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应性鼻炎微波联合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

2020-04-22梁佳郭传运陈晓平张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7期
关键词:卡松变应性丙酸

梁佳 ,郭传运 ,陈晓平 ,张燚

(1.宁夏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宁夏 银川;2.中核四0四医院耳鼻喉科,甘肃 嘉峪关;3.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耳鼻喉科,上海)

0 引言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鼻部疾病,主要是人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多种炎性细胞( 如 T 细胞、B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症性疾病[1-3]。变应性鼻炎患病率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国际关注的全球性疾病[4]。全世界范围内变应性鼻炎的平均患病率约为20%,我国11个中心城市自报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为8%~20%,不同地区间差异很大[5-8]。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打喷嚏、流清涕、鼻痒及鼻塞,并可进一步诱发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结膜炎以及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鼻息肉、咽炎等多种疾病,对个人和社会而言,健康负担重且常常被低估[9]。传统常规治疗所采用的鼻内或口服给药往往个体差异较大,周期长,停药后易复发,长期使用疗效降低,患者难以坚持[10];近年来新兴的免疫治疗方法虽然可以改变患者疾病的进程,具有长期效果,但其治疗周期长,同时禁忌证较多,可能出现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11,12]。本文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研究方法,对2017年至2018年间来治疗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共180例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 2018 年 12 月间于本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变应性鼻炎患者18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 81 例,女性患者有 99例,他们的年龄为 14~88岁,平均(44.71±17.93)岁,我们采用随机数表法将这 180 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各60例。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整体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的诊断标准[1];②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要求;③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由其他疾病引发的继发性鼻炎者,包括严重的鼻中隔偏曲患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有心、肺、肝、肾等其他基础性疾病者;④原发性肿瘤患者或精神失常患者;⑤入组前2周内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本病者; ⑥不能耐受本研究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为治疗组患者进行微波+丙酸氟替卡松治疗,为对照组1单给与微波治疗,对照组2单给与丙酸氟替卡松药物治疗。 两两观察对比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2.1 治疗组

为治疗组患者进行微波+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具体的方法是:①患者取坐位,使用丁卡因棉片对其进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麻醉的范围为鼻中隔前上方、中鼻甲、鼻丘及下鼻甲, 麻醉 3min 后将棉片取出更换一次,更换2次。对麻醉效果不佳的患者加用1%的利多卡因行下鼻甲粘膜下浸润麻醉,沿患者的鼻甲由下鼻甲前端刺入鼻腔黏膜内,直至达到最后端,在过程中应保证鼻后端黏膜不被穿透。②使用 MTC-4 型多功能微波治疗仪为患者进行治疗,治疗仪的输出功率为30-40W。③选微波针状探头放置在患者鼻中隔前上方和鼻丘处,接触面积为 0.8cm2,以辐射点处的鼻腔黏膜发白为度,时间控制为3s。伴有下鼻甲肥大患者,将针状探头取下鼻甲中、后段2-3个点刺入下鼻甲粘膜,时间3-4s。④在治疗过程中,应时刻保证患者鼻腔的清洁,及时清理其鼻腔内的分泌物。⑤术后,让患者使用丙酸氟替卡松进行治疗,1-2次 /天,共使用2周;⑥术后隔日来院复查,清除患者鼻腔内伪膜,预防鼻腔粘连。7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在 2 周后重复治疗1次。

2.2 对照组

为对照组1单给与微波治疗,具体方法同治疗组,术后依然隔日来院复查,清除患者鼻腔内伪膜,预防鼻腔粘连。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在 2 周后重复治疗 1 次。但不给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

为对照组2单给与丙酸氟替卡松进行治疗,具体的方法是:①每日1次,每清晨清理鼻腔后各鼻孔各1-2喷,症状严重患者每日早晚各1次,每个鼻孔各2喷;②当症状得到控制时,维持剂量为每日1次,每个鼻孔1喷。每日最大剂为每个鼻孔不超过4喷;③老年患者:用量同成年患者;④儿童:每日1次,每个鼻孔各1喷。症状严重需每日2次,每个鼻孔各1喷,每日最大剂量为每个鼻孔不超过2喷。

