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目山森林文化价值的游客感知分析

2020-04-22李智勇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天目山森林价值

俞 飞,李智勇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1;2.浙江农林大学 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300)

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提出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后,全球掀起了相关研究的热潮[1]。将生态系统文化价值置于经济和生态价值同等地位,极大地促进了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这其中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文化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将文化价值纳入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决策中,可以更好地平衡区域保护和旅游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保护、鼓励旅游业的进步、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为今后的世代增加文化景观的多样性[2-4]。但是由于文化的无形性和主观性,使得其一直难以整合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框架中[5]。为此,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很多文化价值定量研究的尝试,有的学者采用环境经济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货币化研究[6-8],还有的学者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相关研究[9-11],除此之外,感知的方法也是国内常用的一种文化价值评价方法。因为文化体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与感受者的自身特性有很强的相关性,所以生态系统文化价值的感知研究亦是国内外常用的一种文化价值评价方法,《千年生态系统评估》[1]、DOU等[12]、KO等[13]都采用了该方法对不同生态系统文化价值进行了研究。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天目山)是中国建立的第1批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对象为银杏Ginkgo biloba、天目铁木Ostrya rehderiana等珍稀古老植物和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1996年加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 “人与生物圈”计划,现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由于地理区位上邻近上海、苏州、南京、宁波等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著名的旅游和避暑胜地。本研究试图通过森林文化价值游客感知的分析,为更好地将文化因素纳入到当地生态保护和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及文化价值调查

1.1 研究区概况

天目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境内(30°18′30″~30°24′55″N, 119°23′47″~119°28′27″E), 面积为4 024 hm2,主峰仙人顶海拔为1 506 m。天目山地质古老,地貌独特;植物种类丰富,拥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落叶矮林等6个植被型和30个群系组,2 160种高等植物,4 716种野生动物,其中古树名木5 511株,有 “大树华盖闻九州”之名,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带著名的 “物种基因库”和 “文化遗产宝库”,亦是国内外闻名的生态旅游、度假疗养胜地[1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天目山现有旅游资源单体87个,其中优良级64个、普通级23个、特品级旅游资源单体15个,如即禅源寺、周恩来演讲纪念亭、仙人顶、四面峰、倒挂莲花、盆地沼泽池、半月池、大树王、五世同堂、冲天树、开山老殿、石阶古道、宝剑石等,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表1为核心景区内影响力最大的前10个景点的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森林文化价值的界定 目前国内外对森林文化价值类型并没有公认的界定和系统划分,本研究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森林文化价值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①人们在与森林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生理或心理的收获,例如在森林中散步或锻炼得到的身心放松等,该层面的收获比较基础,普通大众都容易获得;②人们在与森林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知识收获,例如学生在森林中认识自然,科研工作者开展森林相关的科学研究,艺术创作者在森林中获得创作灵感,或者人们通过森林中的活动对艺术作品产生了新的理解,这个层面的价值需要人们有相关的知识背景或储备;③人们在与森林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精神收获,例如认为森林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是自己的精神寄托等,这一层面主要针对有精神需求的人群。基于这一界定,然后结合目前国际上常用的MEA和TEEB的划分标准[1,16],划分了休闲与游憩、身心健康、审美、文化遗产、地方感、灵感、教育和科研,以及精神与宗教服务等8类森林文化价值,并以此设计了相关问题。

表1 天目山主要景点概况[15]Table 1 Main scenic spots in Mount Tiannu

1.2.2 调查方法 因为文化价值感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受访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地、个人年收入等统计学特性可能会影响文化价值的感知[6],因此将受访者的这些信息纳入到调查问卷中。参考DOU等[12]的方法对问卷选项进行赋值(表2),最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计算平均值,分值越高说明对该类型森林文化价值的感知越高。2018年5、7和12月,在研究区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2份,有效反馈率为88.0%。

表2 森林文化价值量化评分表Table 2 Assignment rules for the presence/absence and perceived values of forest culture

