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之我见

2020-04-20马心宇

粮食问题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监管体系对策建议

马心宇

摘要:粮食质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粮食质量安全防控,不仅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内在要求,更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质量发展新理念的重要抓手。本文立足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从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多个要素入手,实事求是、切实分析粮食质量安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科学、有效、合理地提出构建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策建议

《汉书·郦食其传》中记述,战国末年的郦食其最早提出“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的观点,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先生适应国情民情将其改成“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粮食安全战略地位的不断攀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的粮食安全理念自然而然地诠释了国民惜粮爱粮情结和生生不息美好向往的生活实践。

粮食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物资,涉及到国计民生。那么,粮食质量安全就是人民健康生活的物质基础,更是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保障。做为食品的源头产品,粮食质量安全更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由此可见,确保粮食质量安全是我们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也是作为一名“粮食人”的初心和使命担当。

一、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因素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的定义,粮食是指谷物,包括麦类、豆类、粗粮类和稻谷类等。从食用价值和流通意义上讲,粮食就是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显然,粮食符合食品的基本属性,而且是食品的初级产品,也是源头食品。

那么,什么是粮食质量安全?根据粮食安全的要义,粮食质量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或家庭从生产或提供的粮食制品中获得营养充足、卫生安全的食物以满足其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它包括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卫生指标、感官品质和储藏品质等方面。[1]这体现出两层含义:一方面是粮食来源的安全性,主要包括粮食的生产种植、管理、收获、收购、存储的安全;另一方面是粮食转化过程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从原粮到成品粮的加工销售、成品粮到食品的再加工转化过程。在这两个方面中,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安全性始终伴随其左右,是粮食质量安全的突出、重点保障因素。

近些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与粮食质量安全的矛盾日益突出,广大消费者对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诉求日趋增多,国家对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对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管控举措也不断提升。因此,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切实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以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当务之急,更是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理念的迫切需要。

从粮食的食用属性看,必然贯穿“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其影响因素涉及如下六个环节:

(一)种植环节[2]——污染是难点

种植环节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品种,品种是质量的内因。二是土壤,土壤是外来污染物的载体。三是水源,水污染是各类重金属、有机农药、病毒、病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的重灾区。四是大气,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和石油等矿物质的燃烧生产带来的。五是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赭曲霉毒素等,容易在粮食作物生长期、收获期、储藏期间形成、聚积。

从近几年濮阳市粮食质量安全的监测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粮食种植环节污染日益严重。粮源主产地存在代购点、购销企业集中等现象,且存在环保意识薄弱、设施设备相对落后、处理水平低、监管难度大等现实情况,种植的粮食极易受到有害重金属等污染;还有化肥、农药存在不合理使用和滥用的情况,极易造成粮食农药残留物超标。所有这些都给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带来了隐患和风险。

(二)收获环节[2]——自我防范是重点

粮食收获季节的气候条件、装备晾晒条件、整理环境条件直接影响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遇到连日阴雨天气,小麦会出现大面积麦穗发芽、品质下降、真菌毒素超标的情况。如2016年河南省全省区域内,小麦收获时节,阴雨连绵,加之农民管理措施不当、处置条件有限、收储企业跟进不及时等原因,导致收获到的小麦大面积减产、受损,进而严重影响了小麦质量、品质和卫生安全。

(三)收购环节[2]——产销联合是关键

粮食收购库点直接面向种粮农户,收购时,即使按照国家政策实施了“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的收购原则收购入库,但仍然难以对散装收购的粮食进行依质分类存放,仍会出现因水分偏高、杂质偏重、霉变粒多等造成粮食整体质量下降,加快粮食质量的劣变。

同时,由于当前粮食购销市场多元化发展,收购的粮食产地多、来源复杂,监管成本大,风险隐患高,给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带来了新的难点。

(四)运输环节——供给存在短板

糧食在运输过程中,极易接触未经净化处理的设施、器材、包装物等的混储混运,造成微生物、害虫、有毒有害物质的交叉污染。根据《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运输环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属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运输环节已经全部市场化,运输主体、方式、量的变化,给运输环节质量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特别是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目前已实施机构整合,专业人员、专项资金、执法力量普遍不足,粮食在运输环节中的质量安全监管变得十分脆弱。

