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官不凭箴言凭
2020-04-22余显斌
余显斌
严嵩当政,是明朝最为黑暗的时期。当时的大明朝廷任用官职,不看官员实绩,看的是恭顺态度,是嘴上功夫。因此,大臣中多是软骨头,卑躬屈膝,谄媚讨好,甚至有的少廉寡耻,斯文丢尽,拜倒在严嵩门下,自称干儿子,以攫取高官厚禄。譬如赵文华,就是其中的代表,见“嵩日贵幸,遂相与结为父子”。
当然,整个大明朝官场上,也有埋头實干的人,深入民间,殚精竭虑,徐九思就是其中之一。
徐九思是进士出身,很不幸,他所处的时代不是明仁宗、宣宗在位的圣明时代,而是嘉靖乱世。嘉靖整日高卧内官,斋醮求神,用海瑞的话说, “嘉靖,家家干净”,总之,这家伙是个会穷折腾的主儿,朝政大事,就一撩手交给了有明一代最大的奸佞严嵩掌管。在严嵩一手遮天的统治下,徐九思没有钱,没有背景,有的只是一个书生的硬骨头,当然是难以留在京城任职了。
朝廷一纸诏书,让他一叶白帆,顺水而下,不是烟花三月下江南,而是去句容县(今属江苏镇江)做了县令。
既然大明朝上下一片混乱,一片龌龊,句容县衙也不例外,这里的官吏一个个贪污腐化,吃回扣索利息,样样都干。现在,听说糊涂昏聩的旧县令走了,新的县令要来,大家心里一惊,这样一来,自己过去的好日子大概要到头了。可等到新县令来后,大家忍不住乐了,因为徐九思看起来一点也不精明,相反,笨头笨脑的,有些木讷,用史书的话说, “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他们觉得徐九思还不如前任精明呢。
那些官吏想,我们为何不胡来?不胡来实在有些对不起自己的卑劣行为。于是,他们将自己的卑劣和龌龊继续发扬光大,推向极致,以至于达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到了后来,有一个衙门小吏竟然胆大包天,拿着一张自拟的公文,悄悄溜进县衙,盗取了徐九思的大印,为自己谋取私利。谁知,他前脚刚拿走大印,差役后脚就赶来了,铁索咣当一声套在了他的脖子上,连人带赃物全部带到公堂上。徐九思呵呵一笑,告诉那个小吏:你上圈套了,我前面做出木讷的样子,就是让你们原形毕露,我好人赃俱获,加重处罚。
这些官吏听了,一个个傻了眼,浑身颤抖。尤其是那个偷盗大印的小吏,更是瘫倒在大堂上。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其他官吏忙跪下“为叩头请”,希望徐九思高抬贵手,放那个小吏一马。徐九思是铁判官,坚决不答应,按照刑律处罚了那个小吏。消息一时传遍整个句容,所有做过坏事的人, “人人惴恐”,再也不敢为非作歹。句容县衙立马风清云白,一片干净,大概算得大明当时最为洁净的一片土地了。
二
徐九思不仅能洞烛一切,而且在治理地方的时候,能够因地制宜,因人而治。他知道,一个地方,违法的一般不是贫民,反而是一些有背景有关系的人,这些人仗着有靠山,就为所欲为,干尽坏事。至于那些贫民百姓违法,很多是不懂法,才做了出格的事,是可以原谅的。因此,他在处罚违法人员的时候,将之分为两类,如果是大腹便便、脑满肠肥的家伙,对不起,得用木杖狠狠地敲打,打得对方哭爹喊娘,这才住手;至于贫困人家,或者年老百姓,没按时缴纳税收,或者借债没有按时还给债主的,可以适当宽容,不能逼迫,逼出人命了可是影响安定的。
百姓知道了,人人乐呵呵的,感到县令很是负责。那些豪富人家却一个个咬着牙根子,痛恨不已。
过去,差役们最喜欢的事是百姓不能按时缴纳租税,这样他们就可以借机下乡去搜刮一遍,趁机发笔小财。徐九思上任后,马上规定,如有百姓不能按时缴纳租税,可“令里老逮之而已”,让地方村长组长将欠税拖税的人带到县衙来,自己细细询问。至于差役,坚决不许下乡,否则,马上给予处罚。这些差役一听,顿时像被浇了一盆冷水,揣着打劫发财的梦,却“莫敢至乡落”。
县太爷如此体贴百姓,百姓自然十分感念,到了缴纳租税的时间,人人都按时按量将租税上缴了。
在句容,徐九思还做了一件为环境美容的事。
句容县境内有一条官道,长达七十多里,车来车往,灰尘漫天,简直如刮沙尘暴一样,一座江南水晶小城,一时变得“大漠风尘日色昏”,整个路上“尘土积三尺”。晴日里,大家在上面还能噗嗤噗嗤地走,最艰难的是下雨或者下雪的时候,整个官道泥泞不堪,马车无法通过,人走在上面,一脚陷下去就拔不出来了,以至于“泥没股”。
徐九思见了,连连摇头,发誓要改善这种情况,他组织县衙职员节省开支,减少花费,弄得大家都紧紧巴巴地过日子。节省出的铜钿,徐九思命令手下去收购石头,錾整齐了,铺在官道上,整整七十多里路都铺得平平展展的。路的两边栽上柳树,春风吹来的时候,一片鹅黄,一片绿色。从此,这段路上车马往来,熙熙融融,络绎不绝。
