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持幼儿的自主成长

2020-04-22盖笑松

爱尚书香 2020年2期
关键词:蒙台梭意志成人

盖笑松

很多次进幼儿园参观的时候,看到漂亮的环境、丰富的玩具、精致的课程、规矩的孩子……我总会忍不住想问:“那,自由呢?”

自由是快乐的条件

一个北方小孩寒假里跟着姥姥姥爷去海南,每天在沙滩上玩沙子,遇到了一个同样来玩沙子的小朋友,两个小朋友就互相约定第二天什么时间出来玩,慢慢地有了更多的小朋友加入进来,就有了一群在海边玩沙子的小朋友。等到寒假结束,开学了,妈妈打电话说:“你该回来了,你该上幼儿园了。”孩子说:“我不上幼儿园了,我喜欢在这玩沙子。”我们花了那么多钱去提高入园率,可是孩子为什么不肯去幼儿园?幼儿园相比沙滩上缺了什么?恐怕不只是缺少沙子。

另一个孩子5岁了,一天早上,孩子跟妈妈讲:“妈妈,我今天不想去幼儿园。”妈妈说:“你不想去幼儿园可以,但要给我一个理由。”孩子说自己肚子疼。妈妈说:“如果你肚子疼,我就马上带你去医院打针。你是愿意选择去医院打针,还是选择去幼儿园?”这个孩子犹豫了半天,最后说:“我愿意去打针。”一个孩子宁愿去医院打一针,也不愿意去幼儿园,幼儿园到底缺了什么?

几乎每个幼儿园都在标榜说这里是孩子的乐园。然而,自由,是快乐的条件。在没有自由的时空里,没有快乐可言。自由地劳作、学习,也可以是快乐的。但如果是在被强制的条件下,游戏都没有快乐可言。

在“管”和“不管”之上

在大多数家长和教师的心理,教育只有两个概念,左边是管,右边是不管。

对于幼儿园老师来讲,“管”是让孩子坐在小板凳上,“听我的”“不要乱动”“让你碰你再碰,让你说你再说”;“不管”则意味着放任孩子自己玩,教师则去做自己的事。

对于家长来讲,“管”则意味着你必须这样,你不可以那样。孩子问:“你为什么老管我啊?”家长经常的回答是:“我不管你,你能长这么大吗?”从这样的对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家长的“不管”意味着不给孩子钱花,不给孩子做饭,不给孩子洗衣服,不过问孩子的成长……在生活中,无论是师生关系,还是亲子关系,我们看到的都是成人对孩子的“管”与“不管”。

难道教育里只有“管”和“不管”吗?在这对矛盾之上,存在着一种更高层次的辩证统一,那就是自主支持。

自主支持是什么

自主支持是努力知道孩子想做什么,或者努力创造一个丰富的环境诱导孩子想做点什么,然后鼓励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让他自由地去做;孩子在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继续进行时,成人能支持他、帮助他,让孩子胜任它。

成人对孩子的帮助程度应该是既不多也不少,不少,才能帮孩子克服困难;不多,才能让孩子充分发挥潜能。一旦孩子克服了困难,成人就应该马上把支架撤掉,让孩子独立去做。成人要善于成全幼儿的愿望,更要善于引导幼儿生成自己的愿望,让幼儿在独立实现自己愿望的过程中,能生成计划性、自主性、能动性。虽然他还是一个孩子,但是我们并不打算把他养成一个孩子,所以我们得把他当作一个将要走向自主的大人去对待。

自由意志:从“人与物”到“人与人”

人与人,同人与物的关系不同。

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人有自由意志,物没有自由意志。所以物必须服从人的意志,否则人就要修理它、抛弃它或者毁灭它。

很多成人用“人与物”的关系模式去对待孩子。如果孩子没能服从于成人的意志,那么成人就像对待坏掉的工具一样“修理”孩子,惩罚他们。一些幼儿园里的教师体罚事件,背后的本质是师生关系的紧张,是教师的人性观、儿童观、交往观的问题。

如果把人与物的关系模式,拿到人与人当中,就成了“征服”或者“找别扭”模式。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找别扭”关系。很多人根本不懂得人与人相处之道,只能像原始社会那样通过“让一种意志凌驾于另一种意志上”的方式来相处。当成人的意志与幼儿的意志产生矛盾的时候,最常见的是成人企图用自己的意志去征服幼儿的意志。

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自由意志与另一个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二者除了征服或找别扭模式以外,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模式。小说《麦琪的礼物》里,女孩卖掉了心爱的长发,想成全男友对怀表表链的心愿;而男孩卖掉了祖传的怀表,为女孩购买了漂亮的发卡。

从经济学上看,这是最差的交换,因为他们送给彼此的礼物都无法用了,但从心理学角度上看,这是最美好的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意志是成全对方的意志,对方的意志是成全我的意志。这种成全模式,也就是自主支持型的关系。

管控环境下成长不出自由人

早期的自控力培养对后来的人生非常重要。可是自控力从哪里来?

