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能力、人文素养与文化传承
2020-04-22王子衿刘慧媛
王子衿 刘慧媛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几所高校的在校生开展抽样调查,了解目前高校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及接受艺术教育经历,分析影响大学生艺术素质水平的因素,并对学校和高校生提出合理建议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设置 艺术素质 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1-0004-03
引言
不论是在义务教育过程中还是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青少年的艺术素质的培养不容忽视,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新生代力量,我国青少年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普通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为大学生开设相关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通过这些艺术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而艺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本文通过对北京几所高校的在校生开展抽样调查,了解目前高校生的艺术素质水平及接受艺术教育经历,分析影响大学生艺术素质水平的因素,并对学校和高校生提出合理建议的目的。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是来自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的在校生。学生年级涉及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全部年级。学生专业涵盖文史、理工、经管、艺术、教育、农林等。研究使用文献研究法、抽样调查法、访谈法等。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我们通过问卷设置,将这些同学分为两类,即对有艺术专长和没有艺术专长的同学进行区别分析。
为了最大限度排除“部分同学受到过课外专业艺术教育”这一事实对我们分析“学校课程对学生艺术水平影响”这一问题的干扰,我们针对这两类同学,我们在设计母问卷的基础上,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子问卷,本文主要从没有受过课外专业艺术教育的同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学校课程设置对学生艺术水平的影响。
2.调查结果
2.1我国艺术教育取得的成就
2.1.1帮助学生拥有一技之长
接受调查的高校生来自我国不同地区、就读于北京不同大学、不同年级的不同专业,具有较为普遍的代表性。在些同学当中,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自己拥有至少一项艺术专长,其中选择民乐的同学数量最多,其次是声乐与绘画,人数相当,西洋乐紧随其后,写作、摄影也广受欢迎,还有部分同学选择了表演、戏曲或工艺。
2.1.2激发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
绝大部分的同学表现出了对艺术学习的享受、欢迎乃至渴望。同学们普遍认为艺术教育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修养,增强生活的幸福感。还有一部分同学指出自己的艺术修养曾对学习和工作有所助益。许多没有艺术专长的同学也表示非常希望以后能够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并且培养自己的艺术专长。
2.1.3引导学生建立审美观、提升人文素养
大部分同学的艺术教育启蒙始于学校课堂艺术教育,小学课程设置中的艺术类课程,对于同学们来讲都是十分珍贵的回忆,并且这些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学生对待艺术的态度,逐渐培养和引导着学生的审美观。同时,对于较少参加课外文艺活动的同学来说,课堂艺术教育是他们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2.1.4實现了文化的传承
在调查中,许多同学表示,学习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和中华传统的艺术知识,如书法、戏曲、篆刻、五音调式等都能激发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让他们愿意去了解更多关于本土文化的知识。
2.2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空间
经调查分析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愿意接受艺术教育,对提高自身艺术素养有着积极的态度;而学校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有着极大的影响。
2.2.1现代媒体对艺术教育贡献巨大,对比而言课内艺术教育力度不够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在大学前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艺术教育,但是还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从未接触过,原因是部分省份的部分学校没有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最基本的渠道是校内课程,但是仍然有很多学生认为最能使自己受益的了解艺术的渠道是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学校课程虽然是学生接受艺术教育最具有普遍性和最主要的途径,但是课内艺术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却不及媒体传播,因此课内艺术教育力度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2.2课程内容缺乏对中国本土艺术的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限
调查中同学们普遍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知之甚少,更有甚者分不清艺术家的界定把郭敬明、乔布斯列入其中。在问及同学们最欣赏的艺术家时,出现频率最高的答案是贝多芬、达芬奇、莫扎特等西方古典艺术家,随后才是梅兰芳、徐悲鸿、杨丽萍等中国近代、当代艺术家。相比于西方的雕塑艺术,同学们对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了解得较少。由此可见,同学们需要接受更多的本土文化教育。