(五)储存环节[2]——绿色储存技术是瓶颈

近年来,虽然粮食储藏技术及仓储条件不断改善,但储存期间使用的一些储粮药剂,如磷化铝片剂、马拉硫磷杀虫剂等,如果使用过量,储存粮食中农药残留过高,仍会危及粮食质量安全。这种境况在粮食储存企业一直存在并在一定时期内影响粮食质量安全。

(六)加工环节[2]——监管举措待加强

在粮食加工过程中,粮食加工企业和消费者都存在一些误区,消费者误以为面粉越白,使用的小麦纯度就越高。粮食加工企业盲目无节制地迎合消费者对食品“色、香、味”等方面的片面需求,在加工过程中过量使用香精、抗氧化剂、过氧化苯甲酰等化学合成添加剂,误导消费者,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二、目前我国粮油食品检验监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2006年开始,我国粮食质量检验机构和队伍才开始了重建、恢复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新形势下,在各级政府和职能主管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从削弱、无视、可有可无、日益加强,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各地粮食质量监测机构才得以建立和完善,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不断加强,发展前景呈现良好态势。以濮阳市为例,近年以来,在全国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政策指引下,濮阳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建设也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全市粮油质量监测检验机构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服务于“三农”发展、保障民生质量的大局出发,深入开展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安全监测等工作,每年平均扦样检验小麦、玉米、大米、面粉等粮油及其产品600(批次)样品,有效公开辖区内粮食质量安全和原粮卫生状况,及早发现和正确遏制粮食流通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

但是,从目前已经建立的粮食质量监测机构运行情况看,多数单位特别是新成立的县级质检机构都存在着运转经费不足、设备不齐、业务不连续、技术人员缺乏、检测能力薄弱等共性问题,已成为粮食质量监测机构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瓶颈。在往年对粮食质量卫生监管检验过程中,还存在着采样品种数量不全、区域分布不均;技术力量不足,质量调查滞后;检验经费不足,业务渠道单一等等问题。于此同时,作为粮食质量监管的第一道关口,诸多社会粮食经营购销网点,由于缺乏必要的检化验设备和技术人员,正常的粮食出入库检验形式化和简单化,无法保证走向市场、流入百姓餐桌的粮油产品的卫生质量。究其主要是因为法律体系不完善、保障体系不健全、监管能力不足。

(一)法律体系不完善

目前,“种子—栽培—管理—收获”环节已经制定了《农业法》《种子法》等;“加工—食品”环节,也已经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唯独粮食收购、储存环节的流通领域,只有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现仍在运行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涉及粮食质量安全的条文只是散见于《农业法》《国家安全法》等行政法规中,粮食安全法律保障体系还不完善。而且,某些对粮食质量的监管、检验等方面的规章条文并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粮食质量安全的新形势,监管无手段、处罚无保障、效力层级低等问题不能从法律层面解决,粮食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保障体系不健全

近十余年来,我国已经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质量监测检验机构,但是整体建设起步较晚,尤其是市、县两级粮食质量检验机构与卫生、食药、农业行业监管机构相比,不管是机构规模、技术力量,还是监管能力,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粮食收储、调运等环节缺乏灵活、快速、科学的鉴别手段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对粮食质量风险防控以及质量溯源、应急处置等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政策。这是当前制约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

(三)监管能力有不足

粮食购销市场放开后,粮食市场呈现国企私企并存、多种经济形式多元化发展的新型模式,粮食收购资格、市场准入制度尚未规范运行,特别是个体工商经营者规模小、人员少,技术设备和检测力量相对薄弱,导致政府部门喊得多、监管检验相脱节、企业消费无着落的参差不齐的难点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

三、建立粮油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思考,要尽快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加快建立长效可持续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才能得以全方位保障、可持续发展。