皮鞭下的“奴隶”是发展不出自控力的。被管大的孩子,学不会自我控制的行为。在高压下的孩子就像奴隶社会的奴隶一样。父母对待孩子,总是:“你不能决定,我来决定”“你不能选择,我来选择”“你的想法不对,我的想法对,你得听我的”,这样的孩子长不大,他很难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那些在自由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反而会成长为对自己生活、学习有规划、能负责的人。

童年的秘密

从事幼教的人最熟悉的理念是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有很多假的蒙台梭利,甚至充满了反蒙台梭利。为什么说是假蒙台梭利呢?在今天高度商业化的蒙台梭利教室里,教师要求幼儿你要这样做,不要拿那个东西,不要用你的方式去做,要用我的方式去做,不要用左手去抓,要像我一样用右手去抓……这就是打着蒙台梭利的旗号,行反蒙台梭利的事实。

我每隔几年就会重读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童年真的有秘密吗?那秘密到底是什么呢?现代人真的了解那个秘密吗?童年最深奥的秘密在于,孩子不是被成人教成大人的,而是自己吸收养分去长成大人的,教育应该提供有营养的环境。只有在鼓励自由的环境里,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在高控制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教师就成为孩子自由成长的阻碍。

在《童年的秘密》中,第二章为“控诉”,有的也翻译为“被告”,那么“被告”是谁?他在控诉谁?在整个第二章的内容中,蒙台梭利都在讲述如何将孩子自由成长过程中的“阻碍”移除。在现在的幼儿园里,什么是“阻碍”呢?是桌椅和区角吗?不,很多时候阻碍孩子成长的是教师,因为很多教师都在阻碍幼儿的自由,而不是在成全儿童自由。

在《童年的秘密》中有一句深邃的话语:“他必然成长,我必须衰退!” 这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实现呢?举几个例子,如今天教师给孩子们发勺子,是为了明天孩子们给自己发勺子;今天教师给孩子们讲故事,是为了明天孩子自己讲一个又一个新的故事。

自由的探索,是优良心智模式和好品格之源

心理学家Larson研究人在什么情况下,会调动优良心智模式,发挥好品质。研究发现,在以下两种条件皆满足的情况下,人会调动优良心智模式,发挥好品格。这两种条件分别是:(1)自主性,即我高兴、我喜欢、我愿意。(2)挑战性,即有目标、有困难、需持续努力、有反馈、有支持、有计划。

德西(Deci Edward L.)和瑞安(Ryan Richard M.)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他们认为社会环境可以通过支持自主、胜任、关联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来增强人类的内部动机,促进外部动机的内化,保证人类健康成长。

当这三个需求被满足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很投入。投入的时候,孩子的心智模式是最优化的,大脑的效率是最高的,成长是最多的,收获是最大的,而且这个时候会感觉很幸福,即使很忙。

儿童的自由之路与成人的自主支持

我们要送孩子走上一条自由之路,而不是奴隶之路。

儿童要走上自由之路,需要成人与儿童之间转变新型的关系,从高控制型的关系转向自主支持型的关系。需要成人支持儿童的自主成长,鼓励儿童做他愿意做的事情,帮助儿童做成他愿意做的事情。

1.活动的种类:从高控制型转变为自主活动。

2.活动的结构:重视活动中的四个环节,事前计划—自主行动—成人支持—儿童总结反思。这些也正是瑞吉欧教育的精华所在。

3.课程的实施:对规则、自控、反思的重视。在这方面,艾琳娜博士(Dr.Elena Bodrova)和德博拉博士(Dr.Deborah Leong)创立的心灵工具课程是很好的典范。

4.师幼互动:构建自主支持关系。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形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充分的情感支持。(2)有技巧的班级管理。(3)循循善诱的教学支持。

5.家园协同:家长需要学习自主支持型的养育风格,帮助孩子走向成熟,独立得更彻底而又联系得更紧密。

猜你喜欢

蒙台梭意志成人
Ibalizumab治疗成人多耐药HIV-1感染的研究进展
养大成人
蒙台梭利教育在中国的科学化之刍议
成人不自在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蒙台梭利课程本土化的困境及建议
蒙台梭利教学法课程实施的问题研究
观点集萃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教育不是成王败寇而是望子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