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对比单纯有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价值
2020-04-22张海青
张海青
(达拉特旗人民医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43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引起肺功能减退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急性加重期,极易引起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有学者指出[1],有创-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合并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可兼顾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因此,本文将对比单纯有创呼吸机治疗与有创-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两者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4月,到我院治疗的10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6.85±7.72)岁。对照组50 例,男 性28 例,女 性22 例,年 龄53 ~79 岁,平 均年龄(67.07±7.68)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有创呼吸机治疗,经口或鼻腔气管插管,通气模式为SIMV+PSV,待病情好转后,逐渐下调PSV水平、SIMV频率,直到PSV达到5~8 cmH2O,并稳定维持8 h左右撤机。观察组患者在支持治疗基础上,采取有创-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首先进行有创通气,方法同对照组,待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后,拔出气管插管,佩戴口鼻面罩呼吸机,通气模式为双水平BiPAP,监测患者的血气指标、呼吸情况,待患者自主呼吸稳定、病情好转后,撤离无创呼吸机。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VAP发生率)、计量资料(FEV1、FVC等)分别使用(%)、(±s)表示,采取x²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EV1、FVC、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发生VAP 2例(4%),对照组发生8例(16%),差异明显(x²=4.00,P<0.05)。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对比(n=50, ±s)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对比(n=50, ±s)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
组别 阶段 FEV1(L) FVC(L) PaO2(mmHg) PaCO2(mmHg)观察组 治疗前 1.78±0.44 2.97±0.55 44.82±16.58 85.38±13.33治疗后 2.38±0.32* 3.46±0.64* 88.20±10.56* 41.48±8.97*对照组 治疗前 1.80±0.36 2.83±0.77 45.39±15.45 84.35±12.76治疗后 1.98±0.25 3.20±0.22 72.38±10.65 59.55±8.36
3 讨 论
COPD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气道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均密切相关,患者一旦发生呼吸衰竭,则会增加气道阻力,引起呼吸肌疲劳,可诱发肺性脑病、低氧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有创机械通气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合并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的常用支持手段,但该方案创伤性较大,容易引起呼吸机依赖或脱机困难,管理不当还会增加感染风险,引起VAP。无创通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改善机体供氧,促进二氧化碳排出,从而促进患者血气指标恢复,改善患者肺部功能。同时,研究发现,无创通气还能够减少呼吸功耗,从而缓解呼吸肌疲劳。但该机械通气方法仅适用于轻中度呼吸衰竭患者,不适用于分泌物较多的患者。
为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本文对患者采取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EV1、FVC、PaO2明显高于对照组,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期间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通气方式对改善患者肺功能、血气指标及预防VAP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患者进行有创通气治疗,纠正患者呼吸衰竭状况,随后转换为无创通气,发挥无创通气的优势,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有创-无创呼吸机序贯治疗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血气指标,预防VAP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