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活动课程标准的构建研究*
——以广东A高职学院通识拓展课程为例

2020-04-22黄乃文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标准校园文化

黄乃文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1]。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是实现立德树人和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高校教育中起着隐性教育的重要作用。广东A高职学院创设的通识拓展课程是以校内外文化活动为载体而建构起来的,是践行 “立德树人”教育宗旨,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高职教育和高职学校特色、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路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标准,是开展通识拓展课程的核心环节和重要前提。

1 设置通识拓展课程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的欧美大学,后来被翻译引进到中国。在名称上,通识教育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译作 “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有的译作“博雅教育”“全人教育”等等。但是,不管哪种教育模式,其目标是一致的,与专业教育相比较,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陶冶和训练, 而首先关注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也就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

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为了实现这种理念,中外大学设置了各具特色的通识课程。例如英国大学的通识课程注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融合,美国高校通识课程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突出课程国际化下的人的全球视野和整体性发展,而中国许多综合性大学的通识课程主要侧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3]。不管是哪种课程,其课程内容都突出知识的广博,不局限于专业知识。但是在课程的形式和载体上,大多数高校的通识课程都是以公共选修课或者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讲座为主,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度不高。在高职院校,学生理论素养不高,如果采用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无法吸引学生。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创新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拓展教育载体、教学资源、教学时空,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种隐性的通识教育载体,来建构一种规范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 通识拓展课程的概念界定

广东A高职学院构建的通识拓展课程是通识教育的一种实践模式。其中,通识是内容,拓展是策略,课程是手段,活动是载体。在理念上,它承袭通识教育,在形式上,是在传统通识课程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从内涵上,通识拓展课程是把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创新创业六个方面的素养作为目标,把思想道德、科学、身心、文化艺术、劳动、双创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内容,把隐性的和非正式的校内外活动作为载体,按照课程要求,有计划、有标准、有学分、有考评的系统化课程体系;从外延上,通识拓展课程借鉴大学生成长金字塔结构,以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分为联课活动和课外活动。大学生成长金字塔结构分为六个层级,第一层级呈现了大学生活中最常见的六类情境:“课业学习、联课活动、课外活动、勤工助学、人际交往、休闲娱乐”[4]。其中的课业学习指为了获得学位必须完成的学业内容,也就是必修的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而联课活动和课外活动也即是本文所界定的通识拓展课程范畴。第二课堂联课活动课程与学术科研、专业实践相关,比如学术科技活动、技能比赛、创新创业活动、专题研讨等,第三课堂课外活动课程与学业关联较弱,比如各类文体活动、公益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在通识拓展课程体系下的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活动,而是高标准、严要求的课程。其高标准、严要求体现在必须明确活动的目的、内容、过程、方法、成果和评价方式,明确学生通过参与课程活动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获得的成果。通识拓展课程在教学时空、师资、内容、平台、方法、载体等方面打破了传统通识课程的局限,实现了内涵和外延的拓展,符合高职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职业教育的要求,对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具有重要价值。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局限性和校内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从策略上深入发掘“拓展”的渠道和资源。

3 通识拓展课程标准的建构

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运用比较多。从演绎性课程标准定义“是指用于规范或衡量课程计划、目标、内容和学习经验等课程要素的准则或尺度”[5],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从归纳性课程标准定义“是指在一定事实或认识的基础上确定课程标准的属性、内涵乃至组成和结构,例如《教育大辞典》把课程标准解释为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阶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5]。

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基本教学理念和目标的明确表达,每个学校和每门课程都可以制定课程标准。通识拓展课程的课程标准就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校内外思想、学术科技、体艺、文化、社会实践、职业创业等活动的目标、内容进行设定,把活动纳入课程化建设,让学生明确了解通过参与课程活动可以学习的内容,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获得的成果。通识拓展课程标准的结构,包括总纲和子课程标准两部分。总纲规定培养目标、学生核心能力、子课程的设置、学期教学计划等。子课程标准规定教学目的、内容、过程、方法、成果和评价方式等。

