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课证赛”融通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020-04-22何良胜何秋梅
何良胜,何秋梅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广东 广州 510635)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职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倍受欢迎。当前“互联网+”已深度融合到各行各业,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有效利用互联网手段和信息化工具已成为教师的必备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大有帮助[1]。近年来,高职院校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但仍处于边缘化、形式化和浅层次的层面。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试点方案》),都将“1+X证书”作为一项新的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设计,在全社会获得了广泛关注。技能竞赛作为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挖掘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潜力,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能力为本位的技能等级考证和职业技能竞赛已成为高职教育新的风向标,它们可以检验知识应用效果,是高职学生成长和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因此,探索“互联网+”时代下考取技能等级证书和参加技能竞赛与日常课程教学的有效衔接,实现课、证、赛的有机融合,是当前职业教育界的重要课题之一。
1 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效果,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2]。
1.1 缺乏“互联网+教育”理念
许多老师由于观念陈旧,再加上个人习惯,不喜欢使用移动终端等来获取知识,与青年学生形成极大的反差。另外,因缺少对互联网和专业技能结合的研究,有些老师甚至排斥互联网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因此,课堂上常常出现老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却忙着低头“刷屏”,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3]。同时,学校也未能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拓展“互联网+”创新教育教学实践平台,不能充分考虑当前互联网信息化发展趋势。
1.2 专业课程缺乏系统性,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一直都在努力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但结果往往流于形式,虽然有些院校能够基于工作过程分解职业能力,但构建的创新型课程不能真正体现系统性和完整性,专业课程之间衔接性差。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理念更新不到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依然停留在表面,没有触及核心,所以存在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不足,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性质、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能力要求都需要不断改进,以突显岗位职业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课程标准与技能认定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不相融合,岗位职业能力体现不足
高职院校一般都有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多数学生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大部分课程都未能真正有效融入技能证书和技能竞赛的内容和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讲授法”为主,不会将考证和竞赛的知识、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课程教学没有充分体现技能证书中的能力要求,课程学习之后,想考取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的学生还需要进行集中培训。优秀的学生想参加技能竞赛,也只能按院校要求集中训练,甚至停课专门强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显然与竞赛的初衷相背离。对于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就业环节的时候,也无法满足岗位需求,在真正上岗之前都需要进行再培训。
1.4 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方式落后,信息化专业人才欠缺
《试点方案》明确提出,有关院校要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要通过试点达到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目标。当前各高职院校大部分课程的设置比较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模式不够灵活,考核评价方式落后,学生被动学习,获得的信息不连贯。而大学生思维活跃,可塑性强,这显然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同时,专业教学中未融入互联网信息化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也导致互联网信息化专业人才欠缺,不能适应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发展需求。
2 基于“互联网+”课证赛融合,重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互联网+”真正体现的是以用户为中心。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教育需要将学习者作为服务对象来满足其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这种“互联网+”的理念下,以技能认定为导向,以技能竞赛为引领,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考证和技能大赛倡导的技巧、能力、创新元素应用到新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实现课程与企业岗位的无缝衔接,课证赛三维一体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1 构建“互联网+”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层面的创新教育教学课程
构建如图1所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课程训练、技能等级考证、竞赛融为一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思维实能力和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并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3]。
借助互联网技术,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普适性的信息化创新素质课程、专业技术创新项目课程、开放式活动拓展课程等模块,把专业课程与技能证书和技能竞赛有机串联,构建理实一体化、技能复合与工学融合的多层面课程。
图1 人才培养模式
2.2 制定课程、证书、竞赛相融通的新课程标准
以X证书为标准,以技能竞赛为引领,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系统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有效植入职业技能证书和技能竞赛的要素,依托考证和竞赛构建实践性的课程,分解职业能力以构建职业能力课程。制定课、证、赛相融通的新的课程标准,重新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重新修订授课计划、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真正实现课程标准与相应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技能竞赛标准相结合[4]。依据新的课程标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教学与训练。
2.3 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方式
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智能分析学习者的兴趣、倾向、能力、目标,设计“互联网+”教育教学内容,使得学习的过程更加简便和有趣,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让学生学习掌握互联网应用技术,学会数据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决策能力。要积极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运用精品开放课程和网络课程资源,结合翻转课堂和慕课等现代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通过“互联网+”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并实现主客体在同一平台上,实现各种教学互动,及时掌握教与学的实时状况,打破以往单向的传授模式。
以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为具体目标,以技能考证为教学主线,融合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规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优化并实施教学。引入典型案例,采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采用书证融合、课证赛融通的教材,将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方法和多元化考核一体化,探索建立以证代考,以赛代考的评价机制。
2.4 把“互联网+”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构建与技能考证和竞赛相吻合的实训教学
把“互联网+”和实训教学有机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移动的实训平台,实现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与训练。职业技能竞赛和考证需要不断地重复性操作与测试,为此,将教学资料存储于互联网平台上,学生只要携带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利用零碎时间实时操作与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训设备不足的困扰。与此同时,将原本枯燥的实训教学变成了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对更好地掌握技能也大有益处,为参加竞赛和技能考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引进合作企业参与教学实训条件建设,参与相关竞赛项目的确定,竞赛标准的制定,参与竞赛的评判等,建设校企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和校园科技文化第二课堂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进行阶梯式的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促进学生的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发展,并建立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奖励机制[5-6]。
2.5 加强“互联网+教育”师资培训,建立与技能考证和竞赛相匹配的师资队伍
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开放的心态接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善于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开发教学资源也是教师深层次能力得到展现的一种方式。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质量,尤其是用于指导学生的职业技能考证与竞赛工作,并积极搭建“互联网+”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实践教学立体化、创新设计数字化等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派教师下企业锻炼、到国外进修,到兄弟院校交流,参加各种与技能考证和竞赛相关的培训,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性技能大赛,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教学水平[7]。并聘请知名教授现场指导,引进企业的领军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从而形成善于课堂教学、熟练实践操作、精通职业技能认定、掌控技能竞赛辅导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6 优化“互联网+”课证赛融通的教学管理系统
采用“互联网+教育评价”方式,基于大数据技术丰富评价依据,克服传统评价信息的单一化和片段化问题,通过互联网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信息采集;通过互联网平台便捷评价方式,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和评价。
建立课证赛融通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及时了解和掌握课证赛融合的教学动态,对人才培养效果作出动态的评价[8]。通过加强和健全督导员队伍和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对课证赛融合的教学予以全过程的监控。依托专家督导,逐步建立和健全教学咨询、决策、指挥和监督系统,对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以及出台重大改革措施进行充分研究,做出决策。
3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要积极探索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平台,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风尚,对教学质量要素提出整合优化策略,推进课程项目化、内容任务化,方法灵活化、课堂训练化、考核多元化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以职业技能证书认证为导向,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为引领,以融“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课程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为支撑,以“互联网+”教育评价与管理机制为保障,可以有效实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