2.2.3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艺术创作主动性的培养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将创作和赏析作为两种倾向区别开来,结果发现,在参与调查的同学当中有88%喜欢听歌,但是会演奏器乐和喜欢唱歌的只有25%;喜欢看书的有65%,但是喜欢写作的只有21%;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美术、语言表达艺术等领域。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够欣赏艺术作品,但是只有半数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相比较于艺术创作,大多数同学更喜欢接受、欣赏艺术作品。
2.2.4课业压力较大是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调查显示,10%左右的学生尤其爱好文艺,60%的学生有诗词摄影等艺术类的爱好,只有30%的学生表示对文艺没有过多兴趣;由此可见,学生本身提高自身艺术素养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在现有的学业压力下,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较多,没有课余时间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2.2.5学生自身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能力对其自身艺术素质培养有着重大影响
调查显示四分之三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拖延症”,原本计划好的安排会因为懒惰或拖沓而被拖延甚至取消。许多同学表示未能合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做到高效。这说明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控制力、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不匹配,大部分同学会因为自身原因而没有时间去进行自我艺术素养提升,有时间的同学中,由于个人因素也未能进行自我提升,因此,只有少数同学能够真正的进行自我艺术素质培养。
3.调查结果分析
3.1课程内容影响学生艺术认知视野
学校课程作为学生接受艺术教育、建立知识架构、开阔认知视野的主要途径,对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之前的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学生对艺术家的认识主要来自于课堂和网络、电视等媒体。理想状态下,学校课程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课外涉猎应作为补充和延伸资料,但是结合调查结果,实际情况是学生大部分艺术知识来源于课外,这意味着学校课程设置的欠缺和课内教学的不足。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我们的中小学教材和课堂对中西方艺术的介绍都很丰富且广泛,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当代和现代艺术家的介绍有限,西方古典艺术家在教材中占有很重的地位。不仅仅是艺术类教材,我们的语文教材、历史教材中,都包括了很多西方古典艺术家的事迹,例如,“达芬奇画鸡蛋”“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等课文,历史教材更是用许多章节介绍了西方古典文化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而媒体所宣传的大多是当下的流行,所以大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倾向于两极分化,西方古典和现代流行占大多数,中国古典占一少部分。
这一现象表明,很多大学生对艺术的相关概念认识模糊甚至认识错误,对艺术的了解比较片面,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学生们了解他们所认为的“艺术”大多数都是从网络和电视广播等途径,而非可以系统、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课堂,缺乏学校系统知识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对基础理论和基本艺术常识认知缺失,进而言之会产生学生难以顺利理解感悟艺术作品并进行艺术创作的后果,因此进行高校艺术课堂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3.2教材与课程形式影响课堂效果
首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公共艺术课教材短缺,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多,国家公共类艺术课程系列教材部分编写太过专业,不够通俗,可读性差。因此非艺术类大学的公共艺术类课程的课程设置均由授课老师自行把握,相关教育资源如幻灯片展示、教材读物,均由老师自行编制。这样的课堂状况固然灵活,但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的同时,也缺乏整体性和规划性,难以衡量和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也难以引起重视。因此,大学公共艺术课程改革,必须要有相应的教材、教学资源的支持。
其次,现有大学公共艺术类教材《音乐鉴赏》《艺术导论》《影视鉴赏》《舞蹈鉴赏》《DV制作》《戏曲鉴赏》《美术鉴赏》《书法鉴赏》《交响乐赏析》等教材以“欣赏、鉴赏、赏析”类的教学方式为主,要求老师课前准备大量的材料、资源,课上时间大部分观赏艺术作品,剩余一小部分基本用于老师对作品的介绍与分析,师生之间的互动时间极其有限,学生自主发挥的环节由于时间限制和进度限制在很多时候都被直接省略。这样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在艺术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而减少了主动思考、自由创造的过程。十分不利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3课业压力影响学生藝术学习规划
