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共享 高筑感控防火墙
2020-04-21吴佳男
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猎犬的敏锐嗅觉、猫头鹰的深邃眼力、福尔摩斯的缜密思维——新时代的医疗质量新标准要求感控团队拥有更强的综合能力。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守住院感防线,一直是各级医院管理重点之一。
近年来,尤其是2019年,广东省和江苏省等地部分医院发生的严重“院感”事件,为所有医院敲响了“院感”警钟。不折不扣执行院感制度,肩负新时代医疗机构医疗安全责任,环环监督,环环相扣,正成为各级医院当下和未来最重要的“院感”防控目标。
打造系统防控链条与机制
“强化感染性疾病多学科合作,共促医院抗感染精准管理与规范治疗”。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促进行业交流,2019年11月22日,由《中国医院院长》杂志主办,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举办的中国医院管理提升“啄木鸟”工程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控多学科合作交流研讨会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召开,来自以上机构与医院的管理者、专家团队,以及二百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医院院感防控管理者,共同探讨了当下医院感控的新态势,分享了相关经验与新模式。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王昆华、《中国医院院长》杂志常务副社长张智慧、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谢灿茂,以及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的多位感控专家、学者,分别就“医院感染的多维度防控”“抗菌药物管理与应用的专业团队建设”“防控感染医疗质量管理专题”“医院感染与医疗质量”“个体化给药技术在抗菌药物管理的应用”等主题做了分享。
“纵观当下医院管理的多个维度,医疗质量与安全成为最重要的一根线贯穿始终,相关管理经验,也成为各医院管理者越来越重视、渴望交流的重要内容。”张智慧在致辞中表示,近些年来,各级医院在“院感”防控上,都建立了明确严格的机制,有着诸多管理创新。但与此同时,仍可看到,不同程度的院感事故仍在发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为各级医院敲响了警钟。“不折不扣地执行院感制度,打造更为完整、系统的院感防控链条和风险防控机制,是我们当下和未来的重要管理目标之一。”
“树立院感无小事意识,有效落实各项举措,创建院际长期合作机制。”王昆华在致辞中表示,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做好感控工作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底线要求,是医疗机构开展诊疗活动中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责,具有强制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时代的院感防控,应该更加有迹可循,有‘法’可依,严控环节,履行责任,多学科联动。”
王昆华
昆明医科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培养动态思维与合作意识
“院感”防控团队有责任对医院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医院相关科室的工作机制则成为院感“防火墙”。团队与制度有效协同,可持续改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助力医院规避相关风险。
2019年11月22日,中国医院管理提升“啄木鸟”工程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控多学科合作交流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近年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医院在院感防控上积累了诸多实践经验,树立了业界标杆。
“治疗感染的关键要素是早、准、狠。”在一场名为“碳青霉烯暴露就是CRO感染?”主题演讲中,与会专家介绍了近七年来,中国总体抗菌药使用强度和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强度的趋势。专家表示,CRO出现后的首要反应,应该是区分感染与定植/污染,看标本来源,看分离科室场景,看检测技术,以及看病原菌的进化规律等,“全面到位”的综合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细菌真菌感染的诊疗,是医学界最伤脑细胞的工种之一。从业者应具备猎犬的敏锐嗅觉、猫头鹰的深邃眼力和福尔摩斯一样的缜密思维。”在专家看来,当下,相关医生除了改变疲于应付临床、感染知识架构匮乏和内科学知识薄弱等现状,还应重点培养“清零思维”和“动态思维”,广泛进行多学科合作。
“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过程中,联合治疗优于单药治疗。”针对近年来的热点,另外一场以“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诊治”为主题的演讲中,演讲者强调了“协同”作用:多管齐下,可增强抗菌活性,减少剂量,降低毒性,预防耐药的产生。演讲者强调,在MDR-PA播散的控制措施中,亦应包括限制或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缩短抗生素疗程、抗生素联合治疗和轮换使用等手段。
从“静配中心在医疗安全中的价值和作用”说起,与会专家还分享了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药学问题的处理办法。在部分专家看来,依静脉用药集中调配原则,医疗机构药学部门根据医师处方或用药医嘱,经药师适宜性审核,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按照无菌操作要求,在洁净环境下对静脉用药进行加药调配,可供临床直接静脉输注使用的成品输液操作过程后,药学工作人员与医师沟通更为紧密,用药医嘱的正确率将得到大幅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和输液成品合格率也将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可降低患者的药费开支,节省人力资源。
“说明书之外的药物用法在国内外的临床实践中广泛存在,特别是在儿科或化疗用药上。”分享过程中,与会专家还特别强调了“超说明书用药”问题。据介绍,药品说明书总是滞后于医学的实践与发展,如果临床实践中只按照说明书用药,会出现许多疾病或特定人群无药可用的状况。当诊疗实践过程中出现“超说明书用药”时,应注意相关法律风险,用药过程中应秉承“不以研究为目的”、获得伦理审批,以及患者知情同意等原则。
“最好的法规和指南,如果离开落实和监督,效果等于零。”本次论坛上,多名专家均表达了一项共识:纵观全国范围,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在药物使用、团队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感染管理和有效监测等制度不够健全、全员防控意识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只有严格执行相关举措,让理念、标准和规范融于每个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之中,融于每个岗位的职责与流程中,推进感控制度落地,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院感事件发生,更好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