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足三针对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站位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0-04-22马桂芳何建青
马桂芳,何建青
(西宁市中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3)
小儿脑性瘫痪是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会累及四肢,且患儿通常伴随智力缺陷、癫痫等症状[1-3]。现医疗水平下脑瘫的康复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有研究表明,每千例活产儿中就会有3例脑瘫患儿,其痉挛型脑瘫占脑瘫儿童总数的60%以上,尖足是影响痉挛型脑瘫患儿站位运动功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会导致患儿难以维持姿势,进而出现步态异常[4-7]。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灸的主要治疗作用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以及扶正祛邪,且根据不同穴位治疗作用也不相同;尖足三针由解溪、脑清以及跟平3穴组成,共奏促进患儿气血生化,治疗痿痹、足下垂的治疗作用[8-9]。故本研究选取我院儿童康复科95例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目的在于分析尖足三针对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站位运动功能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儿童康复科95例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其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6例,平均年龄(3.14±1.14)岁;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尖足三针针刺治疗的45例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22例,平均年龄(3.15±1.25)岁。比较两组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纳入标准
①患儿西医诊断符合《脑性瘫痪病学》[10]中对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的诊断标准;患儿中医诊断符合《小儿脑性瘫痪定义、诊断分型及最新指南——附:瘫痪性疾病针灸治疗》[11]中对康复期闹醒瘫痪患儿的诊断标准;②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经头颅影像学确诊;③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伴随尖足症状;④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年龄不超过6岁;⑤患儿监护人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患儿合并神经外科疾病;②患儿伴随先天性疾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疗法促进患儿粗大运动发育,采用中医传统推拿手法降低患儿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并给予中药浴改善患儿肌肉营养、软化肌腱,进而改善患儿关节活动度,中药药浴应用《一种治疗骨伤的中药组合物》[12]中的方子:伸筋草10 g、桃仁6 g、川牛膝12 g、丹参20 g、土鳖虫10 g、陈皮10 g、木瓜10 g、鸡血藤15 g、赤芍10 g、川芎12 g;康复师给予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蜡疗,通过缓解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肌肉痉挛,进而促进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发育。常规康复治疗5次/周,10次治疗为1个疗程,1个疗程休息15天再行下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4.2 观察组 在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尖足三针针刺治疗,尖足三针由患儿踝关节前横纹中点直上2寸且位于患儿胫骨外缘的脑清穴、位于患儿内外踝高点连线与跟腱相交的跟平穴以及患儿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的解溪穴组成,选用0.33 mm×25 mm毫针进行针刺,患儿取抱坐位固定其踝关节,针刺医师对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3个穴位进行局部常规消毒后进针,其中脑清穴进针方式以针尖朝向踝关节方向45°进针,跟平穴与解溪穴进针方式为直刺,进针深度不超过15 mm,进针后主要以泻法予以行针1 min,每次行针间隔时间不超过5 min以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尖足症状缓解为度,留针时间不超过20 min,隔日针灸1次,1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5天,共3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足背屈角、表面肌电等。
1.5.1 GMFM-88评分 GMFM-88评估[13]包括5个功能区域:由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的卧位与翻身、坐位、爬和跪、站立位、行走和跑跳组成,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得分越高说明其运动功能越好。测量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足背区角,康复师辅助患儿采取仰卧位,帮助患儿双下肢伸直,医师通过握住患儿小腿部以及紧贴患儿的足跟,进而测量脑瘫患儿小腿纵轴与第5跖骨之间的夹角,测量足背区角,康复师注意间接观察患儿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程度。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足背屈角角度越大说明患儿足背屈能力越差。
1.5.2 表面肌电 康复期脑性瘫痪检测患儿表面肌电,表面肌电图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进行,康复师帮助患儿于静息位、足背屈位以及跖屈位采集3个不同姿势下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的腓肠肌肌电信号,重复3次,结果采用3次结果的均值进行分析。
1.5.3 中医证候积分 患儿主要症状为发育落后,包括翻身、坐、爬、立以及行5项,根据患儿运动发育落后程度分轻、中、重度,依次积分0、1、2分,次症按每项1分计算[14]。