课业压力从时间利用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影响着学生自我艺术素质培养。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调查的大学生中超过3/4的人很少参加艺术活动,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为没有时间。60%的同学课业压力非常繁重,自己可以利用的时间很少,在他们当中,只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就是说,样本中有80%的同学是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自身艺术素质培养的,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课业压力较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身艺术素质培养。
从时间上看,大部分的艺术专长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整块的时间练习,而过多的课程安排,限制了学生可利用的时间,客观上导致学生艺术素质培养时间不足,决定了大部分非艺术专业的同学艺术水平提高缺乏条件。从心理状态上看,对于大部分非艺术专业的同学来说,学习是整个大学生活中的中心,相比于艺术培养艺术素养而言,专业知识在他们日后的人生发展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所以当学业压力过大时,学生本身以及家长为了避免学习艺术分散精力心血从而影响学业,会选择放弃有关艺术素质培养的计划。因此,课业压力对学生艺术学习计划的无形影响,远不止时间冲突的问题。
3.4学生个人因素影响
同学们没有时间进行自身艺术素质培养,必然是主客观因素共同决定的。通过调查不难看出,有四分之三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合理利用时间。很多同学觉得零散的时间很快就过去,难以有效利用起来。因此没有时间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不仅是因为课业繁重,也是因为自身的惰性以及不会合理安排时间。
但是正如上文提到的,课业压力对学生艺术学习计划的影响远不限于时间冲突。课业状况极大的束缚了学生安排时间的自由性,打乱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计划,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学生时间利用的效率。因此减少客观条件的束缚,也有利于学生主观优势的发挥,有利于问题的改善。
4.结论与建议
4.1提高本土文化内容比例,系统规划针对普通高校生的艺术教育体系
对于非艺术专业的普通高校大学生来说,艺术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应完全模仿专业艺术院校,而是更加针对非专业同学。
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更加侧重于对本土文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的介绍,将外来文化作为培养学生鉴赏和创作能力、陶冶情操、增添人文情怀的良好素材予以辅助。根据现有教育改革经验、条件,针对普通大学生对基础艺术知识和艺术课堂多元化、趣味性的需求,系统设置普通高校公共类艺术课程,使艺术教育达到提升大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从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2提升学生艺术创作主动性,转变教学形式
教材编写在内容设置上,应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更能够让学生结合实际,将所掌握的艺术知识普遍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不仅仅是限于欣赏等被动接受的方式,更多的向学生发问、引导学生思考与创作,提升学生在艺术课堂上的自主性,给师生互动留有更多的空间与机会。例如,演讲、小组展示、合作表演等,这样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素养,使其成为有教养的人、高尚的人,更能够促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形成,开拓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其他领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加富有艺术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并以大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基本价值取向。
4.3支持学生自主弘扬中华文化,对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给予政策鼓励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校园文化的格调、品位,帮助大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起到陶冶性情、净化思想、完善品格的作用,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创建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然而许多同学因为怕耽误学习时间,或者考虑到文艺活动对学业鲜有助益,而选择放弃参加文艺活动。
因此,希望学校多增设艺术类选修课,支持相关社团发展,加强宣传、举办讲座,能够由学校出面带领同学参观比赛、演出、展览,并且降低票价。对有助于中华文化传承的活动给予更多的展示空间和资源上的支持。当然,如果学校能在政策上给予鼓励,例如加分或计入通识学分,将会对学生艺术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杨立忠.学校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
[2]范振坤.弘扬文化传承创新 聚力艺术人才培养——山东管理学院非遗传承与艺术教育融合模式的创新实践案例解析[J].美术大观.2018(05)
[3]李海丰.开展公共艺术教育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阴山学刊.2008(06)
[4]朱晓静,戴文雄.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发展及课程体系初探[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5)
[5]郝宏图.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影响与建议[J].中国民族博览.2019(03)
[6]王婷婷.高校音乐教育艺术特征分析——以素质教育为背景[J].北方音乐.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