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贫困大学生开展思政工作的困境与突破
2020-04-22朱锦华
【摘要】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学校、教师、大学生群体的参与,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共同配合。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着发展困境,本文主要对这一困境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困境的突破方法,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生 思政工作 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1-0073-01
引言
贫困大学生的基本状况体现在经济层面上的困难,在进行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要重点关注到经济条件差会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所带来的影响。在日常工作中,明确高校贫困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并采用针对性的问题解决办法,与大学生一起逐一攻克难题,共同努力探寻真正的人生价值。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困境
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来说,社会舆论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从目前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一部分社交媒体倾向于集中报道成功人士的资产、致富捷径等方面的内容,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如果社会舆论环境中主流思想都是此类内容,则会在很大程度上使高校贫困大学生产生焦虑和自卑的态度[1]。部分高校贫困大学生受到社会中广泛推崇的成功学影响,自己对于个体、团体、利益和成功的认知可能会存在偏差。如果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加强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性,贫困大学生群体容易进入到思维误区,进而影响到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困境的突破方法
(一)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不健康的社会环境会增加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对此,社会要积极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道路中,社会舆论和大众传媒要采取正面报道的方式,弘扬宣传大学生艱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比如,在公众关注的网站和论坛中,扩大对公益项目的宣传,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到贫困人口的生存现状,更积极主动地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此种发展模式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学生不会因为受到歧视而产生自卑心理,并且还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群体的关爱,进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提高思政教育关注度
高等院校是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环境。提高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关注度,有利于发挥出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层面上的主导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心理素质,为今后成功成才奠定基础。比如,某地区的高校采用了校园广播宣传推广的方式,每日午间校园新闻广播结束,播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的理论思想。同时,在新的发展时期,还结合习近平同志在各大会议当中提出的理论论点,由专业的思政教师对观点的内涵进行解读,方便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理解。让大学生们真正感受到自己被关心和被爱护,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三)重视家校联合教育管理
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高校的独立任务,在组织管理阶段,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在构建了良好舆论环境,提高学校对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之后,还要采取家校联合教育管理的方式,发挥出家庭阵地的重要价值。在尊重贫困生家长的基础上,构建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达到一致的教育管理目标。比如,某地区的高校设计了“新家长课堂”、“家校联系卡”等管理模式,在每个学期开学和期末,都为家长写一封信,与家长交换学生在校和在家中的状态,有利于掌握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生活条件差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多种资助模式,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使家长能够更积极地配合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和教学管理,改变贫困的现状。
(四)搭建大学生综合素质平台
除了上述方法外,在进行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要为大学生搭建综合素质平台,让大学生们参与到校园文化生活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比如,我国某地区的高校每年在新生开学之际,都会举办“校园文化节”,为学生们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氛围。在此种模式下,鼓励高校贫困大学生参与到其中,为新生们展现学校的精神面貌。学生们在参与到科技、艺术、体育和学术等多种不同的文化活动中,可以获得精神层面的洗礼,增强文化自信。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多种不同的组织与管理方法,从多个层面上为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引导。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大学生以及社会群众,在面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时,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理解其生活状况,鼓励大学生以健康的态度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盈盈.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问题与教育策略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4(12):90-91.
作者简介:
朱锦华,工程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