1.5.4 总有效率比较 显效:患儿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30%≤患儿证候积分减少<70%;无效:证候积分减少<30%。证候积分减少率=[(患儿康复治疗前证候积分值-康复治疗结束后证候积分值/康复治疗前证候积分值)]×100%。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88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88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88各评分与治疗后GMFM-88各评分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观察组脑瘫患儿治疗结束GMFM-88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88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后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比较,③P>0.05,④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足背屈角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足背屈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足背屈角与治疗结束后足背屈角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观察组脑瘫患儿治疗后足背屈角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足背屈角比较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腓肠肌肌电信号比较
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主动跖屈与被动背伸肌电信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后主动跖屈肌电信号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后主动跖屈肌电信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后被动背伸肌电信号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瘫患儿治疗后被动背伸肌电信号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腓肠肌肌电信号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及总有效率比较
两组患儿康复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康复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高于康复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儿康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两组患儿康复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5。
表4 两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5 两组患儿康复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例(%)]
3 讨论
大部分脑瘫患儿会存在牵张反射亢进、肌肉痉挛进而导致患儿出现运动发育落后等问题,且会出现尖足畸形等异常姿势,若脑性瘫痪患儿长期存在异常姿势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进一步引起脑性瘫痪患儿出现挛缩、畸形等并发症[12-14]。尖足畸形是腓肠肌痉挛所导致的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常见的并发障碍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脑性瘫痪患儿踝关节往往会保持跖屈位置,且患儿具有踝关节背屈功能差的特点,站位时脑瘫患儿足部支撑面减少,缺乏有力的支撑,进而影响到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的站位功能,且脑瘫尖足患儿长期伸张反射亢进会导致患儿跟腱挛缩出现[15-17]。随着现代医学对中医治疗的不断了解,针灸治疗逐渐应用于儿童康复治疗中,且临床治疗效果良好。针刺通过对穴位进行针刺刺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脑性瘫痪患儿中间性神经元的冲动变化,进而使脑瘫患儿牵张反射减弱、肌张力降低,从而达到缓解脑瘫患儿病位痉挛状态的目的[18-19]。
本研究中两组患儿治疗前GMFM-88各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后GMFM-88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GMFM-88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原有的康复治疗中增加尖足三针针刺治疗能够更加全面的促进患儿粗大运动的发育发育情况。本研究采用李诺等[20]人研究中的尖足三针对患者进行治疗,尖足三针由脑清穴、跟平穴以及解溪穴3穴组成,其解溪穴是足阳明胃经穴,刺之可促进患儿气血生化、四肢强健,对患儿具有改善下肢痿痹以及足下垂的治疗作用,脑清穴为经外奇穴,其功能、主要治疗疗效和原理与解溪穴相同。且有研究表明针刺跟平穴具有缓解患者痉挛、改善下肢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通过对脑性瘫痪患儿的跟平穴进行针刺治疗,刺激脑瘫患儿梭内肌处于兴奋状态,再次通过脑瘫患儿的传入神经纤维将患儿因针刺引起的传入冲动传送至大脑,进而达到恢复和重构患儿受损脑组织的功能以及收缩脑瘫患儿的骨骼肌,通过对患儿3个穴位的联合刺激进而达到其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足背屈角变化结果可说明尖足三针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足背屈角,进而改善患儿的站位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主动跖屈肌电信号明显高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被动背伸肌电信号明显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被动背伸肌电信号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原有的康复治疗中增加尖足三针不影响常规康复治疗,不会降低原有康复治疗对腓肠肌肌力的提升作用,且能够提高康复治疗对腓肠肌肌力的提升作用。尖足三针对治疗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具有较好疗效,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综上所述,通过联合尖足三针针刺治疗对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进行康复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康复期脑性瘫痪患儿腓肠肌肌肉张力、足背屈能力,进而促使患儿站位运动功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