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常见捕食螨的研究与应用

2020-04-21孙贝贝郑书恒梁铁双张群峰侯峥嵘李金萍尹哲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20年1期
关键词:胡瓜蓟马巴氏

孙贝贝 郑书恒 梁铁双 张群峰 侯峥嵘 李金萍 尹哲

|摘要|本文总结了设施蔬菜上用于防治害螨的几种常见捕食螨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包括智利小植绥螨、巴氏新小绥螨、胡瓜新小绥螨、加州新小绥螨、拟长毛钝绥螨等。

叶螨俗称“红蜘蛛”, 属于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真螨目(Acariformes)、叶螨科(Tetranychidae),是中国农林作物上的重要害虫。其中,在温室蔬菜上为害严重的包括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等。叶螨体型小、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发生隐蔽,初期不易被发现,高温干旱的条件下迅速繁殖,暴发成灾。设施蔬菜生产中,叶螨一般在棚室的枯枝、腐叶、土缝中或随种苗进入棚室,条件适宜时开始大量繁殖为害;通常以成螨、若螨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结网为害,严重时会造成叶片干枯、脱落,植株矮化、早衰;开花坐果期受害易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造成产量减少,严重时绝收[1]。生产上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叶螨已经引起了严重的抗药性,造成化学防治日益困难[2]。为有效控制叶螨为害,捕食螨的开发和应用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

捕食螨是一类具有捕食作用的螨类,能够取食叶螨、瘿螨、跗线螨、蓟马、蕈蚊、粉虱等农林有害生物,包括植绥螨科(Phytoseiidae)、厉螨科 (Laelapidae)、绒螨科(Trombidiidae)等,目前开发和应用最广泛的是植绥螨科捕食螨。捕食螨和叶螨相似,体型小、发育速度快、繁殖能力强、捕食能力强,且能够低成本、高效率的规模化生产,能有效控制叶螨、蓟马等小型害虫[3]。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究捕食螨,至今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已经广泛应用于蔬菜、果树、茶叶、棉花等多种作物上防治害螨[4]。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常见几种捕食螨及防治叶螨的应用技术,包括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胡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拟长毛钝绥螨(Amblyseius pseudolongispinosus)等。

捕食螨研究进展

智利小植绥螨

智利小植绥螨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寄螨目、植绥螨科,最早在智利发现,是國际上防治叶螨的明星产品,也是我国目前生物防治中成功应用的捕食性天敌之一。智利小植绥螨是一种对叶螨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的专性捕食螨,个头比叶螨大,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成螨、若螨均为橙色、球形。其活动能力比叶螨强,能够很快的控制叶螨,对叶螨的卵、若螨、成螨均能捕食且捕食量大,通常能捕食叶螨各螨态5~30头/(天·头),捕食能力最强的雌成螨对叶螨卵的捕食量高达60~70 粒/(天·头)。

智利小植绥螨20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之后在全国多个地方开展应用试验。研究发现智利小植绥螨可以在草莓、蔬菜、花卉、茶叶等多种作物上成功防治叶螨[5-6]。为满足智利小植绥螨的应用需求,国内学者一直在探索规模化繁育技术,目前中国已经能够实现智利小植绥螨的工厂化生产,仅北京地区就已建成2条智利小植绥螨生产线。规模化生产采用的是植物─叶螨─捕食螨繁殖法[7],即第一步是生产叶螨的寄主植物,第二步是叶螨的大量繁殖,第三步是智利小植绥螨的大量生产,其中寄主植物选择和捕食螨的收集是关键技术。在工厂化生产的保障下,智利小植绥螨的大规模应用得以实现,现广泛应用于防治设施蔬菜、草莓、西甜瓜、花卉等多种作物上的叶螨。

胡瓜新小绥螨

胡瓜新小绥螨属于植绥螨科、新小绥螨属,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捕食性天敌中应用较为成功的一种。胡瓜新小绥螨食性广,不仅可捕食叶螨、跗线螨、瘿螨、粉螨等多种螨类,还可捕食蓟马、粉虱等小型害虫。整个生活史经历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和成螨5个发育阶段,生存的适宜温度为21~28℃,湿度为60%~80%[8]。胡瓜新小绥螨主要的捕食态是若螨和成螨,其中以雌成螨的捕食能力最强,幼螨不取食。

胡瓜新小绥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2000年以后成为国内研究最多,规模化生产程度最高的种类,在中国成功地控制了多种作物上的害螨。国外1982年开始大规模生产胡瓜新小绥螨;国内经过多年探索,福建省农林科学院张艳璇等1997年成功地研制了胡瓜新小绥螨的人工饲料配方,实现了工厂化生产[9]。胡瓜新小绥螨作为国际上各天敌公司的主要产品,用于防治叶螨、蓟马等害虫已有二十多年历史,在中国也已广泛应用于柑橘、棉花、设施蔬菜、草莓等作物上防治害螨、蓟马等。胡瓜新小绥螨曾在新疆被采到过,为本地品种,但在国内大量释放与应用地区未发现定居。

