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中失败的原因

2020-04-22王瑶

兰台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失败

王瑶

摘要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战略决战。解放军以少胜多,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国民党军在兵力、装备均占优势的情况下,兵败淮海战场,战略失措、指挥不当、派系掣肘、经济腐败以及外交受困等多方面因素都是其失败的导火索,是其反人民战争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  淮海战役 国民党军 失败 原因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期间,国民党军共集结7个主力兵团,2个绥靖区部队,34个军,80万重兵,出动飞机158架(2957架次)、坦克215辆、火炮4215门,由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与人民解放军60万大军进行了65昼夜的鏖战。最终,损失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1个绥靖区司令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1个快速纵队,共计伤亡55.5万余人。究其失败原因,大致如下。

一、统帅层战略失措,举棋不定,贻误战机

济南战役失败后,国民党军固守郑州、徐州、济南三大战略重点的防御计划破产,徐州直接暴露在解放军面前。徐州乃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后方联络线长,兵员弹药补充困难,难以持久作战。为了“借使在济南所犯的错误不致重复”[1]39,蒋介石曾考虑改变其固守大城市的战略,决心放弃徐州,但此举会影响到美国的支援以及可能承担“失地之罪”,在政治上于己不利。因此,至淮海战役发起前,对于徐州守或不守,始终犹豫不决。

1948年10月下旬,国民党国防部才召开军事会议,部署了以徐州为中心的“一点两线”防御态势,即加强徐州外围的守备,把兵力布置在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上,意在固守徐州,确保华中。固守徐州的计划还未实施,几天后国防部又拟定了“守江必守淮”的主张,守徐州此时变为了退守淮河。经过讨论,决定“徐州‘剿总除一个至两个军坚守徐州外,所有陇海线上的城市完全放弃,集中所有可以集中的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间津浦铁路两侧,作攻势防御”[2]10。这一计划实际上是置徐州等城镇之永久工事而不顾,把部队放在无既设阵地挨打的方针。杜聿明认为“古今中外战史中还找不到这样一种集中会战的战略先例”[2]10。

就在此意见尚未正式成形之际,东北败局已定,蒋介石急忙回到南京,拟定了“徐蚌会战计划”。名为“会战”,实则将国民党军主力集中于蚌埠附近,守备淮河一线,只留一部分守备徐州,以掩护徐州国民党军主力的撤退。由此可见,蒋介石已有意“放弃徐州”。但直到11月4日国防部参谋总长顾祝同才带着这一计划来到徐州,结果又未当机立断,迟迟疑疑,第二天才对此做出部署。

正当国民党军犹豫之时,11月6日解放军发起了强大攻势,蒋介石这才正式下达行动命令。战略决策上的举棋不定,致使国民党军此时已经丧失了扭转时局的主动权,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是其溃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蒋介石独断专行,指挥不当,因小失大

淮海战场上,蒋介石高度集权,“不论大小情况的分析、大小部队的调动,都要通过蒋的决定指示”[2]12,没有集体、民主的决策过程。“而蒋本人又不能集中精力掌握全盘情况,每日仅凭一次所谓‘官邸会议来决定指挥部署,或凭他本人‘灵机一动,乱下手谕”[2]12,甚至是随意否定既定政策。由于缺乏对实际战况的科学判断与战略思考,所有的指挥与调度到了前方,都是失策之举。

战役前,杜聿明曾拟定《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企图趁华东、中原分离之际,集中兵力,先发制人。杜聿明带着这一计划亲自到北平请示,蒋介石批示“此案可行”[2]7。然而,就在杜聿明准备实施之际,蒋介石突然急令其放棄该计划,火速赶赴东北“救火”。这一改变,致使徐州国民党军整整21天无所作为。战役中,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蒋介石下令黄百韬兵团向徐州收缩,既然收缩了,却又让其苦等两天,掩护第44军,贻误良机,被歼于碾庄;黄维兵团被围后,起初令其固守待援,后援军受阻,又令其突围,惨败双堆集;南北对进三路会师计划受阻后,急令杜聿明率部放弃徐州向西南撤退,途中却突令其改变方向,被俘于陈官庄。蒋介石每一次的“灵机一变”,部队都要仓促应战,致使国民党军一步步走向失败的深渊。

