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贫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调查分析

2020-04-22李盖启

现代农业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供需

李盖启

【摘   要】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当前,地方政府机构为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多的是参考执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并没有较好地结合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因而其效率比较低下。事实上,各地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常住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个人素养等因素就是农村最大的实际,任何时候分析村民的文化需求都应当以此为基本参照。

【关键词】 贫困农村;公共文化;供需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1073(2020)02-0004-07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ismatch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poor rural areas of Yunnan

LI Gaiqi

(Marxism College of Yunnan Arts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The mismatch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tudied and solved urgently. At present,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provided by local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for rural areas are more referenc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Basic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Guidance Standard (2015-2020)", and do not mak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rural areas, so its efficiency is relatively low. In fact, the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 resident villagers, income status, personal literacy and other factors are the biggest reality in the countryside, any time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needs of villagers should be taken as a basic reference.

[Key words] poor countryside; public culture; supply and demand

公共文化服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现实政策问题。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11月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此后,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又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到2015年1月,中办国办再次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同时颁布《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2015年颁布的这个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系统、明确地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具体内容。其中,关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包括: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加强乡村图书室、文化馆(站)等文化设施建设;加大人民日报、地方党报、广播电台、电视节目等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的舞台艺术、电影、电视剧、书刊、音像制品等文化产品 。

此后,财政部逐步加大了针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财政支持,在政府主导下,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重点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着重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及相关文化服务,大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基本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基础上,文化部财政部又进一步提出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建设数字阅览室、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另一方面,加快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主要是建设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并实现免费开放。

可以说,正是因为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直至加快构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决策部署安排,才使公共文化服务这一实践问题变成一个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理论研究领域。近十年来学术界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等理论与现实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产出了大量成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政府供给的不是农民所需求的,而农民亟需的却又供给不足的尴尬现象就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但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从2005年开始到2015年直至2020年止,党中央国务院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到推动加快构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面向全国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目标要求。当把全国通用的标准置于农村尤其是云南的贫困农村地区时,这些通用标准就必然同这些地区存在的特殊性发生冲突。本文的核心内容就是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这些冲突背后的原因,以期为下一阶段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一些思考。

1  云南贫困农村的基本情況

在中国,城市与农村、南方与北方、东中西地区之间的差异极其明显。同为农村,云南的农村与其它省份的农村有很大差异,当把范围进一步缩小到云南的贫困农村时,这种特殊性就更加鲜明,主要表现为,不同县域的农村经济状况完全不同,平坝区农村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基本都位于半山区、山区。这些贫困农村共同的基本特点是:

1.1  自然条件

云南的贫困村落普遍远离乡镇、县城,较远村落距离县城可达8-10小时车程;海拔普遍较高且地势高低不平、居住生活以及农业种植区域地势普遍坡度较大;蓄水困难、地表水缺乏、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且分布不均,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因地势、海拔、土壤、温度、水资源的限制,这些贫困农村基本以种植烤烟、玉米、马铃薯、杂粮为主,部分贫困农村可种植核桃、苹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可养殖猪、鸡、牛、羊。这些贫困村落高寒山区较多,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较差。

1.2  人口文化素养普遍较低

2017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显示,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文盲占8.7%。小学占44.7%,初中占39.9%,这些数据代表的是普遍情况。在云南的贫困农村,因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落后,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比例远超一般农村,这些村落留下的妇女、儿童、老人文化素养更低,生产生活的压力也更大。

1.3  经济发展落后

这些贫困村落的划分标准全部参考国家、云南省的贫困线标准。在这些区域,村民改善自身的物质生活远比这些文化生活问题要更加紧迫。

2  云南贫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的原因分析

为了更好的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部门给予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但仍然没有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我们发现,提供何种公共文化服务远比如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更为重要,当下的情况是,政府部门确实严格执行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却没能充分发挥因地制宜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结合本地区的实际作出调整,其结果是,尽管做了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供需错位固然深受财力物力、体制机制、供给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但更为关键的是没有立足贫困农村的现实,没有充分考虑贫困农村现存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以下我们将参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10年)》中有关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要目标内容的条目来逐条分析贫困农村的现实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是如何导致公共文化供需错位的。

