讲习所”、“寻找最美人物”以及“我的青春故事”等活动,在校园内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依托“技能节大赛”以及“才艺风采展”等一系列活动展示平台,大力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以及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而有效地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通过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地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品牌项目等,努力提高各類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以及文体活动等各级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以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水平[5];通过深入实施“一院一品”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工程,打造学校科技文化艺术活动等素质拓展教育品牌项目等,引导青年学生通过分享“说”、展示“拍“、交流“演”等形式,用学生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语言、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方式解读理论、宣传成就、展示风采,积极传播青春正能量。

二是打造创新创业平台,着力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即通过加强各类专业实验室、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及学生创客实验室、创业培训室、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通过与地方和企业共建科创中心和孵化器等,大力推进“有形”平台建设。此外,还可通过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全省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以及通过推动专业教师、学生、工艺大师、技能大师、能工巧匠以及社会成功创业者等联合起来组建“双创”团队,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项目孵化、应用推广等活动,以大力推进“无形”平台建设。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有形平台”和“无形平台”的实战中切身体悟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价值和魅力,进而潜移默化地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内化到自身的精神结构之中,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责任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是打造虚拟实践平台,着力引导学生契合时代特点促进自身发展。此平台旨在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加强在线教育教学平台和资源建设,开发思政微视频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慕课课程开发。环视当今大学校园,在校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一代人,被称为“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一代大学生,他们自开始学习之日起,就是在一个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的,在生活中很早就接触了网络新媒体,这是他们接受新技术条件下学习方式变革的有利条件。所以,结合信息化条件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特点,融合信息与网络技术,通过积极打造基于数字广播、门户网站以及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通过积极构建思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多媒体在课堂和课下的全程利用等,就可以更好地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在及时地关注并正确地认识社会热点、了解国情校情的基础之上,以网络教学平台和手机移动终端为载体,通过积极参与理论研讨、专业建设、管理服务和校园文化建设等,以更好地服务自身的成长成才,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总之,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的,强调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给侧改革”,既不是意味着对需求侧的重要性加以否定,同时也不是意味着无视实际情况一味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而是应以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为最终目的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建构新的供需结构,以实现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从而让结构和资源的配置更合理,让需求更合理,以有效地、全面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达到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8.

[2]黄美娟.基于供给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审视[J].广西科技师范學院学报,2016(02):97-100.

[3]罗永剑.习近平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9(01):1-3.

[4]苏瑞莹.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9(01):55-59.

[5]翟金德.基于课程思政与第二课堂融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路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8(23):133-135.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高校思政课着力点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四个“着力点”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肖亚庆宣布下半年工作“五要点”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多元视角,准确把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