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分析山水画教学中主观表现意识的培养

2020-04-21郭孝波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意识

【摘要】山水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课时紧缩,教学模式单一,但更为重要的是主观表现意识的缺失。艺术贵在绘画风格的不断创新。山水画教学中临摹、写生、创作不同阶段都需要主动地培养主观表现意识,不能一味地复制、照搬、抄袭,而应学会变通。

【关键词】山水画教学;主观表现;意识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长治学院优秀课程,编号为20049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234-02

前言

艺术的价值在于创造美,传统与创新是艺术实践必然面对的问题。山水画的学习也脱离不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山水画教学就是要深入学习传统,培养正确的绘画表现意识,不断创造新的山水画样式。

一、山水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山水画教学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课程结构的不合理,课时紧缩。以长治学院山水画教学为例,作为师范应用型综合大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突出了师范性的教学特点,课程种类繁多,推行通识教育,留给每门专业课程的课时量很少,加之目前全国正在推行教育转型,提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通识教育的力度,同类院校的各专业课程课时量约在96时,更有紧缩的趋势,远不能达到应有的课时要求。山水画如此多的内容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何谈学精学好。这也应当是同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通而精,强调综合教育的同时,很难做到专一。

在山水画教学中,主要以临摹传统优秀作品为主,写生、创作的时间甚少。就以临摹为例,选定一作品为临本,需要有读画、临画的过程,章法、笔墨更是临摹实践的具体内容。临摹应做到以小见大,以一幅作品去了解一个画家的特点,以一个画家去了解一个画派或一个时代的特点。将一点作好实属不易,更何况全部。授课形式单一成为山水画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山水画教学中临摹、写生、创作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师造化、得心源。缺乏主观表现的意识成为山水画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临摹、写生、创作中皆是机械地、被动地学习,缺少主观分析主观表现的过程。在临摹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模仿作品的笔墨效果,而缺少分析笔墨与山石等的内在关系的过程,对于章法更是无暇理会;在写生中先入为主的“对景写生”方式导致机械地照搬现实景物的关系,如西方风景式的构图,套用临摹时学来的某种皴法,忽视山石与笔墨间的关系;创作过程更甚,离开真山真水,脑中空白,机械地东拼西凑,导致不伦不类的结果。可以看出,山水画教学中最紧要的问题是主观表现意识的缺失。

二、主观表现意识的培养

1.艺术的价值

艺术的价值在于创造美,艺术贵在创新。绘画主体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从传统、生活中汲取养分,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作品,体现出艺术的价值所在。每位画者由于创作情感和技能的不同,所创作出的作品风格是各异的。传统中的经典作品风格迥异,都因其对于过去或当下有别于他人的创新才流传千古,一种风格的创造是新,也会成为过去,被另一种创新所突破,艺术始终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绘画者的主观表现意识(在这里更多是为了区别被动地临习、照抄、套用等绘画陋习,强调一种主动地创造的意识),即为主观的创作意识,对于传统、生活、情感、技法等相互间的关系,渗透了主观的理解,体现为一种主观能动性,有别于被动或机械式的模仿。艺术的创新需要绘画者对生活、传统、自我的突破,不断探索新的绘画形式。

2.教学中主观表现意识缺失的原因

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临摹、写生或是创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而缺少主观表现的意识。

首先,中国画自身存在的艺术高度。中西绘画具有的明顯的文化差异,中国画注重主观表现,而非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再现。要求画者必须具有主观地理解,所画之竹乃“胸中之竹”,要求做到“似与不似之间”,这就给画者自由表现的同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绘画的目的不是表形而是达意,通过形象的描绘,表现物象之“神”。这种对“传神”的追求以及对“写形”度的把握,要求画者必须投入较大程度的主观的理解,即为一种主观表现的意识,体会主客体的内在关系,感悟艺术的真谛。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临本、山川、主题的理解就不如西画那样容易接受。例如,对山水中山石皴法的理解就存在难度,远远不如块面对山石形体的塑造好理解。皴法作为主观创造的一种山水画表现程式,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同时,在教学中先入为主的学习过程也影响了对国画的理解。西画素描、色彩或高考培训模式成为学画者最初的对艺术的理解。光影下物象的自然存在状态,块面式的形体塑造方法都扎根于每一画者的内心,这就必然影响到对中国画注重主观表现的理解。特别是对于初识中国画的学生主体而言,就如空中楼阁,例如,在写生中用笔墨表现明暗关系等现象。

教学中课程结构存在明显问题。山水画课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山水画教学首先是课程结构的单一,以临摹为主,缺少写生与创作的环节,只能是浅尝辄止。其次是课时的压缩,无法达到由量到质的升华。例如,山水画临摹以经典山水作品为临本,从读画到完成基本没有主观分析的时间,作品临摹过程亦是以完成作业为目的,无法做到从理论到实践完整体系的目标。当前综合院校的山水画教学中皆存在共性的问题,特别是强调通识教育的方针下,留给专业教学的空间非常狭小,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搞好山水画教学是值得深思的。

另外,主观方面存在能力上的差异。学生基础较差是无法回避的事实,绘画的意识、兴趣、造型、笔墨等综合因素导致了主体能力的差异。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可以说几乎是空白。教学中的另一个问题即是自身的情况,能力的匮乏会促使主体惰性的产生,缺乏对专业的兴趣,对困难的逃避,只能导致被动地接受。环境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指学习的氛围,就需要学生的共同创造和维持。