2.1  读书看报

首先,在这些贫困农村地区,积极性较高、有一定经济头脑、无需照顾老人及子女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已外出打工,常住农村的村民以妇女、儿童、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这一群体的学历基本为初中、小学以及文盲。较低的学历首先已意味着他们并不擅长阅读学习,此外长时间不阅读也使这一群体无法静心看书及理解其中的内容,再加上农家书屋书籍的种类及内容并不总是符合村民需要及浅显易懂,因而农家书屋、数字阅览室、文化馆(站)、美术馆闲置是完全在意料之中的。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就发现,除了在读的学生外,常住农村的这些群体既无能力也无习惯阅读,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来看,书籍对他们的重要性要远低于在城市从事脑力劳动的其他群体,而远在乡镇甚至县城的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中的书法展、画展等内容就更非他们的兴趣及生产生活需要的范围了,阳春白雪的文化供给与村民的生产生活脱轨注定曲高和寡。

其次,在这些贫困农村地区,春夏秋三季基本都处于农忙时节,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已完全消耗了他们的精力,他们已无额外的时间及精力来从事阅读。如果在更广的人群中进行比较会发现,尽管基本的事实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有阅读习惯的群体其共同特征为物质、时间充裕,基本都是脑力劳动者,学历普遍较高,并且阅读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2.2  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户户通”

1990年代初期之前,电视机、有线电视网络尚未普及,到农村放露天电影既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了解外界的渠道,也完全符合并能满足村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大约在2000年之前,云南许多位于乡镇农村的初中都有每月定期放露天电影的传统,学生携带板凳聚集操场观看电影,此后,因电视机、互联网、电子游戏的普及,露天电影对学生再无吸引力便彻底消失。),露天电影是有存续的基础的,在此之后,随着电视机及电视网络的普及,村民可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或者“小锅盖”收看丰富的电视节目,农村的露天电影被电视节目替代而彻底消失。今天,在贫困农村放电影注定是一个耗费人力物力却收效甚微的工程。这些贫困村落基本没有一个类似城市电影院的较大室内场地,只有露天的平地,村民如若要去看电影,就需要自带板凳、夏天忍受蚊虫叮咬或突降雨水、冬天忍受寒冷侵蚀,这些不舒适感在没有电视机、电视网络、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时代是完全被村民容忍的;而在今天,这种不舒适感是完全可以被广播电视所替代的。白天繁重体力的劳动、电视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各类节目以及各种电影、舒适的室内环境、沙发、在家中便于照管家务等因素已足以使露天电影不可能再重现于农村。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城市电影院正常运转也是建立在充裕的物质消费能力、青年群体以及文化消费需求基础上的。

相较于到农村放电影,更为高效的文化服务是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并通过降低每年收取的费用,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能看得起电视。广播电视应当被打造为满足农民公共文化需求的一个便捷的、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和渠道。

2.3  体育健身活动及器材等体育设施

按照国家及云南省的标准,农村(社区)应当建设篮球场,并配置群众体育活动器材设备。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对体育健身运动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从本质上讲,这种差异是由城乡之间完全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

城市居民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群体在时间、经济收入、兴趣爱好上都为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广场舞等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并借此实现锻炼身体、保持身材、释放压力以及娱乐等目标。但是在城市工作居住的农民工则极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原因在于农民工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娱乐、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服务业和建筑业两大领域,从事体力耗损较大、工作比较艰苦的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基本不会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而从事服务业的部分农民工因有时间和体力的保证,则会偶尔去看或参与跳少数民族舞蹈(诸如:丽江打跳、彝族大三弦等)。