2.3 观察内容和记分标准[1],见表1。

表1 症状体征记分标准

2.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将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症状和休征评估记分,改善的百分率按下列公式评定变应性鼻炎的疗效: ( 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 /治疗前总分×100%,百分率> 50% 为显效,20%~50%为有效,百分率≤20%为无效[1]。

应用 SPSS 15.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或0.01 时,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三组治疗积分比较

三组患者各自给与不同治疗,如表2所示,在治疗1周、1月后随访时,治疗组分别与对照组1、对照组2的积分相比较,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0.01),且治疗组疗效明显效优于2个对照组。在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治疗组与对照组2的积分相比仍然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1的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

表2 治疗后不同时间积分比较

4.2 三组治疗疗效比较

4.2.1 三组患者各自给与不同治疗后1周,治疗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进行有效率比较,如表格3.1所示,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三组治疗有效率间两两比较,如表格3.2所示,治疗组分别和对照组1、对照组2的有效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0.05或0.01);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如表格3.3所示,治疗组患者鼻痒症状和体征改善尤为明显。

表格3.1 三组治疗后1 周有效率比较

表格3.2 治疗1 周组间有效率比较

表格3.3 三组治疗后1 周记分比较

4.2.2 三组患者各自给与不同治疗后1月,治疗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进行有效率比较,如表格4.1,4.2,4.3所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

表格 4.1 三组治疗后1 月有效率比较

表格 4.2 治疗1 月组间有效率比较

表格 4.3 三组治疗后1 月记分比较

4.2.3 三组患者各自给与不同治疗后6月,治疗组与对照组1、对照组2进行有效率比较,如表格5.1所示,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0.0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三组治疗有效率间两两比较,如表格5.2所示,治疗组和对照组1的有效率显著性差异不存在(即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2的有效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0.05);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有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0.05)。如表格5.3所示,微波治疗主要在打喷嚏,流涕,鼻塞三组症状及体征上改善明显。

表格 5.1 三组治疗后6 月有效率比较

表格 5.2 治疗6 月组间有效率比较

表格5.3 三组治疗后6 月记分比较

5 讨论

微波是一种高频的电磁波,临床治疗中利用其热能的效应,使组织凝固,并具有损伤范围小、边界清、无焦痂的特点。下鼻甲粘膜下有丰富的胆碱能神经节细胞,微波局部热凝后破坏了这些细胞,可使下鼻甲缩小,血管舒张减轻,腺体分泌减少,明显减轻患者的鼻塞,流涕的症状;鼻丘是变应性鼻炎的敏感区域之一,微波热凝破坏此区域,降低鼻腔黏膜的过敏反应;同时破坏筛前神经外侧支降低鼻腔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减轻患者鼻痒、打喷嚏的症状。治疗后给与丙酸氟替卡松药物治疗,减轻术后组织水肿、鼻塞、流体症状,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同时可以预防术后鼻腔粘连。

通过本临床观察发现,三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体征积分,但微波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组在治疗后1周、1月、6月3个时间观察窗积分改善均优于两个对照组,且随时间推移积分改善逐步提高趋势。分析数据发现,主要由于微波治疗后鼻腔创面黏膜会有短时期的水肿,并有伪膜形成,所以前期患者鼻塞和水样涕症状改善不明显,联合给与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可以进一步减缓患者鼻腔黏膜创伤后反应,减轻以上两项症状,增强疗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作为变应性鼻炎治疗指南推荐治疗方法,但给药个体差异较大,需维持治疗,患者难以坚持,患者长期用药后,有效率也会出现下降趋势,提示丙酸氟替卡松药物治疗可能存在后期药物耐受现象。

综上所述,微波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一种有效方法,联合治疗的患者术后症状轻,且避免了长期用药,在治疗后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仅给与单一治疗的患者。综上所述,采用微波联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佳,临床上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卡松变应性丙酸
自拟苍玉君子汤结合针刺治疗肺脾气虚兼风寒型变应性鼻炎的经验分享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丙酸氟替卡松、孟鲁司特、地氯雷他定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研究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正丁醇/丙酸与腐殖酸相互作用的NMR研究
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的疗效观察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丙酸盐对厌氧氨氧化除氮性能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时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饲料中丙酸、丙酸盐的测定方法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