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灵动的课堂源于问题的引领

2020-04-20彭俊英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认知冲突

彭俊英

摘  要:问题引领预习、问题设置悬念、问题引领探究、问题拓展思维

关键词:交流碰撞;欲罢不能;认知冲突;驰骋天地

过去我们总把学生看作是一张白纸,教师一上课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其进行灌输,直接把方法教给学生,然后通过大量的练习促使孩子掌握,可有的孩子并不理解为什么,于是就出现了当堂比个葫芦画个瓢,可过不了两周就把知识遗忘了。针对这一现象,我觉得数学教学应通过问题的引领激发思维,解放孩子的大脑,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使他们的智力潜能得以开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在不断尝试中得以提升;解放孩子的口,让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理解,使学习过程变成促使学生活泼成长,不断展现自我的过程。

一、问题引领预习,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自我构建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不仅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当学生经过预习有了收获时,他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当然他们有困惑与不解时,也迫切希望与别人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学生在课堂交流和相互的启发下会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熟悉,有着广泛的接触,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种经验是零散的、肤浅的、随意的,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我让学生进行了课外预习:

1.男生搜集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的年历。

2.女生搜集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的年历。

3.观察这些年历,看你有什么发现?

4.把你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与不解记录下来。

第二天交流时,学生迫不及待地展示着:

生1:我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其中有31天的月份是:1月、3月、5月、7月、10月、12月。有30天的月份是:4月、6月、9月、11月。

生2:2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生3:2月为什么只有28天?

生4:为什么2月有的年份是28天,而有的却是29天呢?

生5:1年的时间到底有多长?

学生在课堂中把静态的知识活化了,在交流中个体经验得以充分的暴露,在互动中不断提升认知、完善自我建构。

二、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学习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教师要善于通过巧设悬念引入课题,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新鲜感,从而让孩子们满怀激情地进行探究。

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星期五放学时,小兰和小红约好星期六7点到沙澧公园玩,地点是假山旁,一大早小红便来到了假山前,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小兰的影子,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吗?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会知道其中的原因。

学生兴趣盎然,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悱状态,正如孩子们所说,我们的心被老师偷走了,为了一探究竟,完全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三、问题引领探究,让学生在冲突中提高认知

教学的艺术是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而通过生成更好地完成预设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让思维不断地进行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生成,决定着这节课是否具有生命力。

又如:“集合”教学,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打算举行跳绳和踢毽子比赛,这是三四班报名参赛的学生名单。

1.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能否用一种图表示,让别人既能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情况,又能看出一共有多少人呢?小组讨论后请在纸上画出来。

师: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填法呢?你们能帮忙分析一下谁的正确吗?

生3:第一个对,左边表示跳绳,中间表示两种都参加的,右边表示踢毽子的。

生4:第一个重复了,第二个同学正确,如果把这个图分三部分时,左边的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的表示只参加踢毽子的,中间的是两种都参加的。

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认知,学生在辩论中体验着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问题拓展思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驰骋天地

数学开放题,不但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而且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广阔的驰骋天地,能更好地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例如:在进行“搭配问题”教学结束时,我出了一道思维拓展题:老师衣柜里的衣服,如果一件上装搭配一件下装的话,共有12种搭配方法,你能猜出老师有几件上装几件下装吗?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说着:12件上装、1件下装;6件上装、2件下装;4件上装、3件下装;3件上装、4件下装;2件上装、6件下装;1件上装、12件下装。

师:谁来分析一下哪种搭配方法最合理。

同学们激烈地讨论分析起来。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适当增加开放题,做到了既保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使练习有梯度、有层次,发散学生思维,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与提高。

总之,在教学上我们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发展,用问题引领课堂,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是灵动的、充满智慧的。

参考文献:

[1]數学课堂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 罗世花.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08)

猜你喜欢

认知冲突
转化“认知冲突” 促进知识内化
转化“认知冲突” 促进知识内化
转化“认知冲突” 促进知识内化
转化“认知冲突” 促进知识内化
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建构概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设计“陷阱”,引起质疑,构建化学生态课堂
巧设认知冲突发展数学思维探究
让语言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形成的教学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