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现状分析及实验技术改进与创新探析
2020-04-21魏军仁
魏军仁
【摘要】高中的生物课程作为一个高考拿分的重要科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占据着极高的地位。与此同时,高中生物实验作为对学生教学过程中极其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仅仅是教师们教学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布置更为有效的实验,运用更先进的实验技术等进行更为有效的创新教学。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现状;分析;实验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196-01
生物这一科目相对来说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记忆,只有学生不断的深入理解其专业知识,才能熟练的运用。如果只是单纯的授课和布置课后作业,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所以就必须要用到实验这一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但是传统的实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在新时代的新需求,需要教师进行改进以及创新。
1.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1.1传统的教学观念,单一的教学手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被研究以及探讨,并且已经有很多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已经运用到了实际的教学当中。但是目前来看,国内的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是沿用了以往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新时代的教学方式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借鉴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也过于单一,很多教师一直沿用很长时间以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方式,没有把眼光往前看,其教学的方式过于枯燥,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些问题就直接导致了在生物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困难,无法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
1.2实验条件的限制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一些设备需要学校提供较高的财力投入,特别是类似于细菌培养皿这样的实验设备,如果学校的学生比较多的话需要采购很多套,需要学校投入很多的经济支持。但是与此同时所带来的就是有很多的學校因为这些设备的费用较高,便取消了这一实验教学,甚至一些学校还会取消其他一些认为并不重要的实验,以此来节省在实验设备中投入更多的费用。这样不仅仅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如果没有实验来进行引导学习,就无法正常的开展教学和学习。还有一些学校因为长年不更换设备,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安全隐患,这些都是需要学校引起重视的部分,不然则会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2.高中生物实验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2.1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要不断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此来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教学。在此过程当中,学校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定期地开展相关的专家讲座,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对本校的教师进行更加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培训,使教师进一步的了解新时代的教学理念,转变以往传统且陈旧的教学理念。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校内的生物教师去一些大学内的物理实验室学习更为先进的实验技术,使教师参观以及实际操作一些实验设备,再加之研究人员在一旁进行讲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地学会先进的实验技术,以此为基础来创新教学方式,回到学校以后也能教授给学生,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
2.2加大对实验设备的投入,注重灵活开展实验教学
学校要重视生物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正视本学校实验室设备的缺点,不能敷衍了事,对于学校内较为落后的实验仪器设备以及一些长期未更换的仪器设备,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进行采购更为先进的设备,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新时代发展的速度,为高中生物实验的硬件设备提供坚实的基础,促使生物实验顺利且有效地开展开来。学校也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由专人监管的前提下开放生物实验室,鼓励学生们进行积极自主的亲手实验操作,但是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有一些实验的难度较高,需要较高的水平才能够操作,所以在学生实验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发散自身的教学思维,更灵活的开展实验教学,比如:在脂肪鉴别时需要对花生进行一定的处理,但是这个过程是极其复杂且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一般来说学生很难进行实的操作,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用花生油来代替实验对象,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实验的操作步骤,但是实验的结果却是相同的。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发展中学生所带来的新需求,教师要不断的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增强自身综合素养,以此为基础来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学校也要在经济方面给予更有利的支持,对于实验室内陈旧的设备予以更新换代,便于教师进行更有效的实验教学,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帆.哈尔滨市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17):58-59.
[2]张立玲.高中生物实验现状分析及实验技术改进与创新[J].生物技术世界,2017(0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