1.2.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0.0对问卷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然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游客人口统计学特性对森林文化价值感知的影响,并用Excel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受访游客人口统计学特性

接受调查的游客大部分来自浙江省(78.8%),个人年收入多在5~10万元(34.1%)和 10~15万元(26.5%),而且男性游客数量(56.1%)高于女性(43.9%)。年龄结构方面,60岁以上的游客数量最多,占总样本数的26.5%;其次是20~30岁和50~60岁的游客,均占总样本数的22.0%;40~50岁的最少,仅占总样本数的12.9%。游客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其中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总样本数的54.6%,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仅占17.4%。企事业单位、创业/自由职业和其他(包括学生/退休/失业等)受访游客数量分别占总样本数的26.5%、22.0%和51.5%。大部分受访游客以一日游为主(47.7%),但调查样本中有6.8%的游客会停留1周以上,7.6%的游客会停留1个月以上,这些游客大部分为50岁以上的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表3 受访游客人口统计信息Table 3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terviewed tourists

2.2 游客对森林文化价值的感知

图2可知:大部分的受访游客感知到了天目山的8类森林文化价值,总体认可人数占受访人数的71.2%以上,其中强烈同意的占16.7%以上。游客对不同类型森林文化价值的感知存在明显差异。感知到天目山具有身心健康、审美价值的人数最多,认可人数均为受访人数的95.5%;地方感、教育科研、休闲与游憩、文化遗产价值次之,认可人数分别占受访人数的87.9%、87.1%、85.6%、83.3%;灵感、宗教和精神服务价值最低,认可人数分别占受访人数的75.8%、71.2%。

图1 森林文化价值不同感知程度人数比例Figure 1 Proportion of touris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perceived forest cultural value

与认可人数相对应的是各文化价值类型的平均得分(表4)。身心健康价值得分最高,为1.62;审美、休闲与游憩、地方感、教育科研、文化遗产价值次之,分别为1.48、1.39、1.32、1.25、1.17;灵感、宗教和精神服务价值最低,分别为0.97、0.88。根据表2的评价标准可知,游客认为天目山的身心健康、审美、休闲和游憩、地方感、教育和科研、文化遗产价值很高,而灵感、宗教和精神服务的价值较低。

2.3 游客统计学特性对森林文化价值感知的影响

表5可知:游客对天目山森林文化价值的感知会受到除了性别和个人年收入以外人口统计特性的显著影响。身心健康价值的感知会受到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的显著影响(P<0.05)。美学价值的感知受教育程度的极显著影响(P<0.001),受职业类型和停留时间的显著影响。休闲游憩价值受教育程度的极显著影响(P<0.001),受年龄和停留时间的显著影响。地方感价值分别受区域和停留时间的显著影响。游客对教育科研、文化遗产、灵感、宗教和精神服务价值的感知不受这些人口统计学特性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学以上受教育程度或者企事业单位上班的受访游客对天目山身心健康的感知显著较低,这2类人群对审美价值的感知也是最低的(表6)。同时,审美感知与停留时间密切相关。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受访游客的审美价值感知先增加后减低,以1周到1个月的停留时间最佳,超过1个月,感知显著下降。40岁以下受访游客对天目山休闲和游憩价值的感知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游客,大学以上受教育程度或者企事业单位上班的受访游客对天目山休闲和游憩价值的感知也显著低于其他受访游客。来自省外的游客对天目山地方感最明显,而本地(杭州地区)游客的感知最低。停留时间对游客地方感价值的影响与审美基本一致:以1周到1个月的停留时间感知最强。

表4 天目山森林文化价值得分和等级Table 4 Score and level of forest forest cultural value in Mount Tianmu

表5 影响游客森林文化价值感知的因素Table 5 Factors tha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perception of forest cultural value