云南的贫困农村多为高海拔山区、地势高低起伏较大、自然条件较为恶劣,村民从事农业生产面临的难度要远高于平坝区农村。村民既要在田间地头收割耕种,还要饲养家畜,尽管有农业机械、牛马等牲畜的协作,但村民的体力劳动强度仍然较大、劳动时间普遍持续在十小时以上,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以及有限的饮食结构使村民已无必要再次借助体育运动来锻炼身体或保持身材(在云南农村,70岁以上老年人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并不少,一方面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他们也视此为保持身体健康、长寿的重要手段。) 。一天的劳累过后村民无精力、无时间、无兴趣从事体育活动,但这些篮球场以及安放了体育健身器材的地方却部分的成为村民聚集起来休息、聊天的场地。当然,这些场地的位置、交通状况、基本条件、是否便于聚集等因素都直接决定了村民是否会聚集于此地。

2.4  文化艺术活动

由政府组织的到农村、乡镇演出的歌舞、戏剧等文艺活动,要么是过于现代,偏离村民的生活实际,鲜有人驻足观看;要么是形式和内容过于粗糙和陈旧,虽然直观、生动,贴近农村生活实践,但已经不能满足村民明显变化了的较高的欣赏水准。比较而言,城市居民同农村村民之间因文化修养、审美标准不同,他们对文化艺术活动的需求也是完全不同的,城市居民需要高雅艺术,诸如音乐会、话剧、大型歌舞等,但这些被城市人喜欢的高雅艺术到了农村却并不受欢迎。农村村民真正需要的是经过改造创新的更加贴近农村、更加贴近村民,与地方文化相适应的文艺节目,但是这些地区既缺乏资金、设施,也缺乏文艺人才,因而也就不可能创作出能满足村民需求具有引领性的文艺作品。毕竟,真正创作出能够关注人民的冷暖、幸福以及喜怒哀乐的文艺作品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持,更需要优秀的文艺名家。而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既无力也无心解决这个明显超越于当地发展阶段的问题,很显然发展经济才是当务之急。

3  云南贫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总结

针对贫困农村的困难群众、弱勢群体开展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一个事关公平正义的重大问题,但从当下的工作情况看,尽管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时基本体现为一种范围和标准的无差异化、静态化,政府机构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普遍集中在如何实现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尤其是如何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相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设施、歌舞表演等阳春白雪的文化供给,我们发现滇剧、花灯、山歌对唱等地方和民族传统戏剧;少数民族节日;摔跤、斗牛等民族体育活动;少数民族歌舞;反映农村时代风貌,特别是与农村传统生活习惯和地方文化相适应的文化服务内容更受农民欢迎;此外,家庭教育、农技知识培训、外出就业指导、基本医疗知识普及、防盗尤其是防骗知识普及等内容也极受农民欢迎。

4  结论

如何更好地为农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城市,政府和市场可同时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但在农村,因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消费能力的限制,市场不太可能为村民配置文化资源,提供文化服务,因此,必须在政府主导下,其他力量充分参与,才能更加有效率的为村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任何时候,任何群体的文化需要都深受其生产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年龄、个人素质的影响。当把范围缩小到云南的贫困村庄时,政策制定者必须更加详尽的关注这些区域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常住村民的学历、较为落后的经济条件、较低的家庭收入、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农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城市,贫困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不同于经济较发达的农村。以上因素是评估并决定为这些村庄提供何种公共服务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

在2020年之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必须更  多的考量农村正在发生的巨变、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农民可能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构         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云南省基本公共文      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年)》.http://www.whyn.gov.cn/list/      view/2/3377.

[2] 颜玉凡,叶南客.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困境解析             ——以H社区为例[J].人大复印资料,2015,04.

(编辑:李晓琳)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供需
2021年磷复肥行业供需稳定价格上涨 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供需紧张局势拉动煤炭价格上涨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基层群文队伍人才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社会力量参与档案公共文化服务路径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2013年12月大宗商品供需指数BCI为-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