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电教媒体,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2020-04-20胡会荣
胡会荣
摘 要:电教多媒体参与语文教学,把声、图、像、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利于掌握知识。同时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思维能力,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真正让语文课堂教学魅力四射。
关键词:激趣;促思;激情;提高
实践证明,使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由于电教媒体的运用,使得语文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处理都发生了变化,使课堂结构得到了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处处彰显了语文教学的魅力。在此谈談我在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的一点感受。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而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最明显的特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人说:“好的教学开端,是成功教学的一半。”我比较重视新课的导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一般对故事和动画片特别感兴趣。于是在教学《女娲补天》这篇神话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女娲造人”的动画课件,把学生带入神奇的神话故事。他们个个兴奋异常,观看了故事,我随机提问:“你们知道故事中的人物是谁?她在干什么?”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知道这是女娲娘娘在用黄泥造人。这时我深情导入:“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却有一场灾难突然袭来。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看着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女娲为什么要补天?”有的说:“她怎样补天?”“用什么补天?”……一个个为什么在同学们头脑中萦绕。此时我说:“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巧用电教媒体,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中,为了有效地突破重难点,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愤悱”状态下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努力形成思维的升华。实践中,我们常常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或提示,相继运用多媒体分步骤、有层次地展现出来,结合适当的点拨引导,做到图文并茂,启而有发。我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在引导学生分析黄河变化的社会原因时,我把收集的有关人类破坏黄河的资料图片展示出来,学生看着一张张图片,知道了黄河的变化是人们乱砍森林、乱垦草地造成的恶果,并随机用课件展示了“人口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肥力显著下降”→“农作物大量减少”之间的恶性循环流线图。学生明白了泥沙问题是黄河变化的核心问题,从而为下文如何治理黄河做了铺垫,使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同时展示有关破坏环境的图片,也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周围的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有机地渗透了环保教育。
三、巧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受到环境、事物、气氛的感染时,人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而巧用多媒体,渲染画面,创设情境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如在教学四年级的习作“一张旧照片”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激发学生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向往,我给学生播放了有关许多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资料,边展示边用哀痛低沉的声音对学生说:“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又以20万兵分南北两路合攻南京,中国军队以10多万之众浴血奋战,英勇地反击侵略者,然而终因实力悬殊,13日南京城沦陷。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城进行了血腥的屠杀。在暴行最猖獗的6个星期里,共杀害我国30多万同胞,南京城内血流成河。文中的这张旧照片就是1937年8月28日,日军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记者拍摄的真实情景。”学生凝视一幅幅中国人饱受欺凌的图片,听着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我播放了一段影像资料,那满面泪痕的老人,衣衫褴褛的青年,浑身脏兮兮的小孩,被炸毁的家园……此情此景,学生对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时,我随机点拨:“同学们,这张照片上的孩子可是当时千千万万个饱受战争之苦的孩子中的一个缩影。是战争,可恶的战争夺去了他们的亲人,是战争摧毁了他们幸福的家园,是战争毁灭了他们的梦想……此时此刻,看着这张旧照片你们想到了什么?请大家动笔写写此时心中的感受。”在这里,我借助形象直观的电教手段,让学生融入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情感。
四、巧用电教媒体,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以课文学习为生长点,大胆向网络资料进行了延伸和拓展,促使学生把求知欲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时空,亲自经历获取知识。《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颤动”一词是个难点,光理解这些不够。这时教师可随机用多媒体演示:这就是那棵大榕树,枝叶茂盛,独木成林,在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通过形象的课件,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了大榕树的美丽茂盛,感受到了它那勃勃的生机。在此基础上配乐朗诵这段,在文字与图画的结合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在学生领悟到“颤动”一词的含义后,随机进行说话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巧用电教媒体,可以深入地挖掘教材的内容,真正地让教师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同时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不仅可以让学生辨别出客观事物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也使他们对美的事物产生学习的兴趣,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丰富多彩,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令语文教学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有效语文教学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