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高校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2020-04-22何颖晴黄希媛李婉黄建铃任锋张颖铧
何颖晴 黄希媛 李婉 黄建铃 任锋 张颖铧
摘 要 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目前粤港澳三地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供需总数存在较大缺口,未来人才需求量缺口将进一步增大,且广东高校在该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问题。对此,本文构建了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型,该模型由预期学习产出、实现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组成。在评估学习产出方面,初期创新考试内容与改革考试形式,中期结合社会评价与院系评价,终期建立政校企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与评价制度。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 培养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1.006
Abstract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Bay Area take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rapid development not only create huge human resource demand, but also throw out a serious challenge towa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lent cultiv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training model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talents, including the anticipation, real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learning output. In the aspect of evaluating the learning output, the examination form should be innovated and diversified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Finally, universities should establish a supervisory and appraisal system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Keyword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application-orient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talents; cultivating model
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可界定为接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能够将所学的专业文化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从事管理类、技术类和创意类工作并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一定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人。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开设文化创意相关专业的时间相对较短,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研究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1 粤港澳地区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发展现状
(1)人才数量分析。香港与广东地区的文化产业创意人才供需总数存在较大缺口,且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量将逐渐增大,澳门地区由于其对文化产业的较为忽视,其文化产业人才占比相对于博彩业较小。随着澳门根据湾区发展规划的战略调整,其文化产业将进一步发展,人才需求量缺口将进一步增大,为区内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提供更多机会,此外,随着湾区开放程度的增大,区外人才的流入会对区内人才发展造成竞争。
(2)人才结构分析。当前粤港澳三地的文化产业人才结构呈现行业集聚化现象。香港与澳门偏重于新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多集中于数码媒体等方面,香港人员分布较为均匀,表演艺术、电视台等从业人员相对较少。而广东地区主要以文化旅游、演艺等传统文化产业作为其支柱型产业,文化产业人员多集中于该领域,创意设计、游戏开发等领域人才空缺较大。博彩业的支柱型地位大大压缩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相较于其他两地从业人员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数码媒体与创意设计。
(3)人才交流合作现状。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推进三地交流,先后举办一系列相关论坛、峰会等,以促进地区之间人才的沟通。2018年12月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成立,旨在推动成员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合作,共同推进文创产业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资源共同体。同时,高等教育集群正在大湾区内部加速成形,多所湾区内高校相继合作办学,如深圳音乐学院交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来筹备建设,高校的合作办学也促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流动。
2 广东高校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问题
课题小组问卷共发放323份,有效问卷为246份,其中华南师范大学占比33.74%;暨南大学占比12.2%;广东财经大学占比17.48%;广东金融学院占比26.83%;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占比7.32%。通过分析问卷与九所院校的培养方案,得出广东高校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文化创意类专业的学科归属不明确,各专业在课程设置、知识技能的侧重等方面差异较大,课程多样但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缺乏体系性。也有部分高校对该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结构不合理。第二,学生能动性不足。文化创意类专业的学生存在着对培养方案的认可程度不高、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不够了解、实践经验不足或实践后能力的提升幅度较小等问题,这与培养方案、师资力量、个人态度相关,高校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着较大的改进空间。第三,实践活动低效化。高校在文化创意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中需要多实施如实习、参观企业和展览等实践措施,但实际上不少高校对于学生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与有效监督,没有将实践活动纳入成绩评价体系,或是纳入评价体系后却占比较低。第四,师资力量不匹配。文化创意类专业是一系列新兴专业,而二级院系下的相关专业的教师大多为传统专业出身,只精通于自身的专业知识领域,且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过于注重讲解理论、强调教材知识,导致学生难以在交叉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更为专业的指导。