3 讨论

文化因素必须成为生态系统管理和决策内容的一部分是国内外学者的共识[17]。LAFORTEZZA等[18]阐述了文化决定因素对森林景观格局和空间异质性的影响。STEEN-ADAMS等[19]比较了3个白松Pinus strobus为主导时期的土地覆被变化,并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分析了历史因素在植被变化中的影响,以对比美洲土著文化和欧洲移民文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同影响。周婷等[20]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了浙江临安2001-2015年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分析生态公益林建设对林地退化的影响。结果发现政策覆盖地区的植被退化面积在每一个退化等级上都小于无政策覆盖地区。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的实施对加强植被的保护,限制不合理的林地利用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表6 统计学特性对游客森林文化价值感知的影响Table 6 Influence of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n tourists’perception of forest cultural value

森林的文化价值是森林生态系统除了生态和经济价值之外的重要部分,国内外学者虽然开展了不少相关研究,但是对于其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却非常少。国外研究大都将森林文化价值纳入社会价值的框架,而国内研究大多会将其与社会价值分开[21]。国内关于森林文化价值的概念仅见樊宝敏等[8]有所提及:森林文化价值是指森林对人类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和精神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实质上反映森林对人的吸引力和服务能力,是森林的人气指数和服务水准,可用 “人与森林共生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因此,要进行森林文化价值的评价,首先要对其内涵和外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本研究在借鉴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研究的方法,确定了3个层面的森林文化价值:生理或心理的收获、知识收获和精神收获,并以此为依据划分了8类森林文化价值,作为游客对天目山森林文化价值感知的标尺。

本研究表明:大部分游客感知到了天目山的这8类森林文化价值,其中身心健康、审美、休闲与游憩、教育和科研、地方感和文化遗产的价值非常高,而灵感、精神与宗教服务的价值较低。其中身心健康价值的得分最高,超过一半的受访游客强烈认同该价值,这可能是因为天目山森林覆盖率达98%,气候凉爽、炎夏无暑,空气清新,水质为低钠低矿化度的优质饮用水,带给游客非常直观的感受。同意天目山审美、休闲与游憩、地方感、教育科研、文化遗产价值的人数均在83%以上,这可能是该区域不仅森林覆盖率高,而且植物种类丰富,具有相当比例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林、针叶林以及柳杉大树群和相当数量的历史遗迹有关。游客对灵感、宗教和精神服务的价值认同较低,一方面是因为这2类森林文化价值对感知对象有一定要求,需要是从事或者接触艺术创作,或者具有宗教信仰之类的对象;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天目山这2类文化的价值较低。当前游客对于森林旅游特色主题偏好正在趋于综合化与多样化。人们期望可以从森林旅游中获得身心健康、休闲游憩等传统的体验;另一方面,也期望能从森林旅游中获得教育科研、宗教或民俗文化等主题体验[22-24]。可见天目山具备开展教育科研、历史遗迹等主题旅游的条件。

除了天目山森林文化价值本身的因素外,受访游客自身统计学特性对感知结果也会有一些影响。本研究发现:40岁以下的受访游客对休闲和游憩的感知最低,这可能是因为天目山的休闲游憩主要以散步、观光式为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偏低。40~60岁受访游客对休闲与游憩、文化遗产和地方感的感知最高。所以在天目山可以根据年龄段对森林文化价值进行差异化建设。此外,游客停留时间在1个月之内对天目山文化价值感知值最高,超过1个月各类感知值会下降。

KOIDE等[25]指出生态系统服务的过度使用会导致其功能的退化,而利用不足也是生态系统不可持续的驱动因子。游客对天目山的身心健康和审美价值感知非常高,在景区规划中需要考虑避免过度开发和利用,减少森林文化价值和社会关系变化对当地居民造成的冲击。徐荣林等[26]研究发现:天目山旅游处于发展阶段,居民经济收入快速增加,但是对旅游引发的消极影响忍耐度则较低,需要警惕过度发展旅游给当地居民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思考如何提高成熟景区居民对旅游的支持度。

猜你喜欢

天目山森林价值
陆俨少《东天目山图》
生态宝库天目山
天目山古树柳杉生长现状及景观用途分析
哈Q森林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