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0-04-22梁贵秋邓忠榜陆呈宏李秋云周晓玲肖潇韦炳佩陆春霞刘开莉
梁贵秋,邓忠榜,陆呈宏,李秋云,周晓玲,肖潇,韦炳佩,陆春霞,刘开莉
(1.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市530007;2.柳城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柳州市545200)
柳城县位于广西中北部,属柳州市管辖,全县总面积2 109 km2,辖10个镇2个乡2个经济管理区,总人口41.45万人[1]。柳城县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区,夏热冬寒,四季明显,光照和雨水丰富。年日照总时数达1 300~1 700 h,年平均气温20.0℃,年均降水量1 344 mm,年无霜期334 d左右,是国内较适宜种桑养蚕的区域之一。
柳城县种桑养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过去多为零星种养,未形成规模。2000年我国相继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桑西移”工程后,柳城县把握有利时机,在政府和有关农业部门的重视下,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蚕桑产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2]。如果说“十一五”是柳城县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期,那么“十二五”将是柳城县蚕桑产业的稳步提升期,“十三五”则是柳城县蚕桑产业平稳发展期。2018年柳城县桑园面积为0.87万hm2,鲜茧产量1.74万t,分别是1998年的34.4和30.5倍[3]。目前,柳城县已经成为广西重要的原料茧生产基地,种桑养蚕也成为了柳城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对促进柳城县农民增收、社会稳定和县域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蚕桑成为主导产业之一
2018年柳城县桑园面积为0.87万hm2,养蚕遍及冲脉、寨隆等12个乡(镇)。2018年柳城县从事养蚕的人员达10.5万人,有小蚕共育户21家,小蚕共育率为96%左右。发放蚕种45万张,鲜茧产量1.88万t,鲜茧产值8.5亿元,人均养蚕年收入达8 000多元。鲜茧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9.94%,茧丝加工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33%。蚕桑产业已经成为柳城县继甘蔗之后的又一农业主导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地区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蚕茧加工能力不断提升
2005年以前,柳城县仅有柳城丝绸厂(现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1家缫丝企业,缫丝能力有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柳城县茧丝加工企业由原来的1家发展到2018年的5家,即鹏鑫源茧丝绸有限公司、石门山茧丝有限公司、鹏翔茧丝绸有限公司、鸿艺茧丝绸有限公司、日田丝业有限公司,自动缫丝生产线由2008年的44组增加到2018年的56组,蚕茧加工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生产白厂丝1 200 t。
1.3 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加快推进
目前,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桂桑6号等桑树杂交新品种种植和两广二号家蚕良种推广应用已经遍布柳城县。近年来,柳城县还推广种植“强桑”系列、“农桑”系列、“伦教”系列等优良嫁接桑品种。蚕农积极推广桑树合理的密植技术、机械化桑园管理技术、桑树科学剪伐技术和病虫害统一防控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全县小蚕共育室从2005年的1家发展到现在具有较大规模共育室21家、饲养量由原来的1 000张/年到现在的43 000张/年,发展迅猛。省力化养蚕技术逐步推广。
1.4 蚕农养蚕收益显著
笔者对柳城县部分蚕农养蚕收入的情况进行调查显示:一般的农户有2~3个主要劳动力,种桑0.33~0.67 hm2,每批可以养蚕2~3张,鲜茧产量80~120 kg,按2019年蚕茧均价44元/kg计算,每批养蚕收入3 520~5 280元。每月养蚕2批,则收入就有7 040~10 560元,一年可养蚕10~12批,年养蚕收入80 000元以上,蚕农养蚕收益显著。笔者对一些典型养蚕户的养蚕收益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019年柳城县典型养蚕户的养蚕收益情况
2 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从事桑蚕生产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产业化水平低
调查发现,目前在柳城县农村蚕区,多数从事桑蚕生产的人员年龄偏大,多为50岁以上,而且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综合素质不高,他们对一些新技术、新机具的接受能力有限,要达到全面科学经营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蚕桑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大多数是小规模家庭饲养,专业合作社偏少,产业化组织水平低,产业竞争力不强。
2.2 市场监管不到位,蚕种、蚕药及小蚕市场不规范
由于蚕种、蚕药、商品小蚕、蚕茧等经营许可制度还不够完善,市场监管不到位,目前还存在蚕药假冒伪劣、蚕种质量不统一、蚕茧收购市场混乱不规范、商品小蚕准入门槛低、市场竞争激烈等不良现象。由于商品小蚕没有质量标准,出现纠纷时难以处理,吃亏的往往是蚕农。
2.3 科技推广措施不够到位,养蚕环境受影响
目前村、屯基本上都缺乏桑蚕专业技术人员,导致有关技术指导不到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有一定难度、种桑养蚕难以精细化发展等。蚕、桑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未能体现其应有的效益。在农村蚕区,一些蚕农将蚕沙随意倒置的现象到处可见,这在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污染了养蚕环境,给蚕病的防控带来巨大的挑战。
2.4 经营分散,规模化效应难以体现
由于多数蚕农生产组织能力低,饲养规模小,基本都是各家各户零星种养,蚕桑产业规模化效应难以体现。另外,目前桑园插花式种植即桑园、果园、甘蔗地相邻种植现象较为普遍,这也严重影响桑园病虫害防治效果和养蚕安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桑蚕生产效益的提高。