面对蒋介石的独断专行,前方将领“不遵从,即有违命之罪;遵从则自投罗网”[2]12,毫无临机处置权。因此,带来的后果便是唯命是从,抑或保存实力,逃避作战。杜聿明从徐州撤退后,面对突然转变方向的命令,思想上非常抵触,也有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2]34的想法,明知改变方向会陷入绝境,但囿于蒋介石指示十分严厉,又怕担责,考虑再三,决定服从命令,结果为解救黄维兵团丢了三个兵团。黄维兵团被歼后,蒋介石仍在责怪黄维没有按他的计划在白天靠空军掩护突围。

正是蒋介石的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对各级将领主观能动性的限制,导致每一场战斗决策一再变更,因小失大。这一矛盾斗争贯穿着国民党作战全过程,加速了其失败的进程。

三、内部派系林立,互为掣肘,缺乏协同

淮海战役国民党军投入的兵力,除蒋介石嫡系部队外,还有桂系、西北军、川军以及地方实力派等,为保存实力,他们之间相互掣肘,毫无大局可言。

派系矛盾最为突出的是蒋桂之争。战役发起前,蒋介石计划令桂系的白崇禧到蚌埠统一指挥徐州、华中两大“剿总”,进行“徐蚌会战”。本来同意的白崇禧一夜之间出尔反尔,突然变卦。这与桂系“逼蒋下野”,“存心要拆蒋介石的台”[2]54有关。白崇禧不仅拒绝指挥,还极力制约蒋介石从华中地区调兵增援淮海战场。经过双方多次斗争,蒋介石只调动了自己的嫡系黄维兵团,但也只是编入了实力较弱的两个军,不但削弱了该兵团的实力,也推迟了集中和东调时间。当徐州战场吃紧时,他更是拒不发兵,也不作战略配合,在汉口静观风向,坐收渔翁之利。蒋桂之争严重影响了国民党最高统帅部的备战与指挥。

不仅是蒋桂之间,国民党军嫡系部队内部之间,嫡系部队与杂牌军之间,亦是矛盾重重。平日里拉帮结派,争长斗短,战时更是尔虞我诈,各自为战。黄百韬兵团尚未合围之时,蒋介石令徐州国民党军前去增援,而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唯恐丢失徐州,迟迟不执行,贻误战机。后邱清泉、李弥两兵团东进解围,进展迟缓,一方面是因解放军顽强阻击;另一方面也与邱、黄长期不和、积怨过深有关。以至第25军军长问黄百韬要不要突围,黄百韬说:“反正是个完,突围做什么?送狼狈样子给邱清泉看着快意么?不如在此地一个换一个地打下去,最后不过一死……叫黄埔同学看看,也好好鼓励他们以后不要再勾心斗角地只图私利。”[2]194

原属西北军系统的刘汝明兵团作战中为了保存实力,经常对上级的命令阳奉阴违。刘峙原令其在战略要点宿县留一个师驻防,他本来答应照办,最后还是拒绝派兵,直接导致了中野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攻克宿县。对此,刘汝明竟然解释说:“他们老是想宰割我这点部队,如果要派一个师出击,我这个兵团还有什么作战力量?真岂有此理!”[2]464

国民党官兵在回忆淮海战役失败的原因时,大多都提及了部队与部队之间缺少团结协作。就像刘峙总结的:“各部队长个人相互间,平时在精神上有隔阂,战时在支援上复不易协同,致虽有大军,亦难以发挥最大综合战力。”[3]171

四、政治经济腐败,丧失民心,矛盾激化

抗日战争的胜利,给经历了百年外国列强欺凌和压迫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对新生活的渴望。然而,人民的满腔热情,得到的却是冰冷的回报。1946年6月,蔣介石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发动内战,把战争的负担再次转嫁到人民的身上。

