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观课”教研的策略

2020-04-21吴凌飞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师成长

【摘要】“观课”是在传统的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认识,与传统课堂评价相比,课堂观察的内涵更为丰富,对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具指导意义。本文从高中生物“观课”的教研策略的视角,尝试从生物教研的角度来谈“观课”实施策略从而提高教师的教研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关键词】观课;教研策略;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183-02

在新高考要求下,教学的听评课要具有转变教学观念和改变教学行为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听课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对教师的单一评价或学习检测要完成的任务。这种评课往往成了应付的模式化,对教师的成长没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一节有效的“观课”是通过课堂观察来共同探讨一节好课堂的呈现,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的听课评课的缺点

在许多学校,传统听和评课的目的是完成学校教导处听课和评课的规定任务。第一,大多停留在对“量”的索引或形式中,对课堂的深度如何,效果如何,但很少查询和考虑。甚至有的老师临时抱佛脚,临到教学前检查再找同事抄。第二,在课程评价中经常出现以下情况:要么“向一边靠”,第一个人说“好”,而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好话。大多数评价都不能反映出真正有价值的、实质性教学内容来。

传统听课往往是脱离教学实际的。传统听课与评课的教师往往关注课堂上的教师,主要观察教师教态,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等,但是对学生主体学习效果的关注不够,导致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的分离。这种模式对教师的成长来说只是他人课堂教学的肤浅的搬用,而不是他人课堂教学的本质,严重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观课”意义和要求

新课程改革下的“观课”要求课堂观察是参与者和授课者的平等对话,共同对教学实践进行谈论和反思,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研究活动。从“听课评价”到“看课讨论”,不仅是一个新词,更是一种教学科研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在:(1)研讨课堂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法;(2)检测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3)锻炼教学行为,铸造高素质人才;(4)了解课堂教学现状,探索课堂改革的方法。总之要求“观课”参与者把自己融合进课堂教师的教学情境中,对于点的教学要思考:“如果是我上课,我如何突破”。这种“观课”的实质是所有课堂参与者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围绕观察教学信息进行研讨,探索教学实践的各种可能性。而这种平等对话需要课程的客观化、科学化、有计量化。

三、高中生物“观课”的教研策略

“观课”我理解为应该是集中众人的思考谈论一节课应该如何上,然后由一位老师来呈现讨论的课堂,观察老师“观课”后再议再构建新的课堂并推广。需要参与者交流与合作的意愿,多方的开放和接受,以及彼此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沟通。集众人思维的“观课”应该要有如下的策略。

(一)详尽的“观课”前准备

详尽课前准备才能开始有效的课堂,“观课”也一样。一个有效的“观课”要求如下:(1)提前讨论课堂的主题。针对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前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咨询,使教师和“观课”参与者能够充分了解学情,以指导课堂教学的方向。(2)让授课老师先讲解学情和自己的设计教学思路。(3)观课成员教师需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状态,提前和学生交流。例如,高中生物学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节的观课教研准备:授课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先有一个说明;观课老师课前研讨了解学生的学情。重点班的我们观课的主线方向是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而普通班的观课视角落实在课本知识点的把握上。参与观课的教师“观课”前任务细化分工合作:比如高中生物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节的观课教研准备。观课老师课前研讨确定观课主线,如何深入运用孟德尔假说-演绎法来引导学生推导基因在染色体上。主线确立后,观课教师要分工合作:吴凌飞教师负责记录教师的活动,黄小玲教师负责记录学生的活动,何嘉伟教师负责全程的录像记录等等。

(二)设计主题式问题研讨主线并设计科学的观察量表

传统的听课教研中听课教师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个人主观意识来听课评课,很多时候基于同事之间的关系评课的是非常笼统的泛泛而谈或者根据领导的意见“一边倒”,这样得到的教学反馈是不科学的。而有效的观课反馈是要求有科学的数据分析支持的,因此,有必要设计一个基于学习主题的课堂观察量表。观课教师根据研讨要达成的目标,应该根据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设计不同的观察量表。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向来设计,比如从问题数量、问题认知水平、提问目的、提问方式、学生回答方式、学生回答类型教师的课堂处理的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比如在高中生物必修2《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节就可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教师课堂的角度等等来设计不同的观察量表。

(三)进行翔实的课堂观察记录和分析

传统的观课基本是着眼于观察教师处理的重难点,记录上课教师的笔记;很少有教师能够针对具体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听课和评价,也没有多少教学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考虑和争议。有效的“观课”应着眼于发现课堂,立足于学生原本的活动,选择好不同的观察“视角”。参与“观课”的老师应该在上课前并根据观察任务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了解学生的基本状态。按照定量或定性的记录表格,按照观课前谈论的任務分配和设计好的量表来进行详尽并且客观的记录。

(四)作出客观的课堂评价及反思

课堂评价是指观察者进行教学评价的具体视角,目的是进行教学反思修改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研究小组成员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具体操作要求:(1)观察者根据观察量表的分析和推断,对课堂观察现象进行全面描述和评价,并对图形、图表、文字等隐患进行合理的解释。(2)注重课堂细节,尽可能做到全方位的观察和记录分析。(3)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观察质表的结论要有观察量表的数据分析的支持,做到用科学客观的语言描述观察结果和结论。(4)果实外展。通过课堂表层现象,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教学的本质,把握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实质性问题,总结被观察者的突出教学特点和主要问题。(5)反思自省性。课堂难点的突破要转化为“如果我来教应该如何突破”的情景反思,得到自我的提升和发展。

“观课”反思后要有课程再创立的过程,这样才是一份有效度的“观课”。具体设计路线如下:

无论是作为授课老师还是作为观课老师,有效的课堂观察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能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有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教研组中如能在基于平等“观课”基础上开展同课异构,相信教研组的教师本身和教研组的教学水平都能得到一定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沈毅,崔允廓.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朱又菊.《对“观课议课”的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1.9

[4]王飞.《观课议课,在创新教研文化中走向深入》[J].江西教育,2010

[5]陈大伟.《观课议课的文化观念》[J].教育与教育研究, 2010年5月

[6]陈大伟.《探寻一个敞亮的教学视界》[J].人民教育,2006,7

[7]陈大伟.《观课议课三问》[J].智慧教学, 2015年第7期

[8]郭岩丽.《课堂观察初尝试》[J].科教·导刊, 2016 年 3 月(中)

猜你喜欢

教师成长
课堂的点滴,用心呵护
试论微课在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以工作室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