加州新小绥螨

加州新小绥螨也属于植绥螨科,是国际上用于防治叶螨的捕食螨品种之一,除叶螨外还可捕食跗线螨、蓟马等[10]。最早在美国加州被发现,广泛分布在欧洲、美洲、北非、日本、韩国等地。国内2011年首次在广东省鼎湖山采集到加州新小绥螨,明确为中国的新记录种,并研究发现其对多种叶螨、蓟马等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潜力。目前,己经可以用替代猎物对加州新小绥螨进行规模化生产。

加州新小绥螨捕食叶螨的能力不如智利小植绥螨,但是食性广,抗逆性和耐饥饿能力优于智利小植绥螨;研究发现,加州新小绥螨与智利小植绥螨联合使用,能实现优势互补,可有效控制黄瓜叶螨[11]。目前北京市已建立加州新小绥螨工厂化生产线2条,为加州新小绥螨的大面积应用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技术储备。

巴氏新小绥螨

巴氏新小绥螨生物学习性与胡瓜新小绥螨类似,也是一种广食性螨类,20世纪 80年代初,在国际上与胡瓜新小绥螨几乎同时被商业化开发。巴氏新小绥螨在国内外均有分布,是目前国内生产量最大的本土捕食螨种。巴氏新小绥螨因其发育历期短、饲养简单、分布广泛、对蓟马和叶螨有良好的控制作用,近年来成为国内重点研究与应用的对象,被认为是最好的生物防治天敌产品之一。巴氏新小绥螨繁殖的最适宜温度为 25~30℃、相对湿度为 80±5 %。

巴氏新小绥螨食性广,除捕食叶螨、跗线螨和瘿螨等螨类外,还捕食蓟马、蚜虫、介壳虫、粉虱,猎物匮乏时植物花粉和昆虫蜜露也可作为补充食物。另外,研究发现巴氏新小绥螨对植物线虫也有捕食作用,并能完成生命周期[12]。中国近十年在该螨的产业化生产与规模化应用方面发展非常迅速,廣泛应用在柑橘、桃、苹果等果树上和茄子、辣椒、黄瓜等设施蔬菜上防治叶螨、蓟马。还可与其他产品联合使用,如与球孢白僵菌联合使用防治西花蓟马,与剑毛帕厉螨联合使用防治彩椒蓟马等[13-14]。

拟长毛钝绥螨

拟长毛钝绥螨是中国1种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对许多蔬果花卉等作物上的多种叶螨如二斑叶螨、朱砂叶螨等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拟长毛钝绥螨由我国著名蜱螨学专家忻介六先生1981年发现并定名,是首个对叶螨具有显著防效的本土植绥螨种。研究表明,拟长毛钝绥螨对果树、设施蔬菜、花卉等作物上的叶螨有显著的控制作用[15-16]。北京市于2009年就已实现其工厂化生产,并大面积应用于果树、蔬菜等园艺作物上叶螨的防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捕食螨应用技术

人工释放

随着捕食螨规模化生产技术的发展,人工大规模释放捕食螨防治害螨成为可能,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捕食螨有智利小植绥螨、胡瓜新小绥螨、巴氏新小绥螨、加州新小缓螨等。一般人工释放捕食螨会选择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比如温室、果园、茶园 、食用菌生产场地等,其中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是温室和果园。在温室蔬菜上释放多种捕食螨,可以用于防治叶螨,其释放的关键技术包括释放时间、释放方式、释放量等。

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叶螨发生前期,进行预防性释放;之后,再根据田间害虫叶螨的监测情况和不同捕食螨对叶螨的控制能力确定释放适宜时间,做到在叶螨发生前期和初期分别进行预防性释放和防治性释放。专性捕食螨如智利小植绥螨仅用于治疗性释放。

释放量与叶螨的起始密度密切相关,在同样的益害比情况下,捕食螨在叶螨起始密度较低时防治效果更佳。当猎物密度较低时,通常在点片的发生中心进行接种式释放;当猎物密度高且分布均匀时,采取淹没式大量释放。释放条件一般为,温度为20~40℃,湿度在60%以上,15℃以下不能释放,释放方法均为叶部撒施。

预防叶螨发生,可选择加州新小绥螨、巴氏新小绥螨、胡瓜新小绥螨中的1种,按照100~200头/m2释放,每1~2周释放1次,释放1~2次。叶螨防治时,可按照5~10头/m2释放智利小植绥螨,点片发生时中心株按30头/m2释放,每2周释放1次,释放3次;也可选择加州新小绥螨、巴氏新小绥螨、胡瓜新小绥螨中的1种,按照300~500头/m2释放,每1~2周释放1次,释放3~5次。