3.1 课程标准总纲

3.1.1 课程培养目标

广东A高职学院的通识拓展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影响深远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学生德技并修,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强烈社会责任感、卓越创新创业能力、深厚传统文化底蕴与宽广国际视野,具有必备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1.2 学生核心能力和能力指标设置

通识拓展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用具体的能力指标去评量。广东A高职学院针对职业教育特点,重点培养学生六大方面的核心能力,具体包括:沟通整合能力、学习创新能力、责任担当能力、专业技能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职业素养能力(见表1)。

表1 学生核心能力和能力指标设置

3.1.3 子课程设置

广东A高职学院按照“德、智、体、美、劳、创”的目标,对全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删减、分类,整合为6大项目、12门子课程、N个单元活动的通识拓展课程,形成了“项目-课程-活动”三级运行体系(见表2)。

表2 “项目-课程-活动”三级体系

经过分类整合,改变了过去学生活动的无序化、碎片化状态,明确了教育目标和定位,提升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

3.1.4 学期教学计划设置

学期教学计划要在“三个遵循”下制定,首先是教学目标要遵循通识拓展课程总培养目标的大前提,不能脱离总目标来制定计划;其次是遵循学校的学期重点工作,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抓核心和关键;再次是遵循国家热点战略方针,突出特色和亮点。

通识拓展课程管理机构在每学期开学发布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规定了必选课程和自选课程,必选课为校级重点打造的项目课程。各部门、二级学院和下辖学生组织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具体工作安排,制定教学大纲。

3.2 子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分类,广东A高职学院建立了统一的12门子课程的课程标准,规定教学目的、过程、内容、方法、成果和评价方式等。校级部门、二级学院、各学生组织要按照课程标准进行学期教学大纲的设计。

3.2.1 思想引领项目课程

《大学之道》:主要针对一年级学生开展,目的旨在引领学生“守规、知礼、明德、爱校”,传承大学精神,增强归属感。经由参与校规校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学风教育、诚信感恩教育和农垦优良传统教育等过程,学习学生手册关于校规校纪的规定、大学生行为规范、中华文明礼仪知识等内容,通过讲座、比赛、主题班会、宣传展示、交流互动等方法,达到遵守学校纪律,学会运用基本礼仪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成果。评价方式为入学测试、出勤记录、学生的日常表现、比赛成绩、心得体会等。

《党情国梦》:主要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目的旨在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实现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经由参与党团活动,专题学习教育,完成学习心得或考核等过程,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时政热点、红色文化等内容,通过讲座、研讨、竞赛、参观学习等方法,自觉关注时事,能够独立思考、正确研判社会问题,展现爱党爱国行为。评价方式为测验、心得、日常行为表现、比赛成绩等。

3.2.2 学术科技项目课程

《匠人匠心》:主要针对一年级学生开展,目的旨在引领学生树立“崇尚知识、乐学技能、勇于创新、服务社会”的工匠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经由观看工匠精神类影视资料、参加“能工巧匠进校园”、寻找“身边的能工巧匠”活动等过程,学习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体现工匠精神的案例等内容,通过影视展播、事迹报告会、风采展等方法,领会工匠精神实质,自觉践行工匠精神。评价方式为日常表现、比赛成绩等。

《创意实战》:主要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目的旨在引领学生树立“挑战革新”意识,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经由参与学术科技竞赛和孵化实践活动等过程,学习学术科技竞赛知识、专业技能和开发技能等内容,通过授课交流、模拟演练等方法,发挥专业特长,开发原创性学术科技作品,实现作品转化与孵化。评价方式为原创作品获奖成绩和专利转化产值等。

3.2.3 身心发展项目课程

《持之以恒》 :目的旨在引领学生树立强身健体、团结协作的意识,锻炼恒心和毅力。经由参与体育教育和健康卫教育活动等过程,学习身体保健知识、运动知识和技能等内容,通过讲座、团体训练、体育竞赛、户外拓展等方法,增强身体素质,学会与人合作,保持身心和谐。评价方式为日常表现、比赛成绩等。