(一)构建和完善粮食质量安全预警监测体系

这个体系必须包括预警范围、预警手段、预警显示、预警处置等子系统。

1. 预警范围全覆盖

从近几年全国对粮食质量监管情况和濮阳市实际开展监测情况看,建立粮食种植、收获、收购、销售、储存、加工可持续安全预警监测系统是可行的。其一,粮食部门和农业部门紧密衔接,强化种子的培育,加强种子的优选和筛选能力,严格种子销售渠道,做到优育优种;其二,实行农耕地和粮食产地环境的监测、调查和评估,分类指导和布局,公布粮食产地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情况,指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其三,制定收获粮食质量调查管理办法,结合产粮土壤、水质、工业开发等差异,增加重点产粮区、污染严重区的扦样数量,重点监测。其四,加强对收购库点的指导和督查,有效指导粮食分级收购,分仓储存,便于管理和及时发现隐患;其五,定期开展库存粮食质量安全風险监测,严格实施分库区、分仓号粮情明白卡制度,显示库存数量、品种、产地或来源、入库年度、检验记录、粮温变化、虫害及施药情况、储粮技术措施等情况,对于疑似有问题的粮源进行重点监测和防控,确保风险监测覆盖全过程。

2. 预警手段要高效

建立健全信息平台,把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粮食库存质量监管检验数据信息、质量隐患和规避风险以及技术比对、技术竞赛、技术培训等活动,在这个平台实现数据统一采集、汇总和传输,组织风险预测和评估,统一信息的管理和发布。

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建立起粮食质量数据库、人才库,建立系统内部的定期更新制度和免费查询系统,建立检验计划和检验信息通报制度,避免重复检验检测,实现检测信息共享。

3. 预警显示须智能

按照粮食安全风险及危害程度、影响大小实行红色、黄色、绿色或者1级、2级、3级分级信号显示,分级应急响应,确保预警显示的及时性、有效性、可靠性。

4. 预警处置要科学

建立健全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处置体制,做到统一指挥、反应迅速、功能齐全、联动高效、运转有序的工作机制,辅助以市场调查、专项执法、抽样检验、网络平台等现代科技手段,及时了解粮食质量安全信息,掌握市场动态情况,高效严密地组织相应处置。

(二)构建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

2016年,国家发改委、原国家粮食局制定了《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对粮食质量监管提出了“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的总体要求,以此为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总目标,以粮食质量安全的长远发展需要为根本,以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为契机,创新检验监测人才培养和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市级粮油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水平,加快县级检测机构和第三方检验监测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大政府投入,拓宽经营渠道,解决基层粮食质检机构运行乏力、无法承担基础检测任务等问题,推动系统检验能力、技术咨询、检验培训和标准制定等综合服务能力,加快粮食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建立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通过锁定粮食来源、收储库点、收购节点,为每车、每仓粮食建质量“档案”,统一制作粮食唯一识别编码,建立收储企业、生产厂家进货查验和记录制度、产品出厂检验和登记制度、产品标注标识制度、食品召回制度等若干基础性制度体系,推进企业台帐管理科学化、监督检查规范化,实现粮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溯源、生产过程可再现、风险事故可防控。

(四)尽快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建立依法管粮机制

依前面所述,粮食质量安全涉及从田间种植生产到最终走向餐桌的固定程序,即历经种子遴选、土壤栽培、田间管理、季节收获、运输收购、粮仓儲藏、成品加工等各环节,而且各环节都应当有法律作为保障。因此,粮食安全必须尽快立法,将粮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的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法律框架下,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稳定粮食安全政策,解决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建立市场调节机制等,构建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监管。

四、结论

结合影响粮食质量安全的各个要素,再分析比较当前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监管现状,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前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仍然存在多平台制约、多部门管理、多规章制衡的问题,实现粮食质量安全 “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断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优质安全的粮食资源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种植、收购、储存、加工各个环节监管到位,都得到高质量发展,才能保障优质安全的粮食产品走到日常百姓的餐桌,才能最终实现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结合我国实际,坚持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合理解决现有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问题,弥补供给短板,堵塞环节漏洞,构建监管体系,提升人才素质,提高监管水平,形成监管合力,最终实现“粮食数量可控、粮食质量放心、供给网络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格局,全面开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莺,崔杰.粮食质量安全学[M]科学出版社,2008.

[2]张庆娥,杨军.我国粮食质量安全现状与监管体系对策分析[J]粮油食品科技,2014(04)72-73.

(作者单位:濮阳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

猜你喜欢

监管体系对策建议
台湾地区食品监管对食品召回制度的作用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