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对策研究
2020-04-22殷金桃陆伟林
殷金桃,陆伟林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精准扶贫是我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实施的一项重要战略,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一项重要的举措。“大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改善民生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教育扶贫的核心和基础内容之一,也应该以精准扶贫为原则,进一步规范高校资助工作,切实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1]。
1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内涵
高校精准资助是指在高校资助过程中找准资助的对象,通过不同的资助方式,最终达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的,实现资助育人效能的最大化。精准资助的内容包括资助对象精准、资助学生需求精准、资助形式精准、资助效能精准等四方面。高校精准资助是在国家精准扶贫背景下提出的关于高校学生资助的新模式,打破了原有的粗放型资助模式,使对象更精准、需求更精准、方式更合适,大大提高了资助育人的效能。
2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助工作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通过对目前高校学生资助管理情况研究发现,由于资助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讲求工作效率,但是工作认可度不高,所以此岗位的老师工作热情度不高,职业倦怠性较强,人员流动性较大,造成资助队伍稳定性不足;目前各学院的资助专员由辅导员兼任,对接学校资助中心的工作,但辅导员本身工作量大,资助工作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此在开展资助工作的时候也只是完成物质层面的资助,难以深入研究;也有部分辅导员资助知识比较缺乏,业务能力较差,有些甚至连国家、学校的资助政策都不清楚,降低了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同时,“学生资助工作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实务操作层面的工作较多,加之受制于政策的影响,而忽视了资助工作的理论研究”[2],从而出现了资助工作人员中重实务,轻理论的现象;另外由于资助工作任务重及相关政策的影响,资助工作人员的培训部分高校只停留在校内,较少走出校门,参加省市级,甚至国家级的专业性培训,造成这支队伍缺乏专业性和职业性。
2.2 困难群体识别难度较大
甄别谁是家庭困难学生、谁最应该受资助是高校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历年来高校资助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当前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文件精神,部分高校采取学生自行递交材料给辅导员的形式,然后由班级民主评议确定名单,上报学院,学院针对学生递交的资料进行评估确定最终名单。但在某些高校中,班级民主评议形同虚设,还有采取让困难学生公开演讲然后全班同学投票的方式确定该同学是否困难,这不仅把困难学生的隐私公布于众,还直接伤害了个别困难学生的自尊,对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关于学院评估,由于需要评估和认定的群体较大,并且评定的内容模棱两可,学院很难将家庭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另外也有部分学生钻空子,导致僧多粥少,造成有一部分需要帮助的学生由于名额有限得不到帮助。
2.3 资助模式单一,缺乏科学引导
资助模式指的是在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管理过程中,针对困难学生以及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设定的资助方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以国家财政资金为主要资助资金来源,这种单一的学生资助形式使得学生资助工作实施出现了一定的差异,影响了学生资助工作的处置和落实情况。且很多高校在针对学生资助过程中,会设置贫困资助等级,而这种贫困资助等级的划分则为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什么样的人群应该作为贫困资助对象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中需要及时面对的一项问题。
2.4 忽视对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的资助更多的是物质上的资助,而对于精神资助却比较缺乏。很多学生觉得申请困难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国家、学校帮助他们也是应该,无条件的,这容易造成他们等、靠、要的思想,“贫困”优势在困难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经济上得到了资助,但思想却未作出任何转变,这影响了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实施效果。
3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的对策
3.1 完善高校精准资助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职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稳定的资助队伍是做好高校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和基础。通过前文的研究和分析后得出,现阶段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实施的方式出现了差异,为了提升高校精准资助管理效果,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资助队伍建设。首先,领导重视,统筹建立一支稳定的学生资助队伍。在资助专员的选聘上,“学校要挑选一批责任心强、且热衷于贫困生工作的同志到资助工作岗位上来,在各个层面进行业务培训,将大学生资助工作系统化,并作为资助工作人员长期发展的职业”[3]。第二,加强对负责资助工作的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包括国家最新的资助政策、资助系统、资助流程等新知识和新理论,经常组织到校外交流学习,或到省市级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丰富资助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其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第三,各高校应加强对各个院系资助工作的考核,强化问责追究,确保资助工作能够公平公正地开展。资助工作的考评应量化标准,学校对各个院系应从各项资助政策的宣传、具体资助工作的开展以及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每学期召开全校的资助总结大会,对先进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并做经验交流分享;做得不够好的个人和院系也应该及时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争取把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做得更好。
3.2 构建精准的分层分类认定体系
准确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条件,是做好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从表1可以看出精准化资助模式对困难学生认定的内容更详实、具体,认定的程序更科学和细致。首先在班级民主评议这一环节做得更人性化,班级民主评议仅对困难认定学生的消费情况给予评价,辅导员或班主任则参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因素(表2)对参与困难认定学生单独谈话方式进行评定,这样既尊重了申请学生的尊严和隐私,也增加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灵活性。