捕食螨的保护与利用

除了人工释放以外,还可以应用载体植物增殖捕食螨,以控制温室中多种害虫害螨。在秧苗定植后将盆栽载体植物移入设施内,每个放置点放置1~2盆载体植物,放置点相距5~6 m,载体植物应靠近秧苗,并处于同一平面。载体植物可因地制宜选择蓖麻、观赏椒、小型玫瑰、白三叶、紫云英、白花草木犀、藿香蓟等显花植物,或携带的害螨种群不危害设施蔬菜的柑橘实生苗等果树苗。

配套技术

(1)降低虫源基数。育苗与生产分离,生产工具和种子进行消毒处理,育苗前彻底清除设施内作物残体、自生苗和杂草以防治残余叶螨。前茬作物采收后及时清园,彻底清除残体、落叶、落果、杂草,于设施外集中无害化处置。育苗和生产大棚均覆盖防虫网,定植前进行棚室及土壤消毒。

(2)与其他措施联合应用。田间悬挂黄、蓝板监测和诱杀蚜虫、蓟马、粉虱等害虫;释放捕食螨不足以控制叶螨发生或者田间混合发生其他虫害、病害时,可选择对捕食螨影响较小的药剂进行防治。可与其他天敌产品组合应用防治多种害虫,如东亚小花蝽、瓢虫等;也可与白僵菌等生防药剂联合使用。

参考文献

[1] 洪晓月, 薛晓峰, 王进军, 等. 作物重要叶螨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J]. 应用昆虫学报, 2013(50): 321-328.

[2] 尹哲, 郭喜红, 方焱, 等. 15 种常用杀虫剂对二斑叶螨的室内药效对比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 2015, 35(4): 62-66.

[3] 徐学农, 吕佳乐, 王恩东.国际捕食螨研发与应用的热点问题及启示[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3(29): 163-174.

[4] 赵中华, 尹哲, 杨普云.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概况[J].植物保护, 2011, 37(3): 29-32.

[5] 徐国良, 黄忠良, 欧阳学军, 等.中国植绥螨的研究应用[J].昆虫天敌, 2002, 24 (1): 37 -44.

[6] 张帆, 唐斌, 陶淑霞, 等.中国植绥螨规模化饲养及保护利用研究进展[J].昆虫知识, 2005, 42(2): 139-143.

[7] 刘佰明, 谷希树, 徐维红, 等.智利小植绥螨的大量繁殖与应用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12, 44(10): 106 -109.

[8] 李美, 符悦冠.胡瓜钝绥螨研究进展[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2(4): 32-38.

[9] 张艳镟, 林坚贞, 季洁.工厂化生产胡瓜钝绥螨防治柑橘全爪螨的应用效果[J].植保技术与推广, 2002, 22(10): 25-28.

[10] 蒋洪丽, 王恩东, 吕佳乐, 等.加州新小绥螨对朱砂叶螨不同螨态的捕食选择性及与拟长毛钝绥螨功能反应比较[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 31(1): 8-13.

[11] 吕佳乐.智利小植缓螨、加州新小绥螨与二斑叶螨共存时的种群动态及互作[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12] 周万琴, 徐春玲, 徐学农, 等.巴氏新小绥螨的新特性——捕食植物线虫及其发育繁殖[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28(3): 348-352.

[13] 王静, 雷仲仁, 徐洪富, 等.白僵菌对西花蓟马若虫的致病力和对巴氏钝绥螨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1, 27(4): 479-484.

[14] 谷培云, 马永军, 焦雪霞, 等.释放捕食螨对彩椒上蓟马防效的初步评价[J].生物技术进展, 2013, 3(1): 54-56.

[15] 董杰, 郭喜红, 岳瑾, 等.拟长毛钝绥螨对朱砂叶螨的捕食作用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 2011, 31(3): 8-11.

[16] 郭喜红, 董杰, 岳瑾, 等.释放拟长毛钝绥螨对草莓和板栗害螨的控制作用[J].中国植保导刊, 2012, 32(11): 30-32.

[引用信息]孙贝贝,郑书恒,梁铁双,等.常见几种捕食螨的研究与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01):20-23.

猜你喜欢

胡瓜蓟马巴氏
巴氏钝绥螨对普通大蓟马的功能反应及田间防效
浅谈巴氏鲜奶的发展现状
蓟马防治难的原因及综防措施
黄瓜是绿的,为什么叫“黄瓜”
昆明地区危害苹果的蓟马发生初步调查
如何防治大棚茄子葱蓟马
对捕食螨在蓟马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释放巴氏钝缓螨防治柑橘红蜘蛛应用技术
膜式液基超薄细胞学技术在宫颈/阴道细胞检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