三、主观表现意识的培养

1.加强主观表现意识的培养

分析山水画教学的诸多问题,可以看出,关键是主观表现意识的缺失,必须达到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观能动,否则,山水画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山水画临摹中,首先要读画,通过一幅作品了解一个画家,一个画派,一个时代的绘画特点,分析作品的章法与笔墨。其次,在临摹实践中,要掌握作品的章法与笔墨,树木的画法和山石的皴法、水法、云法等。并在此基础上做到意临(或变临)的练习,根据所识笔墨技法重新构图,在意临中进一步更好地理解笔墨程式,加强主观的表现意识,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被动地对临阶段。画者调动自身的能动性,去分析章法与笔墨,认真揣摩作画中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突破课时的局限,突破对临本的依赖,不断加强主观表现意识。

山水画写生中,面对真山真水,不能以西画定点写生的方式观察物象,而应深入了解物象的结构特征,谙熟物象间的关系,写山水之神。

在写生实践中,学生习惯性地席地而坐,不假思索,直接描绘,用线勾勒山石树木,基本无章法与笔墨可言,犹如用毛笔画速写。完全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丝毫主观表现的意味。面对山川,内心的感受驱使自身要表现什么,如何通过笔墨表现带有地域性特征的山川之美,学生所缺失的正是这种主观分析的意识,即主观表现的意识。或许是受西画“对景写生”方式的影响,依赖于山川树木,不敢作取舍,导致画面不中不西。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要充分加入主观表现意识的分析,通过笔墨表现主观对山川树木的理解,依山水之形表现山水之神。章法与笔墨是画面的构成因素,“六法”中“经营位置”,山水画写生中是需要主观经营的,而不是对实景的如实照搬,否则就会受到诸如透视等因素的限制,被动地描形为主,而表意成为次要。面对繁杂的自然山川,应表意为主,取舍有道,山川、树木、云水、路桥皆是表意的形式符号,而不能为描形而损了意。从画面构成角度而言,分析山川、树木等的造型在构成中的艺术形态,可以是写实的,亦可以是写意的,这样线条或笔墨就可以做到充分的自由,而不被成为描绘的枷锁。物象的形,是绘画者无法逾越的命题,可以说,画者对待造型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待中国画,对待艺术的态度。在写生中不断培养主观表现意识,以绘画的高度看待自然山川,以形表意,表现内心对自然的理解,表达对自然的情感,而不作自然的“奴”。同样,山水画写生中,笔墨的表现更需要主体的不断探索。学生在写生中最明显的问题便是套用古人的笔墨表现所见山川。笔墨本是艺术表达的艺术语言形式,形若有所依,而笔墨则是艺术的创造。古人的各种皴法,作为程式,是笔墨的不断发展不断积累,习古是为了开今,在写生中不断探索新的笔墨形式,挖掘适合地域性的笔墨语言,更需要画者的主观表现的作用,开拓笔墨的表现空间,而不能深陷古人的笔墨程式中,更不能模仿复制今人的笔墨样式。

山水画的创作过程是画者主观表现意识的集中体现。脱离了临本和自然山川的参考或依靠,需要充分调动主体的表现欲望,相由心生,对于自然的理解,对于自身情感的表达,通过章法与笔墨表现出来。山水画教学中也是最困难的,学生表现意识的缺失,脑中如空白,表现什么,怎么表现,所导致的只有东拼西凑,模仿,缺失自我和新的表现语言,也就失去了所谓创作的意义。教学中必须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创作方法,创作本身何以能教,创作意识的培养需要画者自身的不断感悟与积累,这就需要学生的自觉。

2.传统与创新

学习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创新。传统与创新是教学中的重要命题,也是画者必须面对的矛盾关系。学习传统中的经典为己所用,不断继承和发展。今日的创新会成为传统,为后人所突破。山水画教学中临习传统中的章法规律与笔墨程式,写自然物象的特征,即是為了不断培养主观表现意识,探索新的山水画表现形式,而在山水画教学中,固守传统,为传统所束缚,提笔即是古人的笔墨等种种现象的普遍存在。纵观每一位大师无不是各具面貌,有着自己的风格特征,与传统拉开了距离,用属于自身的新的笔墨表达对自然的理解和情怀。

纵观山水画史,每一位山水画大师都以独特的绘画面貌著称于世,作为绘画的参与者,同样面临传统与创新,继承传统的同时必须开创新的笔墨样式,否则只能被历史所淘汰。例如,清初“四僧”对于“四王”的山水样式是突破,同时“四僧”的作品又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完全异于“四王”的正统山水画样式。当今山水画界,每一位画者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山水画样式,无论是偏重写实或写意,还是偏构成或实验性水墨,都是对山水样式的不断尝试。因此在山水画教学中,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不能固守传统,更不能无视传统而肆意创新。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观绘画意识,积极引导,让其真正明白不能习古不化,而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创新,理解创新的重要性的意义。创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学习中的各个阶段用心体会,勇于尝试,积累笔墨经验,才能有所创新。

结论

山水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学的意义不是简单地传以知识,而更为重要的是意识的培养。临摹、写生、创作都是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主观表现意识,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在主动的实践中发现自我,突破自我。

参考文献:

[1]唐立斌.谈山水画对景写生与对景创作的相似性与差异性[J].石家庄:大众文艺,2017,19.

[2]李岗.从写生到创作——中国山水画发展现状刍议[J].北京:美术,2018, 12.

[3]贾佳,姜金军.“外师造化”与主观意象[J].北京:美术观察,2018,6.

[4]李月林.山水画写生的三个层面[J].北京:美术观察,2018,6.

作者简介:

郭孝波(1981.4-),男,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山西长治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山水画创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强化“四种意识”提升“四种能力”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四个意识
四个意识
四个意识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论低年级合唱意识的培养
巧用迷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