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却不平等的爱情观
2020-04-21杜晓慧
杜晓慧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以樊家树的经历为主要线索,描述了樊家树与沈凤喜、关秀姑、何丽娜的多角关系。小说中樊家树的爱情观在其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中表露无疑。
1 进步的爱情观
青年学生樊家树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做过大官,叔叔在天津当银行总经理。不同于《金粉世家》中纸醉金迷的花花公子金燕西,他对凤喜可以说是一见钟情,由最初对她的怜惜渐渐地变为了爱情。他对凤喜一家在经济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希望能将他们从底层社会拯救出来。他在不顾门第自由恋爱的同时也注重去改变女性的地位,他资助凤喜去读书,希望其可以自立。就像是他在给凤喜的信中说到的:“我们的爱情决不是建筑在金钱上,我也决不敢把这几个臭钱来侮辱你。但是我愿帮助你能够自立,不至于像以前去受金钱的压迫。”①可以看出,在爱情上樊家树是给了沈凤喜相当的尊重,这在那个时代可以算是一种较大的进步。
除此之外,樊家树在爱情观上也表现地较为解放与大胆,就像他在第十七回中对已经被刘德柱抢去的凤喜说到:“在从前,女子失身于人,无论是愿意,或者被强迫的,就像一块白布染黑了一样,不能再算白布的;可是现在的年头儿,不是那样说,只要丈夫真爱他妻子,妻子真爱她丈夫,身体上受了一点侮辱,却与彼此的爱情,一点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的爱情,都是在精神上,不是在形式上……”②我们先不论这些话是否只是劝慰凤喜,希望其回头的一时急言,樊家树能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他内心是有这样的思想观念。且不考虑如若凤喜回头后他是否又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心里产生隔阂,毕竟这是不可能出现的后话。樊家树的这一番话展现了他对爱情的追求上升到一个较高层面,不再局限于肉体上,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理解和共鸣。封建时代对女子的束缚太多,要求太严,观念太迂腐,樊家树则打破了这种严格的贞操观念,冲破了旧封建观念的束缚。体现出他开放的爱情观,对新思想的接受。这无疑是樊家树爱情观中一个极大的闪光点。
2 不平等的爱情观
樊家树的爱情观在具有一定的进步倾向的同时,仍然保留有许多旧意识。“樊家树的爱情意识像作者本人一样,是矛盾的,既有受时代影响打破贞操观念、门第观念的平民意识的一面,但又有封建的旧意识的一面。”③樊家树选择凤喜作为他的交往对象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他将沈凤喜同何丽娜还有关秀姑在心里做过比较。他资助凤喜上学也是有其内心的打算:“等她上学之后,再加上一点文明气象,就越发的好了”。可以看出,樊家树资助凤喜上学内心是希望抬高凤喜的地位使其更加配得上自己,他这是站在有产者的高度居高临下地审视凤喜,这也可以侧面看出樊家树的内心还是有些许的门第观念,认为凤喜配不上自己。
除此之外,樊家树对女性也是抱着些许玩味轻薄的态度,似乎把女性当成了物件。比如他觉得凤喜“那娇憨可掬的模样儿,决不是秀姑那样老老实实的样子可比。等她上学之后,再加上一点文明气象,就越发好了,我手里若是这样把她栽培出来,真也是识英雄于未遇,以后她有了知识,自然更会感激我。”④樊家树似乎是将凤喜当成栽培的物件,并没有完全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来看待。他甚至是说过:“只要你始终这样听话,花几个钱我是不在乎的。”这样一来,樊家树是将凤喜放在一个依附于他的位置,其不平等的观念更是赤裸裸地表现了出来。除了樊家树,连凤喜都将自己置于依从樊家树的位置上,凤喜自己也说过“现在我一家人,都指望着你过日子,怎样能不听你的话。”⑤显然,不论是从樊家树的角度来说还是从沈凤喜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没有将自己的爱情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
当然,爱情观本无完美,我们是在用一种理想主义和现在的眼光去批判樊家树的爱情观,这样对其来说未免是不公平的。先不要说当时的樊家树,就连我们现在的大多数人在爱情面前都无法不考量再三,对比多次。就爱情和婚姻来说,门第观念至今仍未消除,也许在将来也并不可能完全消除。齐大非偶的爱情观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是正确的。这里对樊家树爱情观的批评也只是就事论事而已,既然有一個理想主义的标杆那么就是可以用来对比的,今人没能做到却不妨碍我们带着批评的眼光去回顾过去。
3 张恨水与《啼笑因缘》
最后,再谈谈作家张恨水。有人说,张恨水写作有些粗制滥造,他当时要应付五六家报刊的约稿,同时创作五六部小说。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如此匆忙的创作是否应该受到批评呢?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个公众人物的要求都太高了,希望他能够在专业素养和人格道德上都完美无缺。但我们却是应该就事论事,况且写作和求生本就不互相矛盾。张恨水在同时完成许多作品并且其部分作品还能拥有大量的读者,并且他的许多作品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这已是很不容易了。所以,同一时间过多的创作必然会影响到作品的质量,但是作家迫于生计的需要,也不应给予过多的斥责。
张恨水自己曾提到,他在创作《啼笑因缘》时,有了跟上时代的要求。同其以往的作品相比,《啼笑因缘》里有张恨水进步的思想。如他在取材上,由上层社会的官僚、军阀、阔太太等转向了沈凤喜、关秀姑这样的社会底层人物身上,并且将他们放在一个较为关爱和平等的位置来加以刻画。
袁进在其《张恨水评传》中说到:“《啼笑因缘》对现实的揭露是在多角恋的公式中进行的,颇有意思的是张恨水对这个事实的承认也是羞羞答答的。据他的自序,说《啼笑因缘》是他某天登山游玩是凭空想出的‘一种悲欢离合的幻影。似乎它只是一部趣味主义作品,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完全无意识的。”⑥这不禁让人思考对于《啼笑因缘》“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和贫富不均,带有强烈的反抗意识”的解读是否正确,或者说是否有必要?当然,对于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不应强加过多的阐释,但是文学作品毕竟有其社会功用,如果一种解读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那也未尝不可进行。
注释
①张恨水.张恨水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2,P104.
②张恨水.张恨水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2,P151.
③袁进.张恨水评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7,P155.
④张恨水.张恨水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2,P42.
⑤张恨水.张恨水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2,P43.
⑥袁进.张恨水评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7,P143.
参考文献
[1]程永攀.被隐藏的恋爱观[J].名作赏析,2014年12期.
[2]张恨水.张恨水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2.
[3]袁进.张恨水评传[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