《芳菲心灵》:目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悦纳自我、乐处他人,树立乐观的处世态度和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心态,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经由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和日常交往等过程,学习自我认知知识、心理调适知识和技能、人际交往知识等内容,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拓展、讲座、沙龙等方法,适应大学生活、与人和谐相处。评价方式为测试结果、日常表现等。

3.2.4 文化艺术项目课程

《美的欣赏》:目的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养成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经由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等过程,学习美学知识、审美技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通过艺术展览、高雅艺术欣赏等方法,提升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评价方式为鉴赏心得等。

《美的原创》:目的旨在提升学生创造美、实践美的能力,经由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和文化艺术竞赛等过程,学习文艺作品创作知识和技巧等内容,通过日常训练、比赛等方法,开发出原创性的文化艺术作品,获得较强社会竞争力。评价方式为日常表现 、比赛成绩等。

3.2.5 公益服务项目课程

《“橙”心“橙”意》:此课程主要为校内公益服务活动,目的旨在让学生树立为学校服务和同学服务的精神。经由参与校内义务劳动、公益服务项目等活动过程,学习公益服务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等内容,通过讲座、劳动等方法,增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评价方式为日常表现、劳动考核等。

《向上向善》:此课程主要为校外公益服务活动,目的旨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乡村,了解民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经由参与社会公益服务活动、科教兴农项目等过程,学习国家战略政策和志愿服务知识等内容,通过讲座、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等方法,增强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评价方式为调研报告、心得等。

3.2.6 职业创业项目课程

《我职我愿》:主要针对一年级学生开展,目的旨在引领学生主动合理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经由参与校内外职业规划系列活动等过程,学习职业、行业发展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内涵与规范等内容,通过社会调研、专题讲座、交流会、比赛等方法,制定出可行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评价方式为职业生涯规划书等。

《职路点金》:主要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目的旨在引领学生善用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主动提升自身职业素质与能力。经由参与校内外职业创业系列活动等过程,学习就业、创新创业知识、职场技巧和就业技能等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交流会、模拟招聘比赛等方法,掌握核心的职业技能,养成正确的职业行为习惯。评价方式为简历、个人报告等。

4 通识拓展课程的成效分析

4.1 实现了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融合

校园文化活动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不仅通过专业课和基础课来实现,更要通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成果来实现。按照规范化、统一化的课程标准来建构通识拓展课程体系,推进校园文化活动进课程、进“学分”、进教材,打通了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评价和学分的置换通道,实现了活动类拓展课程与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衔接,实现了跨院系、跨专业活动课程选修,破除了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两层皮”的问题,促进了课程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融合、教学评价与学生活动评价的融合。

4.2 增强了学生的获得感

“人们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6]。高校教育的目标不仅在物质层面上要让学生感受到接受教育能获得的实在利益,比如专业知识、技能、就业推荐、毕业证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实在获得感”,而且要在精神层面上获得成长乐趣、价值认同、生命意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隐性“意义获得感”。但是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存在慵懒散、集体观念淡薄、理论学习兴趣不足的问题,再加上网络游戏的影响,部分学生无心向学,把时间用于睡觉、打游戏,浪费了大学三年的宝贵时光,毫无获得感可言。因此,建构通识拓展课程,用活动来带动学生,让学生走出宿舍、走出游戏、走出虚拟“朋友圈”,是一条有效的路径。通过活动和学分的激励,每个学生都走向户外、走向活动、走向现实“朋友圈”,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活动,挖掘兴趣潜力、展现个性特点,既收获了物质层面的“实在获得”,又收获了精神层面的“意义获得”。

4.3 打造了校园文化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7]。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高雅性和育人性不足,学生活动娱乐化、低俗化,重复化,形式上重数量、图热闹,内容上缺思想、轻文化,导致粗放式、低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较多,精品化、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较少,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要,育人效果不理想。建构通识拓展课程,明确课程标准,可以重塑与整合校园文化活动,删减杂乱无章的低俗重复活动,凸显内涵丰富的高雅精品活动,培育优质特色的专业示范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总之,通识拓展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特色模式,能够把高职院校零散的校园文化活动规范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既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又能够提升学生获得感,是一个值得高职院校借鉴的教育方法。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标准校园文化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