2.5 资源多元化利用程度低
蚕沙、桑枝是种桑养蚕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副产物资源之一,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是开发蚕沙有机肥、提取叶绿素、栽培食用菌等的良好原料资源。调查发现:目前在柳城蚕区,桑枝和蚕沙基本上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白白浪费了,一年夏伐、冬伐两次产生的桑枝基本丢在田间地头任其自然腐烂,蚕沙也是随处倒放在蚕房周围或直接堆放在桑园里,蚕沙、桑枝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6 蚕中毒现象时有发生
一是随着新型农药的使用和推广,目前甘蔗地施放的化肥、农药主要以长效为主,在种过甘蔗的地块再种植桑树,桑叶容易受到残留农药的污染。二是水果特别是柑橘类等需要经常性喷施农药,这也会使果地周边的桑园桑叶受到农药的污染。在这两种情况下,使用受污染的桑叶养蚕导致蚕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
3 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的推进柳城县蚕桑产业健康、稳步发展,针对目前柳城县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3.1 健全组织,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推进蚕桑产业化进程:一是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发展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济共同体,实现共赢。二是推行“合同收购”“订单蚕业”机制,实行“价高随行就市,价低保护收购”政策。建立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蚕茧产销关系,实现农村养蚕品种、批次、共育、标准、防控、售茧“六统一”。三是鼓励一些年轻人发展蚕桑产业,创建蚕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蚕农有效组织起来,推动桑蚕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2 强化管理和监管,保证用种用药安全,维护蚕农利益
尽量完善以县级为核心的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加强蚕种、蚕药、蚕茧和小蚕市场监管监测工作,杜绝不合格蚕种和劣质蚕药流入市场坑害蚕农,保证用种、用药质量安全,规范蚕茧和小蚕市场,促进蚕桑产业良性循环发展。
3.3 全方位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通过科技特派员服务、组织专家现场指导、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结合微信、QQ、电话、短信等现代通讯手段,全方位加大力度对蚕农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及时解决蚕农在种桑养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
3.4 加大扶持的力度,抓点示范,发挥作用
加强与当地政府沟通,加大宣传及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各级项目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帮助蚕农发展蚕桑产业。以改善桑园,集中连片桑园建设,标准大蚕房建设,养蚕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和桑蚕新品种、新技术、新措施的示范推广工作等方面为发展重点,做到建管并重,努力提升蚕桑产业在柳城县乃至全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中的地位。抓好示范带动工作:一是在生产相对集中的地方选点进行科技示范,通过示范点的建设,集中展示蚕桑科技水平和推广先进的蚕桑经营模式,带动产业发展,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二是积极培育蚕桑大户和专业村专业户,树立蚕桑产业发展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抓好科技示范户建设,以户联动,促进全面发展。四是在蚕桑产业发展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小蚕共育专业户,为蚕农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3.5 多元发展,走复合经营、综合利用特色产业之路
以茧丝绸产业为主,多渠道解决丝绸的深加工问题,加快丝绸服装、创新产品研发及开拓国内市场,提升国内的消费量。同时,利用蚕沙、蚕蛹、桑枝等副产物发展多种副产业,如蚕沙堆沤有机肥、提取叶绿素,蚕蛹提取蛹油、做食品罐头,桑枝培养食用菌等,提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走复合经营之路,全面提高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注重桑园套种和套养,走多元发展之路,提升产业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
3.6 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做好统防统治工作
加强与糖业、水果、蔬菜等部门的沟通,做好对甘蔗、果树、蔬菜等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统防统治工作计划,减少桑园受到农药的污染,避免养蚕中毒事故发生。
4 展望
“十三五”期间,柳城县蚕桑产业实现稳步发展,这为促进柳城县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民致富、增加农业收入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正多等[4]曾对柳城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做了调查并给出了合理建议;韦秋艳[5]指出了柳城县冲脉镇桑蚕生产的不足;全华英等[6]提出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示范区建设思路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柳城桑蚕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思路和新动力。相信在柳城县政府和有关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十四五”及以后,柳城县蚕桑产业的发展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