表2中24个因素是影响学生家庭情况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分类别进行认定。首先,分年级进行初步认定。由于新生刚进校一个月内就要进行困难认定,而辅导员对于新生的情况是不了解的,同学之间也相互不认识。因此,对于新生的困难认定相对较难。辅导员应结合新生上交的材料认真审定,主要以单独面谈的方式进行;对于老生,可以通过查看饭卡的消费记录、向宿舍成员或班级同学了解、宿舍走访、单独面谈等方式综合了解情况。精准的分层分类认定体系能够科学、准确地对申请困难认定学生的情况了解得清楚明白,并且很好地做了困难程度的分类,并根据困难的类别进行差额资助,很好地落实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贫困学生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学生日常的消费情况以及其活动轨迹,从而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智慧资助。
3.3 精细化管理,多重保障
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精准资助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开展精准资助工作过程中应建立完整的精细化管理体系。首先,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各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与时俱进,对困难学生进行建档立卡,分类管理,分类资助,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做好就学规划,然后提升家庭困难学生管理水平[4]。第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困难学生的数据库。数据库的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要实现动态管理,每个月更新一次困难学生数据库,重点关注因家里突发事件而致贫的学生,可以通过电话了解或者实地考察进行确认是否真实。辅导员每个学期要跟所辖班级的困难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其家庭情况以及生活上的变化,以便更好地掌握困难学生的情况,从而对困难学生数据库进行更新,困难的学生有进有出,实现动态管理。第三,对于受过资助的学生,注重资助后的持续管理、教育。例如对于受助过的学生毕业前要进行诚信和感恩教育,毕业后也要关注他们思想状况,为后续高校的资助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
3.4 精准育人,转变思想
高校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场所,在推进精准扶贫与精准资助过程中,也应该重视起对家庭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扶贫先扶志,首先,我们要定期对受助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让他们认识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贫困丧失信心和斗志,引导他们树立自信;要定期召开励志自强报告会,评选学校的励志自强学生,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达到教育本人和他人的目的;要每个学期邀请曾受过资助的优秀校友回校做励志报告会,讲述他们成长的历程,鼓励在校的师弟师妹认真学习,积极向上。其次,对于受资助的学生,要求都有参加志愿活动的经历。例如,学校举行大型的考试、比赛、招聘会等需要志愿者的可以优先安排受过资助的学生,让学生通过这样的志愿活动增强感恩意识。第三,要时刻关注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团体辅导,个别谈话,给予他们心灵上的抚慰,让他们认识到“贫困”也是一所很好的大学,要正确看待贫困,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鼓励、指导贫困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各类比赛以及社会公益活动,增强心理适应性,缓解心理压力,并体会收获的喜悦,坚定学习信心,提高个人综合能力”[5]。第四,学习上,积极为困难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家庭困难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此提升自身学业水平。例如,针对家庭困难学生,建立帮扶教学课堂,让学习较好的家庭困难学生,帮助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补习,以此提升家庭困难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需求。最后,在就业方面为困难学生开设了绿色通道,优先推荐优秀的贫困毕业生就业;对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包括简历的制作、面试的技巧、着装的要求等,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表1 粗放型资助和精准化资助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及内容比较
表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因素分析
3.5 拓宽资助途径,提升精准资助能力
作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管理人员,需要迎合学生精准资助管理工作实施中的要求,对学生精准资助管理形式进行拓展。目前,高校主要资助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的国家三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还有建档立卡补助,退役军人补贴等;除此高校还可以鼓励困难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兼职,通过自己双手获取劳动所得。例如学校周边一般有很多商铺、饭店或者培训机构,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积极应聘,或者通过学校联系这些商铺、饭店或培训机构,推荐学生参加兼职;在校内,资助中心也可以提供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取报酬,从而减轻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家庭负担,也可以在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管理工作实施中,让学生进行自我创业,以高校为引导,科学地帮助学生自主创业,“通过设立贫困生自主创业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或‘绿色通道’,完善和拓展高校就业服务功能, 并提供办理流程、技术指导、项目对接等服务”[6]。通过创业从而展示学生学习能力,也可以缓解学生的经济情况。寒暑假,学校也可以联系企业,让有需要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做兼职,赚取生活费等。同时,学校要积极发动社会的力量,成立助学资金会,丰富资助的资金,让更多有需要的同学得到帮助。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精准资助管理工作实施中,需要注重对精准扶贫的分析,找到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实施的对策,从而满足高校精准资助管理工作实施需求。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后,将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对策实施归纳为以下几点:即完善高校精准资助队伍建设、构建精准的分层分类认定体系、精细化管理,多重保障、精准育人、转变思想,拓宽资助途径等五项。只有完善了以上五点对策,这样才能为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高校精准资助对策实施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