3 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型建构
针对上述粤港澳地区人才发展问题与高校人才培养问题,本文根据OBE理念和CDIO理念建构以下模型。模型整体由预期学习产出、实现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三部分组成,呈现一种回溯模式。预期学习产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由能力目标结合CDIO理念形成能力培养标准。实现学习产出的模式决定了学习产出评估系统的设置。同时学习产出的评估结果形成反馈,对预期学习产出与实现学习产出的内容作出實时的修整(图1)。
3.1 预期学习产出
文化产业创意人才素质由创意人格、创意能力、创意基础三个维度构成。依据CDIO能力大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能力培养标准分为技术知识和推理;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工作和交流;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共四个方面。①
3.2 实现学习产出
第一,课程计划包括人才类型与具体课程。首先,人才分为文化创意生产、整合、经营管理三种类型。其次,具体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实践课程三大板块,包括一般性课程与加入粤港澳大湾区元素的课程。其中,核心课程包括创意生产、创意整合、创意经营三类课程。
第二,教学方法提倡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探究性学习、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四种方法。产学研合作即指通过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政产学研的协同教学模式主要是强调的是高校起到主导作用,对于科研机构与企业形成人才合作与项目对接的关系,政府起到政策与资金补贴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培养主要是让其在大一形成企业运作思维,大二形成基础实践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企业项目运作能力。大二大三阶段,学校可对接企业,与企业合作项目,由具有相关经验的老师负责组织学生形成项目团队,对接企业项目,同时与科研机构也可形成项目对接关系。此外,高校应当设置自身独立的项目开发小组,开发自身具有创造性的项目。大三大四阶段可进行人才实习传输对接,向合作企业、科研机构进行人才输送。此外,还应当与粤港澳地区的高校、企业形成一条交流合作链条,提高人才与粤港澳地区需求的匹配度。
3.3 评估学习产出
初期要求创新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形式。高校在对低年级的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进行考核时,需注重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建立科学的成绩评价指标体系。第一,创新考试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融会贯通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第二,改革考试形式,采取课程的期末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来,尽可能提高技能考核部分在总成绩中的占比,重视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的独特性,采取灵活多变的平时技能考查模式:如社会调查、策划项目、设计文创产品等。
中期要求社会评价与院系评价相结合。高校在考核大二、大三的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时,需要结合社会评价与院系学术评价。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跟进具体的文化创意项目工作,接触项目的全流程,根据自身所感兴趣的方向和所擅长的方面,有选择地执行具体工作。待项目得到有效实施后,(下转第44页)(上接第13页)导师和项目的主办方根据项目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评价学生的创意能力、创意基础能力中的经验丰富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
终期要求政校企共建人才培养质量监督与评价制度。针对大三、大四的应用型文化创意人才的考核,应更加侧重于其岗位执行情况。首先,政府应该发挥协调、管理和支持作用,出台各项政策引导和鼓励创新,适当地提升资金扶持,整合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等机构或组织的教育环境、平台和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其次,高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构建相应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接着,企业上级向学生说明项目的目标,由学生担任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并对工作结果负责;最后由企业上级对学生的岗位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3.4 模型实现要求
模型的实现要求教师优先发展、建立与维护政产学研模式、注重粤港澳三地的人才交流。首先,此模型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应当对教师优先发展,例如派遣教师参与相关行业的交流大会、相关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建设企业高校交流培训营、粤港澳地区教学交流会议等,以促进教师的优先发展。其次,政产学研模式的建设是该模型实现的基础。高校与企业可通过行业协会建立良好的联系,建立企业技术指导讲师与高校教师联合队伍,推动企业入校进行交流活动或进行知识论坛讲授,实现项目的良性对接及共同研发团队的建立,是该模式维护的关键。再次,该模式应当强调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港澳元素。由于存在经济模式、文化理念的差异,故加强粤港澳三地人才的交流十分重要,应当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当融入粤港澳企业生产游览、粤港澳交流训练营等交流活动。
注释
① 代春泉,龙燕霞.基于OBSE-CDIO理念的土建类专业BIM人才培养研究[J].建筑经济,2018.39(07):108-112.
参考文献
[1] 芦风军.产学研合作联盟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2] 陈韬.游戏化探究式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