淮海战役期间,面对国民党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失败,远离战场的城市里,政府官员更是丧失革命信仰,歌舞升平,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大发战争横财;为了弥补军费支出,滥发钞票,物价暴涨,经济调零,社会矛盾一步步激化,反蒋反战斗争十分激烈。国民党军不仅得不到国统区老百姓政治和物质上的支持,还遭到了人民各种方式的抵抗。群众只要发现国民党军被打散、被打伤的官兵即向解放军报告、引路,甚至是给国民党军谎报军情。据杜聿明回忆:“徐州附近人民对于国民党军实行了严密封锁,国民党军的特务只能派出,无法返回。徐州四周密布的特务电台完全失去了作用,甚至有许多地区人民以虚报实,或以实报虚,迷惑国民党军。如丰县、黄口间仅有解放军二、三野(中野、华野)之一部,而国民党军从百姓方面得来的情报是二野(中野)主力;又如二野(中野)主力已先到涡(涡阳)、蒙(蒙城)地区阻击黄维兵团,而国民党军得来的情报则是这方面没有解放军的野战军。”[2]17-18国民党军第18军军长杨伯涛在回忆录中也写道:“看见解放军和老百姓住在一起,像一家人那样亲切,有的在一堆聊天欢笑,有的围着一个锅台烧饭,有的同槽喂牲口,除了所穿的衣服,便衣与军装制式不同外,简直分不出军与民的界限……我们这些国民党将领,只有当了俘虏,才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在强烈的对照下,不能无动于衷,不能不正视铁的事实,承认共产党、解放军所在的地方,和国民党、国民党军队所在的地方,有两个世界的天壤之别。”[4]497

不仅是老百姓,淮海战场上的国民党官兵也是士气低落,悲观厌战。杜聿明指挥部队撤离徐州时,从一开始就变成了无序的逃跑,丢盔弃甲,各自逃命,溃不成军。危急时刻,各级指挥官更是放弃指挥,或是化装潜逃,或是乘战车逃命,都是常见之事。据不完全统计,战役期间,国民党军投降32万余人,投诚3.5万余人,起义2.8万余人,占被歼总数的三分之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国民政府的腐败,使其彻底失掉民心,也彻底丧失了战争取胜的基础。

五、美国停止美援,“倒蒋换马”,内外交困

二战后,美国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给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政权以大力支持,积极扶蒋反共。国民党发起的内战,其实就是一场由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战争。究其目的,不外乎“要使中国非共产党化,维护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要遏制苏联的势力,维护和拓展美国政府在远东的势力和利益”[5]686。

经过两年内战,战争形势愈来愈有利于人民解放军。为了挽回败局,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把希望寄托于美国政府的援助。淮海战役期间,先后向美国政府提出派美国军官来指挥作战,增加物资援助等要求。但美国政府终究是从自身利益出发,面对蒋介石军事上的连连失利,对以其为首的政府逐渐失去了信心,对战局也持悲观态度。国民党政府任何增加援助的请求,美国政府均婉言拒绝。甚至宋美龄访美,再三向杜鲁门求情,都无济于事。与此同时,他们也寻找到了代替蒋介石的人选,这人便是国民政府副总统、桂系首领李宗仁。桂系与蒋系本身隔阂就深,对蒋介石的统治早已深恶痛绝,巴不得借机逼蒋下野。至此,蒋介石借美国之力摆脱败局的黄粱美梦彻底破灭,美国政府公开宣布要蒋介石下野,由李宗仁上台,从而使其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彻底崩溃,加剧了淮海战场的失败。

综上所述,国民党在军事、政治、经济上的种种表现,都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因素。除了以上几点外,战场指挥官措施不力,整体与局部没有互相关照等细节性原因,本文就不一一赘述。但归根到底,其战争的非正义性终究注定了这场败局的到来。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失败
从淮海战役档案见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伟力
纪念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1949年统一财经:经济上的“淮海战役”
从淮海战役看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步骤
论《欲望号街车》中布朗琪的性格与宿命
浅谈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一份写满“失败”的治愈系简历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蛋解创业:熬一碗“失败”的鸡汤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