县衙里的一些官吏走在上面,也乐呵呵的,翘着大拇指夸着徐九思。
三
句容是一处秀丽的地方,境内有一座名山叫三茅山,明朝诗人曾吟诵道, “明当借我上天去,手把芙蓉朝玉台”,由此可见,山是很高的。山上有道观,道士梳着抓髻,敲着云板,成为一处风景名胜。
作为名山,也不一定都好。
嘉靖不是爱斋醮吗?所谓斋醮,就是祭祀神仙,求神仙赐给天露,让自己寿比南山、长生不死。听说三茅山上有神仙,有天露,荒唐的嘉靖忙派出宦官,千里迢迢,坐着船,来到句容的三茅山,代替他祭祀神仙,禀告上天,为他添福添寿。这些宦官平日里在皇帝面前缩着脖子如乌龟一样,小心谨慎,现在成了朝廷使节,口衔圣命,顿时猖狂起来,使劲盘剥百姓, “县民苦供应”,句容百姓实在受不了了,叫苦连天。
徐九思也很着急,就一头钻进县衙的库房中,在蜘蛛网和灰尘弥漫中使劲寻找着,还真让他找到了人们所说的“盐引金”,也就是当时盐商运盐需要路条所缴纳的费用。他拿着这些金子,巴巴地跑到宦官面前,交给他们, “请以给尝”。宦官要的就是钱,县令给的和百姓给的没什么差别,所以他们就挥挥手走了,句容一地的百姓没有受到什么骚扰,都欢呼雀跃,称他是好官。
最让当地人称颂的,是他赈济百姓的举动。
在那时,一般负责任的官员,遇荒年,赈济百姓的方法,无外乎急急忙忙写奏章上奏朝廷,要求赶快运来粮食,然后让百姓按照正常年岁的粮价买回去,自己就算完成了作为一个地方官的任务。
句容县当年发生灾荒的时候,巡抚也是这样想、这样做的。当时,由于粮食短缺,粮价就涨上去了。巡抚请朝廷运来粮食数百石, “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也就是按正常年岁的粮食价格卖给百姓,这样既救助了百姓,朝廷也没有受到什么损失。他以为自己的办法很高明,十分得意,却被徐九思拦住了,徐九思告诉他,如果这样卖,那么谁有钱谁就买得多,没钱的怎么办?照样喝西北风。巡抚一听,觉得有道理,忙问怎么办。徐九思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粮食的一半按照正常价钱卖出去,这样,朝廷也沒受到什么损失;另外一半不能卖出去了,用来煮粥,赈济没钱买粮的灾民。
大家知道了,都夸他的办法好,他笑笑说: “即天子布大惠,安能人人蠲租赐复,第在吾曹酌缓急而已。”他的意思是说,皇帝不可能将每个人的得失都想好,但是.我们做官的,为百姓办事,就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益于百姓的制度,这样才是称职的官员。
这次赈灾,由于他的方法正确,处置得法, “全活甚众”。
四
徐九思在地方任职期间,尽管政绩突出,但由于骨骼很硬,不善于拍马逢迎,不会巴结讨好,因此,一直到九年后,才升了一格,被调到朝廷担任六品的工部主事,再然后,是五品的郎中。
在郎中任上,他又接受了一项棘手的任务, “治张秋河道”。他于是再次风尘仆仆地出发,到了水患发生的地方,他一上任就沿着河道到处查看,访问当地百姓,终于弄清了水患原因,原来这里的漕河与盐河不相接,一旦漕河涨水,就无处流通,满溢出来淹没了田地,以及附近人家的房屋;盐河也是这样的。
徐九思于是在一处叫沙湾的地方,让人挖掘河沟,勾通两河,这样以来,一旦漕河再涨水的话,水就流入盐河,随着盐河水一起流向海里,不会淹没田地房屋。至于盐河涨水也是这样的。如果两条河中,有一条河里的水少了,另一条河里的水又能补充,不至于河流干涸,影响运输:这简直是一石三鸟。
可见,徐九思不但是清官,更是一个干吏。
可惜的是,这样的官吏,在当时是没有出路的。就在徐九思主持水利修筑的时候,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坐着船,一路浩浩荡荡、得意洋洋地来了,他“视师东南,道河上”。
对于赵文华,徐九思一直看不上眼,因此,也不愿意弯着腰去迎接讨好,就派了一个下属去迎接。赵文华当时就忍不住了,在那儿喃喃而骂,然后一挥手,坐着船气呼呼地走了,回到朝廷,告诉嘉靖,说徐九思已经很老了,糊涂昏聩,应当回家养老。于是,朝廷一道圣旨下来,让在水利建设中有着大功的徐九思退休回家。徐九思是贵溪人,他接到圣旨后,呵呵一笑,布衣一袭,飘然而归,东篱采菊、锄豆南山去了。
他退休后在家乡生活了22年离世,时年85岁,在那个年代,算是长寿之人了。句容的百姓听说后,都痛哭流涕,在茅山上给他建造了一座祠堂,四时祭祀不绝。
徐九思官不大,可他始终将百姓放在心中,因此,百姓给他建造了一座祠,也算给他立了一座碑。赵文华死后,只留下骂名,直到今天仍臭名远昭。两人也算一个流芳千古,一个遗臭万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